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優,黃 格,馬樹興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麻醉科,廣西南寧 530001)
近些年來,隨著麻醉技術的逐步發展,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因鎮痛效果明顯、安全性高等優點,逐漸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1]。根據神經阻滯部位的不同,可將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分為前鋸肌平面阻滯與胸椎旁阻滯,皆具有較好的麻醉效果,在胸科手術中應用廣泛[2]。不同的麻醉方法其麻醉效果存在差異,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是目前臨床關注的重點。鑒于此,本研究選取88例胸科手術患者為例進行分析,探討超聲引導下前鋸肌平面阻滯與胸椎旁阻滯對患者術后鎮痛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一 般資 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收治的88例胸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48.74±3.12)歲;體質量指數20.36~26.8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38±2.14) kg/m2;手術類型:肺大皰切除術10例,縱膈腫物切除術13例,肺葉楔形切除術21例。試驗組患者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31~68歲,平均(48.53±3.14)歲;體質量指數20.28~26.8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35±2.16)kg/m2;手術類型:肺大皰切除術10例,縱膈腫物切除術14例,肺葉楔形切除術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行性。本研究經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確診,須采取胸科手術方式治療;②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為Ⅰ級~Ⅱ級[3]。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器官存在嚴重器質性病變者;②穿刺部位存在感染癥狀者;③凝血功能異常者;④入組前1個月內服用鎮痛藥物或酗酒者;⑤存在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超聲引導下胸椎旁阻滯,具體方法為:指導患者維持健側臥姿勢,標記好T5棘突后,將超聲探頭放置在后正中線處,找到胸椎旁間隙后采用平面內技術進針,確定針尖抵達T5椎旁間隙后回抽無異常,緩慢注入2 mL的0.5%布比卡因(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442,規格:5 mL∶37.5 mg)。試驗組開展超聲引導下前鋸肌平面阻滯,詳細方法為指導患者維持仰臥姿勢,手臂盡量向外伸展,肘部維持屈曲狀,手放在肩膀上,將超聲探頭放在腋中線第5肋間,在超聲下獲取背闊肌和前鋸肌的圖像。固定探頭后,使用平面內技術進針,確認針尖到達前鋸肌表面后回抽無異常,并緩慢注入2 mL的0.5%布比卡因(同對照組用藥)。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阻滯情況。仔細記錄患者的阻滯起效時間、麻醉平面、阻滯操作時間及阻滯持續時間。②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鎮靜鎮痛效果。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量表[4]評定,總計0~10分,分數越高,痛感越劇烈。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神經阻滯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阻滯起效時間、麻醉平面及阻滯持續時間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阻滯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鎮靜鎮痛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3、6、9、12 h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胸科手術是一種侵入式操作,對人體造成的傷害較大,術后患者易出現嚴重的痛感,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劇烈咳嗽等癥狀,影響手術效果[5]。因此,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對于提升胸科手術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胸科手術臨床多采用靜脈鎮痛或區域阻滯鎮痛等方法,其中采用阿片類藥物進行靜脈鎮痛是臨床常用的術后鎮痛方法。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性,若想達到理想的鎮痛效果,需要調整藥物劑量,但與此同時也提高了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性,于是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術后鎮痛方法是非常必要的[6]。超聲引導下胸椎旁阻滯被視為胸科手術后鎮痛效果的金標準,但患者容易發生氣胸等并發癥。超聲引導下前鋸肌平面阻滯是在超聲引導下局部麻醉藥物注射到前鋸肌與背闊肌之間,達到胸壁鎮痛效果,且借助超聲技術能夠控制藥物劑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7-8]。本研究結果發現,試驗組患者阻滯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而兩組患者的阻滯起效時間、麻醉平面及阻滯持續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張隆盛等學者[9]的文獻報告相似。提示相較于超聲引導下胸椎旁阻滯,超聲引導下前鋸肌平面阻滯可有效縮短操作時間。原因在于前鋸肌的位置相對較淺,通過超聲探頭能夠清楚觀察前鋸肌的解剖結構,方便麻醉醫師的操作,縮短操作時間,加快麻醉起效時間。本研究結果發現:試驗組患者術后3、6、9、12 h的VA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超聲引導下前鋸肌平面阻滯與胸椎旁阻滯的鎮痛效果相當。
表1 兩組患者神經阻滯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神經阻滯情況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術后鎮痛鎮靜效果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鎮痛鎮靜效果比較(±s,分)
?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前鋸肌平面阻滯的操作比較簡單,操作時間更短,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