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翼旸

新商科是在現有商科發展的基礎上,為應對消費升級、互聯互通、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共享經濟、商業的3.0時代等新情況,結合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技術與模式,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走現代化、市場化、企業化之路的學科。
會計學專業是商科專業中較為關鍵的一個專業,也是新商科人才培養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要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上對會計人才專業需求的要求,制定適當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是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關鍵性的一部分。
會計學專業課程群建設的必要性
1.從學生就業來看
在如今的市場當中會計學專業人才社會需求量大,相對應各個高校會計學專業招生人數較可觀,人數眾多,也就意味著就業壓力大;且整體都按照傳統的會計學專業培養模式,培養方式較趨同,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相差無幾,特色性較差;在學生畢業進入工作崗位之后,根據崗位的不同性質再進行二次學習,適應性較差,就業競爭力不強。
2.新商科背景下,會計職能的轉變
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與監督,但在信息化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下,財務共享一體化、業務處理智能化等會計處理方式的改進,金蝶、用友等會計軟件的運用,都讓會計工作變得更為容易,但也更難。在會計的核算職能上,難度降低了,專業技能不夠過硬的人員也可以完成這一部分的內容,但對于會計專業的人才來說,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會計崗位將被智能化替代。但會計仍然是存在的,會計人員的工作內容已經由傳統的核算型過渡為管理型、決策型。現在大多數高校會計人才的培養仍然較為傳統,會計信息化、VBSE綜合會計模擬實訓、ERP沙盤模擬等課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學習會計實操、更貼近實務工作,但這些距離智能化會計遠遠不夠。因而在課程設置上,要增加數智化、管理類的課程,以課程群的形式形成不同的課程模塊,培養數智化、管理類人才。
3.學生自學能力不夠
要讓學生能夠快速適應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新的商業模式給會計崗位提出的新要求,僅僅讓學生學會現在的知識體系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習慣,保證確實能夠跟隨時代步伐,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方式。
要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兼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崗位適應能力的學生,讓學生在參加工作后能夠得心應手地處理工作中的各項事務,就要選擇更有針對性和側重性的人才培養方式。體現在課程建設方面,就是根據社會各個行業對會計人才的技能需求以及新商科下對人才的要求進行設定,具體而言,就是要進行會計學專業的分方向培養,或者說要設置不同方向的課程群。
會計學專業的課程群,是將會計學專業課程中具有邏輯關系或性質相同或相似的課程相結合,去除重復內容,重新整合和規劃各個課程體系,從而形成相互補充、相互照應的課程群體。
課程群建設
1.基礎知識課程群和分方向專業課課程群共同建設
會計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分方向的專業課要共同開展,通專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能更好地理解專業課課程群的內容。
(1)基礎知識課程群
新商科背景下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是懂會計核算,還要懂會計為之服務的經濟主體,要懂業務,因而在課程設置上要有經濟學相關知識的支撐。不論學生在畢業之后從事什么崗位,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對于基本的會計核算仍然要清楚,因而也要有相關的財務會計基礎課程群。
具體而言,經濟學課程群的建設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會計存在的大背景,在進行會計的決策管理及核算時能明白自己為之服務的經濟主體所有的決策來源,特別是在新的商業模式和消費形態之下會計如何做能更好地幫助企業經營管理。在經濟學課程群中,包括新商業形態、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市場營銷等課程。
會計學基礎課程群包括基礎會計、基礎會計模擬實訓、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等課程,幫助學生構建會計基礎知識體系。同時,結合學生的考證需求,會計學基礎課程群的開設可以設置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幫助學生更早地學習專業知識。
(2)分方向課程群建設
基礎知識課程群只是傳統的會計學專業的課程,但在新形勢下傳統的基礎知識教學已不能滿足市場對會計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需要根據對會計人才不同的需求設置不同的課程群方向,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及興趣選擇不同的課程群學習,如果個人能力充分,也可以選擇多個課程群組合,拓寬知識面,從而形成更具專業性和針對性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建議會計學專業課程群建設主要圍繞管理會計方向、智能會計方向、成本核算與控制方向、注冊會計師方向這幾個方向來設置課程群。
一是管理會計方向。管理會計方向的課程要以對企業的分析和決策為核心設置課程,將成本管理、內部控制、管理會計、財務報表分析、規劃、預算與預測、風險管理、投資決策等課程組成課程群。
二是稅法方向。納稅申報對任何一個企業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但如何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幫助企業節稅,對企業進行稅收籌劃是一名專業的稅務人員需要的技能,在本部分的課程可以將稅法、經濟法、金稅財務應用、稅收籌劃、納稅實務、財政學這些課程組成課程群。
三是財務信息化方向。財務信息化方向的課程群建設要將財務共享、大數據、云計算、業財融合一體化等知識融入課程教學中,形成以云會計與財務共享、數據分析與智能財務、VBSE會計綜合模擬實驗、財務共享模式企業案例等內容為主體的課程群。
四是注冊會計師方向。以注冊會計師證書的考試為學習導向,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教學標準和課程內容進行拆分重組,形成以注冊會計師考試內容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課程體系。將科目中的會計、稅法、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審計、公司戰略與風險等課程拆分組合,重構知識體系,形成相應的以證書為導向的課程群。
五是成本控制與核算方向。對制造業企業來說,成本控制是制造業企業經營的關鍵點,一名好的財務人員必須在懂業務的基礎上能夠很好地幫助企業節約和控制成本,在本部分的課程設置上可以將DBE區塊鏈實踐教學、成本會計、管理會計、預算與預測、業績管理、內部控制等這些課程組合成為課程群,以培養學生能夠進行企業基本的成本控制技能。
2.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選擇和學習會計學專業的初始,幫助學生建立會計學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前景,主要工作內容,要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有較清楚的認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課程群學習。
(2)教師要放權
教師要懂得放權,要將課堂和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改變傳統課堂的授課方式,將課堂還給學生,具體在課程群及課程建設中,將相關課程形成線上線下集群,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基礎知識,在課下線上補充學習,在課上進行實操訓練,繼而在課下實務中進行實踐體驗,將課程群內的課程在線上形成課程集合,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主動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從而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在課堂上負責監督,以合作者和幫助者的身份加入學生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升學習效果。
基礎模塊課程群和專業模塊課程群相互配合,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會計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興趣選擇自己想學的課程群,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更適應現代市場需求的專業性會計人才,更符合新商科大背景下對會計專業的人才需求。(基金項目:本論文基于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地方財經類高等院校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創新研究——以會計學專業為例》(GH-19160)。作者單位:晉中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