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作為我國一種文化現象而存在的,它并不是一種孤立的音符運動,通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我們可以看出各民族、各地區深遠的歷史發展脈絡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包括政治、經濟、生產、民情、風俗、宗教以及人民群眾的審美習慣 。它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各民族、各地域社會文化的各個側面的真實風貌。雖然比起人 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的大文化來說,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只是一種“小文化”,但 在音樂“小文化”中體現出的卻是中華民族的“大文化”風貌,其價值是十分可貴的。
民間音樂的最大特點是口頭創作并依靠口傳代代相承。任何人都可以進行創作或者參與加工,經過無數人你加一點,他改一點,才逐漸定型下來;即使是基本定型了,群眾還可以繼續修飾。正是由于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創作和提高是處于永無止境的狀態,才造就了今日的許多傳統音樂精品。
但是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共存的新世紀里,我國民族民間音樂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從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歷史和現狀來看,情況比較復雜。民間音樂處境維艱,雖有音樂形式尚可為繼,擁有一些受眾,但不少歌 種、樂種、劇種、曲種傳播的地盤越來越縮小,有的跌入低谷長期得不到復蘇,有的處 于生死存亡的邊緣。為了使中國傳統民間音樂得到持續發展,對其的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我們應繼續開展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搶救保護,對大量的錄音、錄像資料進行保護,因為音樂的錄音、錄像才是民間音樂的本身。據說,有關部門已經采取辦法將各地上繳中央與出版的集成地方卷配套的錄音錄像刻制成CD和VCD,但由于此工作量大 ,加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錄音、錄像資料,因當時錄制條件差和保存不當,有些已消磁,現在我們應借助更高科技的手段加大工作力度,將其完整地保存下來。并且由于我國幅員廣大,民族民間音樂蘊藏量豐盛,雖經許多集成工作者的努力, 仍有一些珍品未能收集到,存在不少空白點,并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民族民間音樂新生代相繼出現,我們也應對其成果進行保護。
其次,我們應對一些即將消亡的民間音樂品種進行特殊保護在我國民間音樂中,類似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昆曲、古琴音樂的歌種、樂種、曲種、劇種,還有一些值得加以重點保護的品種,對此應建立各種民間音樂的原生態歌種、劇種、曲種 、樂種形式的班社,保持傳統音樂原生態風貌,可以在旅游景點進行演出,但要避免過于商業化旅游化。
然后,可以建立一個類如日本、韓國的“無形文化財產管理局”。由這個機構對屬于國家級保護的民族民間音樂品種進行個案論證、審批,編成系列性的保護番號,每年劃撥一定經費,定期檢查保護情況。“無形文化財產管理局(處)”可由中央和地方文化部門主管民族文化工作的單位作為常設機構兼管,借用社會力量,聘請有關學術專家擔任專員,制定保護條例,對各級民 族民間音樂保護對象進行調查考核、論證確認,提出可行性保護辦法,確定資助經費額 度,協助檢查實施情況。
最后,可由文化部與教育部協同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列入學校音樂教育的工作持續進行下去。既要有全國統編的民族民間音樂教材,也應有各地各級學校自己編選的鄉土民間音樂教材。這不僅可以使同學們了解中華民族音樂 的精品,還能在與自己生活貼近的鄉土音樂教材中熟悉本土的家鄉音樂,從音樂的潛移默化中獲得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熏陶。
而對于現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很難通過傳統模式傳播下去,那么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發展與傳播正在面臨的就是轉型,以此某得適應當下時代的繼承發展。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現代化傳播手段,各種不同風格體裁的音樂滲透著生活的每個角落,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充斥在受眾身邊的大部分都是當下通俗流行歌曲,有意識或興趣欣賞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受眾少之又少。不過,人們也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種境況,大批中國音樂人正嘗試以現代音樂元素來翻唱中國民歌。例如女子十二樂坊,這個組合12個女孩來自全國,均出自國內著名專業院校,并以演奏家的身份活躍在國內外的音樂舞臺上。中國有56個傳統,每個傳統不同的風俗使得我們傳統音樂情感異常豐富、細膩,在流行音樂發展迅速的今天,“女子十二樂坊”的出現為世界流行音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翻開了中國傳統音樂史上一頁新的篇章。她們的演奏時而幽婉,時而激昂,她們的奇妙琴音,獨具一格的表演形式令演出新顏并極具個性。樂坊中凝聚了中國古老獨有的各班樂器包括竹笛、古琴、簫、塤、揚琴等,更有鮮為人知的少數傳統樂器吐良、獨弦琴等等。 他們表現的新民樂把中國傳統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創造了一種充滿現代氣息,有地域之分,同時又具有東方特色的純音樂。這種全新的音樂及全新的藝術表演形式,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獨特的舞臺表演及音樂魅力,也繼承發展了中國傳統民間音樂。再如我們熟知的周杰倫,當今國內最受歡迎的年輕音樂人,從他的音樂里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傳統音樂的元素,《青花瓷》中古箏與笛子的對話、《千里之外》中二胡的巧妙運用、《菊花臺》結尾處葫蘆絲的悠揚等等,都是中國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完美結合。
不光要有好的作品,我們也應借助現在的科技手段將中國民間傳統音樂傳播出去。微博、微信、抖音短視頻等熱門的新媒體平臺,提供了一個敲開世界大門的平臺。互聯網的發展讓這個偌大的世界變得讓我們觸手可及。信息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得以讓我們更加充分的認識了解這個世界,而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正應通過這個便捷的平臺,將其自己推向全中國推向世界,在受眾的面前展現出一幅新的畫卷,讓人們知道在東方在中國在那些地方還有這樣的藝術形式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繼承與發展。
中國民間傳統音樂像嬰兒又像老人,需要我們悉心的保護。同時,也需要我們將原著奉為經典學習,并繼承的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作品,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繼承、發展并傳播于整個世界,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尋得更大的舞臺。
作者簡介:陸嘉淇(1994年—),女,漢族,北京市。碩士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