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兵
河南平原光電有限公司 河南焦作 454001
每當看到鐵甲軍團浩浩蕩蕩行進在長安街、馳騁在演習場,我的心中就會涌起深深的職業自豪感,因為這些先進武器裝備上有我親手打造的產品。
我是梁兵,今年46歲,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技師、中國兵器河南平原光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原光電”)數控加工中心操作高級技師。從1993年進入平原光電精密機加分廠,我在數控操作崗位上鉆研技能、不斷創新,總結摸索出了多項數控加工絕技,攻克了行業內公認的多個加工技術難題,由一名普通工人逐步成長為享譽兵器集團的首席技師。28年來,我先后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高級技能人才、首批中原大工匠及兵器大工匠等榮譽,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梁兵技能大師工作室,還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28年來,我牢記使命和責任,傳承兵工人的優良傳統,致力于為中國兵器制造“眼睛”,用工匠精神書寫兵工人的傳奇。
我出身軍工世家,從小就喜歡各類軍事兵器,成為像母親一樣的“兵工人”是我的夢想。技校畢業后,我如愿進入平原光電施展抱負、實現夢想,初進工廠,看到那么多的數控設備,我感覺自己就像進了展覽館,整個人都是懵的,因為這些進口數控加工設備的操作面板全是英文,別說編程,連操作按鈕都看不懂。
我英語基礎差,但我自信勤能補拙,決心從突破語言障礙入手,盡快掌握數控加工設備的基本操作。從此,我的口袋里多了一本英漢詞典,就像著魔一樣學英語:上班圍著機床轉,對照操作按鈕上的英文,翻閱詞典查單詞;回家伏案到深夜,死記硬背白天學到的單詞,還不時向前任操作師傅學習請教。經過不懈努力,我逐步弄懂了英文說明書,學會了編程語言,開始獨立操作數控設備。
為了徹底擺脫知識儲備不足的困擾,從1996年起,我又一邊工作一邊參加電氣自動化、數控專業的學習,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了數控英語、機械設計等專業知識。
要想把數控加工設備的每一道操作熟稔于心,必須通過大量實踐摸透設備的性能。為了得到更多鍛煉的機會,我對上級分配的零件加工任務從不拒絕,別人不愿意干的難活,我也主動攬過來,加班加點地完成。我就是要以99%的刻苦,抓住1%的希望,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數控加工操作技能。

圖1 梁兵在產線上
對于我主動攬活干,有人覺得我“傻”,還有人說我“瞎逞能”。但在我看來,別人不愿干的活,往往都有它的技術難點,而每一次攻克難點的過程,都是提升技能的難得機會。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經過多年的知識積累和技能提升,我在2004年全國數控技能大賽上一舉奪得冠軍,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并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也正是持續的技能提升,讓我掌握了“獨門絕技”——薄壁零件加工法。在薄壁零件加工中,如何避免零件變形一直是數控加工的技術難題。如果采用當前流行的3D打印技術,不僅加工周期長,而且成本高。接到加工任務后,我下定決心啃下這個“硬骨頭”。所有的兵器從圖樣變成現實,必須在工藝上一絲不茍,對材料精雕細琢。薄壁零件加工工藝的關鍵是填充材料,為找到合適的填充材料,我先后做了上百種試驗,甚至連小孩子玩的橡皮泥都試驗過。經過4個月連續不斷的摸索,我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薄壁零件的加工周期僅為3D打印的1/10,成本僅為1/50。如今,該加工法已運用到了國內整個兵器行業。
加工光電零件,是為兵器制造“眼睛”,為衛星上天保駕護航,不能有絲毫馬虎,哪怕出一點兒差錯,都是致命的。多年來,我一直在加工工藝上精益求精,經我手精加工的零件有上千種,合格率均達到100%,被大家稱為“免檢產品”,而我也有了兵器工業“數控第一兵”的美譽。
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讓我愈發感受到肩負的責任和期望,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發揚“傳、幫、帶”的精神,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承 下去。
2011年12月,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梁兵技能大師工作室”在平原光電掛牌,我緊緊圍繞攻堅克難、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三條工作主線,以攻克科研生產中的機械加工難題和工藝創新為目標,大膽挖潛創新。我還傾盡全力組織開展以數控設備高速加工、軟件編程、異形零件難關突破等為主要內容的大師講堂活動,通過自修計算機專業,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圖文并貌地向每一名成員傳授知識,進一步做好技能“傳、幫、帶”。

圖2 傳授技能
我所在的車間有一張“工藝技術和技術攻關項目”明細,這是我結合技術瓶頸列出的團隊年度加工計劃表,內容會根據工作需要每年進行更新。
我帶領的團隊沒有職位高低的等級劃分,沒有年齡性別的區別對待,誰能尋找“好點子”“新辦法”,誰就是技術骨干和帶頭人。
為了提高團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以工作室為平臺,在車間創新提出了“現場微課堂”模式:團隊里誰遇到問題,大家就直接聚在生產現場結合實踐就地討論,能現場分析解決的問題絕不浪費時間召開研討會。

圖3 車間“現場微課堂”
在這種機制下,一大批年輕技術工人脫穎而出:工作室26名成員中,有高級工程師10名、工程師3名、高級技師4名、技師9名,其中有2名全國技術能手、5名省技術能手、8名市級技術能手,有1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名省勞動模范、3名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們當中有巾幗英杰,有代表河南省參加全國數控技能大賽的90后技術能手,也有一直保持零部件良品率100%的優秀數控程序編制員,他們為推動工藝技術創新發展和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奉獻智慧、灑下汗水。
我領銜的工作室是一支團結協作、勤勉求實的創新團隊,我們集思廣益,用對兵工的熱愛書寫出一個個數控傳奇:采用高速加工技術解決異形復雜薄壁腔體類零件加工變形的方法,每年為公司節約資金100余萬元;攻克行業內公認的超薄結構輕質反光鏡、曲面輕質反光鏡加工技術難關,使公司在該領域內占有一席之地;在某材料精密部件加工變形技術上取得突破,使得平原光電掌握了消除加工變形的控制方法,形成了具有平原光電特色的加工方法——“殘余應力分散法”。
我們凝聚團隊力量、匯聚團隊智慧,以獻身國防、強軍報國為己任,實現了屬于自己的“兵工夢”。
一名技術工人,只有敬業才會出類拔萃,成為企業里不可或缺的發展力量。我的每一次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掌握了高超的技藝,更是源于嚴謹敬業的工作態度,也是對傳承工匠精神的深切體會。
入廠之初,師傅就告訴我:既然你選擇了這份職業,就要把它干好,干出名堂,要記住咱們技術工人不比誰差。師傅的這句話至今激勵著我。
當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無論干什么都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挑三揀四,這是一名技術工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愛崗敬業的具體體現,也是學習和破解技術難題的最好機會。
有兩種情況下的零件有的人不愿意干:一種是復雜系數高、加工難度大且有風險,還有一種是工時低、報酬少的情況。而我卻樂于接受車間分配的各種生產任務,再難干的活也從不拖后腿。因為我懂得,把任務分給我,就是對我的信任,相信我的技術我的品行,我只有把生產任務完成好,才不辜負這份信任。更重要的是,我之所以不挑三揀四,恰恰是看中了這兩類情況給我帶來的鉆研機會、破題興趣和對操作水平的歷練。就是在加工這些產品時,我學會了磨制各種專用刀具,制作工裝夾具,還總結了一套加工薄壁零件的加工方法,使自己的創新信心倍增。
參加工作以來,我抵御住枯燥獲得成功,靠的不是興趣,而是工匠精神。在參與新品研發的幾年中,我練就了許多技術本領:通過按壓零件就能知道平面度有多少;在加工過程當中,根據刀具發出的聲響,我就能夠判斷刀具的磨損量和切削參數是否合適,有時能精確到判別刀尖是否崩刃;根據零件上的紋理判斷刀具路徑和所用刀具的材質。而為了練就一手磨刀絕活,我經常在砂輪房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不知磨壞了多少把鉆頭和鏜刀塊。
1998年,公司引進的某項目的試制生產,是我技能人生中進步最快的時候。幾百種零件形狀不一、材料不同,而且尺寸公差極其嚴格,要應對這么多從未見過的零件,需要克服工件壓緊、程序編制和節點計算,還要磨制各種刀具,應對不同材料的切削,稍有不慎就會功虧一簣,生產加工難度不言而喻。那段時間,我感覺辛苦、枯燥但很充實,每天都是早上到工廠,晚上十一二點鐘才回家,吃飯時都在想著如何攻克技術難關,一有靈感就趕緊用筆記下來,最終如期完成生產任務。
用嚴謹敬業、愛國奉獻打造最優質的兵工產品,是我一生的追求,是我對工匠精神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