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老區綠色生活方式的培育,是實現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革命老區綠色生活方式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科學認知、情感認同和積極踐行三個方面入手,把綠色生活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構建綠色生活方式踐行機制,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
關鍵詞:瀘州革命老區;綠色生活方式;路徑
古敘革命老區綠色生活方式的培育是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可以提升革命老區居民的生態文明素質,對推動古敘革命老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綠色發展水平,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綠色生活方式的養成是一個長期培育、不斷演進的過程,需要從意識理念到行動行為上進行系統的培育。
一、科學認知是綠色生活方式培育的前提
古敘革命老區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的提升是綠色生活方式培育的內在動力。當前,古敘革命老區居民受個人生活習慣和相關配套體系建設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雖然對綠色生活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生態文明意識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綠色生活方式的培育首先要從教育入手,通過構建綠色教育聯動機制,幫助古敘老區人民普遍樹立正確的自然觀、消費觀和幸福觀,讓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自律的行為。
(一)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強化綠色理念
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弘揚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提高公民的綠色環保意識,以實現綠色生活方式的認知認同。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宣傳力度和傳播覆蓋面,把綠色生活方式的理念融入到日常衣、食、住、行、游的每個環節及工作之中,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會風尚。針對古敘革命老區綠色生活意識和踐行滯后的現狀,以問題為導向,從古敘老區人民良好的個人修養培育入手,幫助老區居民掌握綠色知識,樹立綠色文明和環保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習慣,培育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通過倡導購買綠色產品,綠色消費,保護野生動物,減少能源消耗,資源循環利用,適度使用農藥化肥,減少對環境的直接破壞等環境友好行為,讓革命老區居民深深感受到綠色生活方式是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構建綠色教育聯動機制,強化綠色責任
緊密聯系革命老區的實際情況,做到具體化、有針對性,開展多種類型、不同層次的綠色生活教育。以學校教育為重點,把綠色生活方式貫穿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整個教育階段,通過教育和引導,使廣大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意識轉化為自覺保護生態的文明行動,從而促進全面發展和道德升華,最終成為擁有綠色生活方式、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生態公民。對廣大的革命老區居民,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態道德與法治教育,可以通過鄉賢、村規民約、家訓家風教化作用,引導人們愛護環境、享受環境,通過對國家生態環保政策、生態環保法律法規以及《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等規章制度的宣講,讓老區人民自覺履行公民的環保職責。
(三)創新載體手段,構建綠色氛圍
積極開展“六進”活動,把綠色生活的知識宣傳,深入到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鄉鎮、農村、社區,提高綠色環保知識的知曉率。充分運用各種宣傳渠道,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縣級媒體推送短訊、新聞、圖片標語等進行綠色宣傳,可以運用標語、漫畫、發放資料、“村村響”大喇叭、開設專欄等方式進行系列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可采取中心組學習,“農民夜校”“道德講堂”“法治講堂”、群眾例會等形式,讓群眾受教育成為常態,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會風尚,形成綠色文化。古藺縣針對部分百姓存在坐等靠要思想、大操大辦、好吃懶做、游手好閑等不文明行為,開展“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等主題宣傳,古藺縣委、縣政府下發《關于“八倡導 八革除”助力脫貧攻堅的意見》,在全縣廣泛開展“八倡導、八革除”專項行動,即:倡導潔凈優美,革除臟亂差污;倡導勤勞致富,革除坐等靠要;倡導節儉持家,革除大操大辦;倡導孝老愛親,革除薄養厚葬;倡導崇尚科學,革除封建迷信;倡導健康生活,革除黃賭毒邪;倡導依法維權,革除無理纏訪;倡導鄰里和睦,革除宗族派系。在全縣廣泛開展“八倡導、八革除”專項行動,推動形成環境優美整潔、秩序規范井然、鄉風健康文明、鄰里和睦友善、民風淳厚樸實、群眾感恩奮進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情感認同是綠色生活方式培育的關鍵
創造美好生活是綠色生活方式培育的著力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實現綠色生活方式的終極價值目標。我們應尊重老區居民的主體性,不斷滿足老區人民的實際需要,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激發起老區居民的情感共鳴,美好生活的追求同綠色生活方式培育有機結合起來。
(一)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良好生態環境是古敘革命老區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古敘革命老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古藺縣全力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深入實施油煙、揚塵、秸稈焚燒治理行動,空氣質量優良古藺縣天數比例達99%以上,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嚴格執行長江流域“十年禁漁”規定,扎實開展清河護岸行動,古藺縣加快實施古藺河、白沙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持續推進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古藺縣獲得聯合國“中國區環境規劃優秀示范獎”、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和四川省文明城市。敘永縣大力開展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筑牢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生態屏障。不斷強化生態修復,大力整治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持續開展露天礦山、工礦廢棄地治理,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治理石漠化面積75.9平方公里,成功創建省級環境優美示范縣城、省級衛生縣城,省級生態園林縣城。
(二)大力發展綠色經濟
一是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積極推動綠色制造業發展,推動工業經濟綠色轉型。加快發展綠色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商貿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服務業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打造環境保護和農業增產雙贏局面。瀘古敘革命老區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為了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堅持生態振興,以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為基礎,努力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鄉村產業體系。古藺縣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決守住群眾“米袋子”“菜籃子”。圍繞“4+5+N”產業體系,即:甜橙、獼猴桃、肉牛、丫杈豬“四大農業特色產業”,中藥材、高粱、烤煙、茶葉、土雞“五大傳統優勢農業”和N個精品農業產業進行打造,高標準打造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培育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3個。2021年古藺縣以“特色產業發展突破年”主題,以打造白酒、農業、文旅“三大傳統產業”和優質建材、能源、勞動密集型“三大新興產業”的“3+3”特色產業集群為引領,以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支撐,加快建設世界級優質醬酒產業集群、烏蒙山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區、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成渝地區南向重要交通節點城市為總體目標,強力推動新興產業提速增量。
二是依托生態資源,做優旅游產業。充分發揮古敘革命老區,紅色旅游引領作用,統籌開發生態旅游、鄉村旅游、民俗旅游等資源。古敘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四渡赤水戰役歷時72天,在古敘境內轉戰54天。古藺縣委、政府在紅軍四渡赤水二、四次渡過赤水河的主要渡口所在地太平鎮建立了赤水河上唯——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四渡赤水陳列館”,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國防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935年,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在敘永縣石廂子彝族鄉主持召開了石廂子會議,紅軍長征過石廂子舊址列入國家級文保單位。古藺縣針對該縣紅色文化歷史深厚的實際,按照“生態田園,紅色古藺”總體定位,建設一個郎鄉旅游區紅色旅游綜合體,打造一條紅色旅游精品線。總投資約100億元,通過2—5年努力,整合太平、二郎、東新3個鄉鎮,完善內部旅游交通網絡,將這個區域打造成集休閑、旅游、度假、康養、文化體驗等于一體的特色旅游綜合體及國家5A級景區。同時推出一條紅色旅游精品線——“四渡赤水出奇之旅”。總投資約5億元,提升改造古藺縣內環赤水河道路、紅色旅游景區景點。敘永縣以“雞鳴三省”石廂子會議舊址被列入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為依托,打造旅游精品村寨和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10個,建成赤水河谷鄉村旅游帶,實現貧困人口因發展旅游獲得的收入占其純收入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指標4%以上。敘永縣依托赤水河少數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自然風光、農業資源打造鄉村旅游環線。靠著赤水河入川口的好山好水,雞鳴三省大橋成了網紅打卡地,雞鳴三省大峽谷入選了四川省百大最美景觀。沿途不少村民販賣當地特產,展示其特有的民族文化。附近苗族村民身穿苗族特色服裝,一路載歌載舞。
三、積極踐行是綠色生活方式培育的最終體現
(一)加快構建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機制
通過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優惠政策,積極引導為低碳生活提供技術指導、咨詢服務、評估監測、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和安裝等的服務業發展。促進綠色消費,加快構建便捷綠色交通體系,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提高生態產品供給率,對有利于綠色消費的企業項目給予資金補助、稅收減免和技術支持等幫助,營造全社會節約資源、環境友好的綠色生活新風尚。
(二)全面推廣綠色生活
倡導和推動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知行合一。從與革命老區居民緊密相關的衣食住行游等日常生活抓起,把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綠色低碳、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如敘永縣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公眾開放,讓公眾與環保“零距離”接觸,活動采取資料介紹及現場參觀相結合的形式,進一步增強公眾對水環境治理工作的認識,激發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熱情。開展豐富多彩的綠色活動。瀘州市提出以“三個一”行動為重點,開展愛國衛生月活動。開展一次“文明健康始于心”科普活動,以《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手冊》為主要內容,通過線上問答、話題互動和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等方式,開展一次全方位的主題科普活動。。開展一次“低碳環保踐于行”群眾實踐活動,把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融入到廣大群眾的日常工作、生活和自覺行動中,機關、單位、企業、學校、社區等,要以“綠色出行”“光盤行動”“垃圾分類”“健康樂跑”等為主題,組織發動廣大干部職工和群眾開展一次實踐活動,通過體驗式活動傳播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理念。組織一次“綠色家園齊守護”共建活動,要廣泛動員群眾,組織一次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共建綠色家園。
(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體性
瀘州率先提出并成功打造出西部地區首個個人綠色生活積分——‘綠芽積分”, 今年6月,“綠芽積分”被生態環境部和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十佳公眾參與案例”。瀘州市“綠芽積分”是依托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運用碳減排方法學,全方位采集用戶減排行為,探索建立了一套低碳生活激勵回饋機制,通過綜合采集用戶在綠色生活、綠色出行、綠色循環、綠色金融等多個維度節約的碳排放量,形成了一套集納個人綠色低碳活動的多維體系算法。“綠芽積分”設計了低碳出行、無紙化業務辦理、環保志愿服務、廢物回收利用等13種積分途徑,全面覆蓋用戶生活,引導用戶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瀘州市“綠芽積分”將推動古敘革命老區從“環保意識”到“環保行為”的切實轉換,促進營造環境保護人人關心、人人參與、人人踐行的良好氛圍,為古敘革命老區生態高水平保護、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綠色力量。
總之,綠色生活方式的培育是關系到革命老區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關系到革命老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古敘革命老區綠色生活方式的培育,需要國家、社會和公眾等社會主體的共同努力。要將綠色生活意識內化為公眾的價值理念,外化為行動自覺,進而獲得支撐綠色生活方式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陳石明. 論新時代中國綠色生活方式的構建[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2)
2馮小芳. 基于新時代人的美好生態需要對綠色生活方式的研究[J]. 南方論刊.?2018,(10)
3秦書生,曹現偉.我國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探析[J]. 黨政干部學刊.?2019,(01)
4朱於.生態文化視域下培育綠色生活方式的路徑研究——以湖州市為例江南論壇[J].?2020,(08)
5秦曉穎,李國鋒. 新時代鄉村綠色生活方式的構建[J]. 新疆社科論壇.?2021,(03)
[6]楊林興.2021年瀘州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EB/OL]中國經濟網,
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2104/08/t20210408_36453500.shtml
本文為2019年度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資助項目《四川革命老區綠色生活方式培養研究—以瀘州古敘革命老區為例》(編號:SLQ2019B—13)的最終成果。
曾炬(1965——),女,四川瀘州人,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