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藏太
摘要:現階段,草原生態環境中的失衡現象主要是由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資源投入力度較小、科技創新能理解較弱以及草原使用粗放等問題所產生的。草原生態環境的失衡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給出一定的實施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草原生態環境;環境保護;失衡現象
草原對于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給人們的經濟生活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但近些年來,由于過度放牧等問題的出現,草原自然生態方面出現了諸如沙化、堿化、退化等一系列的失衡問題,對畜牧業等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政府及國家有關部門應當予以高度的重視。
一、草原生態保護的失衡問題
(一)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
草原生態系統的功能具有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性。而在《草原法》中也進行了明文規定,即草原發展要走可持續道路,也就是說既要提高經濟發展,也要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但在實際發展過程當中,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仍舊存在著不可調節的矛盾,亟需找到一條能夠調節二者之間矛盾的方法,維護草原生態平衡[1]。
(二)資金支持力度不夠
盡管近年來國家一直都在大力宣傳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陸續頒發了多種保護措施,但在資金投入方面的力度仍舊不足,如資金來源渠道較少,配置缺乏完善等,需要進行改善。這些問題一方面加劇了生態治理工作的負擔和難度,另一負面也增加了牧民的負擔成本,給先進的生產勞作方式帶來了更高的門檻。
(三)科技創新能力較弱
國家一直都在大力地提倡和實施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在政府的帶頭牽動之下,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愿意進行草原生態的維護工作。但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企業及相關從業人員的科技能力仍舊遠遠不夠,難以修復規模龐大的草原生態[2]。同時,由于受到人文、交通、地理位置等諸多方面因素的約束,部分企業在進行草原生態修復工作過程當中很難在短期內看到經濟收益。
(四)草原使用過于粗放
我國的草原面積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部分地區居住人口稀缺,這就給部分不法行為帶來了機會,導致草原生態問題屢屢出現,對于草原的破壞速度遠遠快于保護工作的進程,導致二者之間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失調現象。出現這種現象,一是由于執法力量尚不強大,二是由于仍舊存在部分地區執法不嚴等問題,最終導致法律的權威性和法律效力等遭到弱化。同時,部分游客在游玩參觀時環保意識較弱,容易對草原環境造成污染。
二、草原生態保護策略
(一)增強生態保護觀念
政府及有關負責單位應當加強對于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力度,引以為己任的進行教育宣傳,盡最大可能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良性氛圍和積極輿論,利用社會輿論力量加強人民群眾對于自然生態保護的意識,做好對于草原的深入保護措施[3]。同時,對于各級領導干部和相關從業人員,也應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通過定期學習、在職培訓等方式,讓每一個從業人員都能夠更加清晰、明確的認識到草原生態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何人都對草原生態保護工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相關從業人員在開展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時,要時刻牢記使命,富有責任感的對當下的禁牧工作、自然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工作進行維護和監督,并積極參與到社飼、圈養的典型村落、園區大戶的參觀考察工作中去,充分借鑒別人那些成功的經驗,激勵群眾主動展開養殖工作,大力保護生態平衡。
(二)草原功能詳細劃分
在對草原功能進行劃分時,應當根據草原的具體資源條件、生態情況、地理位置等,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放牧制度,如禁牧制度、輪牧制度、休牧制度等,規范草原放牧行為。相關從業人員還應當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將草原的劃分為具有不同主體功能的功能區域。具體來說,對于部分地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可以考慮建立天然人工一體化的草原,以專一畜牧業的生產功能,而對于其他部分地區則需要對當地的資源開發進行嚴格的把控,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禁止違規放牧等。相關從業人員在對草原功能進行劃分時,應當注意依據以草定畜的原則,合理促進畜牧業的規模化發展。此外,部分草原可以實行承包制度,具體承包方式可以是單戶、聯戶或者是集體承包,更有利于保護草原生態平衡等。
(三)改變牧民生產方式
禁牧社飼工作的推進在實際工作建設過程當中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因此,政府及當地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應當予以相應的幫助和扶持,通過一定的資金投入、物資支持等方式,積極購買、調運所需要的飼草料,并對圈舍進行標準化建設以及短期肥育等技術工作的推廣教學等。這些切實的扶持方法有助于提高出欄率,幫助養殖戶逐步達到精養少養、養好養少的戰略目標。
此外,有關部門及相關從業人員還應當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實施上入手,切實推進草原畜牧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鏈條,依托現代畜牧養殖園區的健全建設,將工業化、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帶到現階段的畜牧養殖生產之中,大力發展草原生態旅游特色產業,提高牧民及畜牧業的實際收益,并最終達到生態保護與生產發展互利共贏的良性局面。
(四)采取科學的保護方法
在改善草原生態環境,提高牧民經濟效益,穩定畜牧業生產發展的過程當中,人工種草技術的普及極其重要。因此,在進行國家牧草良種補貼的同時,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可以對人工種草的相關扶持政策、優惠力度等進行普及和推廣,扶持和補貼牧草種植、加工等方面的機械補貼,并對新的牧草品種、草業技術等進行引進和推廣,促使人工草地的建設質量能夠得到充分地保障,也讓當地的禁牧社飼工作能夠在飼草料等方面的供給上得到有力的保障。
(五)拓寬投資管理模式
政府及當地有關部門可以在對當地的資源特點和地理優勢進行充分、深入的調查了解之后,采取更多的投資管理模式,如PPP模式進行資源管理。通過對這種模式進行引用,草原生態平衡等問題都能夠得到有效地解決,對于改善當前的嚴峻形勢,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體來說,當地政府可以通過投資、招標等方式,吸引當地企業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投資和改善,提高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效益等。同時,當地有關部門還可以定期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在職培訓和專業進修等,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實踐技能,加快草原的快速發展和建設等。
結束語
簡而言之,盡管近年來我國已經相繼頒布了許多相關的法律條例,但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依然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在當今形勢下,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對草原的生態保護問題予以高度的重視,通過加強思想教育的方式提高群眾的保護觀念,并通過科學的保護方法、先進的投資管理模式以及草原功能的詳細劃分等方式,改變牧民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讓草原生態環境能夠得到充分地利用和保護,促使草原生態環境不斷恢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力,張楚婕. 草原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失衡現象與治理對策[J]. 新農業,2020, 929(20):44-45.
[2] 銀喜卓瑪. 草原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失衡現象與法治對策[J]. 農家致富顧問,2019, 000(018):214.
[3] 肖冰潔. 淺析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生態環境與保護,2020,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