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木古麗·艾沙克
摘要:伴隨著科學技術日漸完善,我國在冬小麥栽培方面技術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小麥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在冬小麥栽培技術優化后顯著提高小麥整體產量。但是目前仍然有大部分地區應用傳統的栽培方式,因此文章通過簡要介紹冬小麥種植的準備工作,在總結播種時需要重點關注事項的基礎上,為每個階段匹配合適的操作方式,從而使得優化之后的冬小麥優質無公害栽培技術能夠進一步得到普及。
關鍵詞:冬小麥;無公害;栽培
引言:
因為冬小麥在我國糧食作物中占據主要地位,所以在栽培過程中需要應用先進高產方式。目前在冬小麥栽培管理時已經充分應用先進技術,但是整個栽培過程依然會產生不完善的情況,因此需要從不同方向開展探究,同時充分依照冬小麥的生長特征,進一步完善冬小麥栽培技術,從而顯著提高冬小麥整體產量和質量。
1播種之前需要準備的工作
在北方種植冬小麥具有氣候適宜和充足光照資源優勢。但是因為北方大部分地區采用輪流耕作方式,所以需在播種前制定具體種植規劃,確保種植具有科學性。此外,在采用冬小麥品種時,應全面考量種植環境和種子質量問題,播種前需要強化種子的拱土能力。土壤是種子賴以生存的載體,不僅提供養分,還能控制冬小麥生長狀態。因此首要任務為改良土壤環境,對營養不足的土壤施加有機肥料,促進種子茁壯成長。
2在播種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
2.1強化施肥技術
在為冬小麥施肥過程中通常采用有機肥,少數采用化肥,并且摻雜著粉碎后的秸稈。在播種過程中會應用大量氮肥、磷肥以及鉀肥,一般條件下氮肥利用率約為4成,磷肥約為兩成,而鉀肥約為6成。當田里肥力不足時,需要在當年將所有鋅肥、鉀肥、磷肥和氮素化肥作為底肥播種在土壤中,第二年春季施加其余肥料。如果田里肥力充足,可以適當減少頭一年的氮素化肥和鉀肥播種量,在第二年春季施加剩余的肥料[1]。
2.2加強播種技術
強化播種技術的首要步驟為采用優質的冬小麥品種,在全面篩查并剔除存在霉粒病粒等存在問題的種子基礎上,借助種衣劑開展種子包衣步驟,通過充分判斷土壤的實際情況,進而確定播種時間和播種量。冬小麥播種深度由土壤成分決定,通常在播種過程中需使得冬小麥播種深度應該處于4cm左右。如果出現失誤就會影響冬小麥的生長狀態,進而導致總體產量顯著減少。當冬小麥長成苗的過程中,如果發現缺苗狀況,則需要在第一時間內進行補種,從而確保冬小麥苗茁壯成長。
3播種之后在管理方面應該采取的具體措施
3.1澆水過冬和精準施肥
對冬小麥實行管理其中一項重要步驟為冬季灌水,所以需要時刻關注并掌握氣候變化的信息,正常情況需在11月下旬完成一次冬灌。在澆水過程中,必須確保水量澆灌充足并能夠全部滲透進土壤中,從而防止冬小麥發育不良。為了全面遵守節水灌溉的原則,只需保證每畝田澆灌40至50立方米水量即可。
如果小麥苗生長良好,只需在灌溉時每畝麥田添加1500克尿素。如果出現大部分冬小麥苗發育正常,只有少數苗存在狀況時,就需要在添加1500克尿素的基礎上,在麥苗起身的中后期進行澆水施肥。如果整體發育狀況未達到預期,在春季就應該以促生為主,同時在返青季節每畝施加5至10千克尿素。需要注意在后期冬小麥生長的所有階段,都需要依照實際情況對麥苗進行灌溉,從而確保冬小麥苗發育良好。
3.2按時除草并防止蟲害發生
在冬小麥種植麥田中,經常會長出各種各樣的雜草,雜草在爭奪營養過程中會嚴重影響到麥苗生長情況。如果田間雜草類型為豬秧秧和繁縷等,則使用巨型干燥懸浮劑噴在雜草的葉子上,從而有效清除雜草。
冬小麥產生根腐病和赤霉病等病害概率非常高,如果發現病害需要在第一時間內開展藥物防治,一般情況下會采用醚菌酯、嘧菌酯等藥劑。另外,冬小麥也會經常出現蟲害問題,如果小麥上發現較多紅蜘蛛,就可以使用噠螨靈乳油進行噴霧,當發生紅蜘蛛泛濫的狀態應該使用噠螨靈可濕性粉劑噴灑[2]。
3.3選用優質品種并挑選適當時期播種
提高冬小麥整體質量的根本在于采用優質品種。農戶需要全面參考土壤肥力、水澆條件從而選擇擁有增產可能的冬小麥品種。在確定冬小麥品種后,還應該妥善保護種子,可以采用例如苯醚甲環唑等懸浮種衣劑進行拌種,進而防止冬小麥根莖發生腐爛以及出現蚜蟲現象。
此外,還要參照當地氣候土壤等外部條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播種。北方地區冬小麥播種季節一般在每年10月,并且在播種時要注意掌控播種量,如果種植成穗率低的品種需要加大播種數量。對于晚播種的耕地,需要按照每晚2~3天增加500克播種數量進行。
結束語:
綜上,為了顯著提高冬小麥產量,目前應用優質高產無公害栽培技術的農戶正逐漸增加。事實上,在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同方面的各種問題,因此需要對小麥播種到收獲過程中所有技術部分進行全面剖析并有效改善,從而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都達到預期水平。
參考文獻
[1]潘愛娥. 淺析冬小麥高產優質栽培管理技術[J]. 農家參謀, 2019, 613(06):71-72.
[2]霍英麗. 冬小麥綠色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9, 206(02):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