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婧 浙江省東陽中學高二(16)班

得失,并非在起點敲定的劇本,也非在終點清算的賬單。它是貫穿一生的影子,充塞每一段過程。
得失皆是難以界定的。比起具象的實體,它有流動的特性。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失去,失去時間,失去能量;無時無刻不在得到,得到氧氣,得到思想。即便有如出一轍的經歷,每個人自以為的得失也有所不同。當手伸入水中,有人視其為嘗試的第一步,有人懷揣洗滌的目的,而我更愿體會那種冰涼的觸感,因為它激發即時的反饋,而不是延后或超前的。時間的偏移導致錯亂,導致我們過分關注過去時或未來時,而忽略了當下。當下的得失感是對時局的即時反應,是最立體可感的。因此,相較于將目光投向已逝或未來,我們更應把握過程中的每時每刻。
丈量過往,總平添遺憾;模擬未來,常徒增虛妄。立足一時或一階段的得失,插下鮮明地寫著“起點”或“終點”的旗幟,這種行為總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我們為何不能擁有無窮個起點與終點呢?生命由階段構成,每個階段都從一個新起點導向一個新終點。同時,起始是瞬時性的,決定生命走向的是過程。我們不必懼怕開始或結束,開始源于上一個結束,結束是為更好的開始。泰戈爾曾說:“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得失的過程既反叛自我,又超越自我。正是一段段過程構建了自我,每一段都不許被清除。當目光被聚焦至開端或結局,結論便狹隘了。而非有結論不可嗎?蓋棺定論,像一個對繁雜人生的巨大否定。
凝視終點的人重物質。物質的必要性不可否認,但家財萬貫的葛朗臺絕對比空有魚骨的桑迪亞哥不幸。渴望“得”是正當的,人卻極易異化為欲望的奴隸。“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長此以往,獲一次“得”不過是抱薪救火、飲鴆止渴罷了。
凝視起點的人重精神。我們需要后顧和前瞻,可是世界充斥著不確定因素,信念會經歷“地震”,甚至被徹底推翻。一個煞有介事的“起點”,浮載著儀式感和理想主義的泡沫,脆弱得不堪一擊。在一個隨時可以重新出發的年代,起點失去了被標注的意義。
同時,起點與終點也是難以界定的。肉體的誕生并不代表起點,就像肉體的消亡并不代表終點。得與失也無法代表起點或終點。我們在和世界進行一系列交易與賭博,得失不定。而只要世界是永恒的,我們便看不到開始,等不到結局。
“不計得失”不等于不顧及、不在意,更不等于玩世不恭、游戲人間。“不計得失”在于強調不統計、不后悔、不畏首畏尾。在得與失之前,在自我的價值觀下,我要追求的是“得”的最大化,“失”的最小化。而改變需要付出。“塞翁失馬”推崇的“無為”令人存疑。安然自若態度的反面體現了一種令人痛惡的遲鈍。
得與失是一個過程,而我們應投入這個過程。
(2021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同題競寫)
【簡析】考生的思想力和表達力,向來是作文考查的兩大要點。今年浙江卷的作文題目,確定觀點不難,難在如何論證。能否對“得”與“失”的關系進行論述,能否對三種觀點加以對比權衡,將展現考生不同層次的思維品質。
本文的開頭,用兩個否定式比喻,先破后立,推出觀點。有文采,有新意,有態度。
第二段對“得失”概念進行界定,強調其“流動性”。此時的“得”,可能是彼時的“失”;你以為的“得”,可能是我認為的“失”。還涉及了“得失”概念的時間性,強調要關注當下。第三段對此進行了更充分的論述,批判了急功近利的心理。
接下來三段分別對觀點一和觀點二進行具體批駁,分析其實質,是為“破”;最后兩段正面論述觀點,強調觀點三的合理性,是為“立”。
總體構架,先破后立,思路清晰;文字簡潔有力,更增魅力。作為高二學生的習作,可謂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