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初步鑒賞古典詩歌,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是中學文學教育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高考文學鑒賞能力考查的重點。從2002年起,高考古詩鑒賞由客觀題改為主觀題,要求根據試題直接鑒賞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其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解答這一題型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注意題目。古詩的題目很有講究,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我們解讀詩作的重要切入點。比如2020年高考江蘇卷的命題材料是王安石的《送沈康知常州》,這一標題信息豐富:“送”,表明這是一首送別詩;“沈康”是送別對象;“知常州”告訴我們沈康赴常州是去擔任知州官職。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
裴 潾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1.古人寫詩,經常運用對比手法。這首詩中,詩人是怎樣對比的?
2.通過對比,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感嘆?
[簡析]這首詩題為“裴給事宅白牡丹”,但四句詩中沒有直接出現“白牡丹”一語,只是在第二句寫道“爭賞街西紫牡丹”,那么就要好好想一想,第三句中的“玉盤”是否就是“白牡丹”的喻體,回答是肯定的。這樣,解答本題就不是很難了。
[參考答案]1.前兩句極寫豪貴們爭賞紫牡丹的熱鬧場面,與后兩句寫白牡丹空對明月、承著冷露而無人觀看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2.詩題中特別點出“裴給事宅”,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裴給事人格高潔而無人賞識的人生感嘆。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來說,高考命題選取的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作品,例如杜甫的現實主義詩作,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山水田園詩,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柳永、秦觀的婉約詞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很有好處。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暉:落日余暉。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前四句,寫詩人登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鴛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簡析]中學教材中選有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將進酒》等名篇,考生對“詩仙”其人其詩其品應該并不陌生。
[參考答案]1.A(錯在“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此詩主題是“憤不遇”,風格上屬“雍容和緩”之作。)2.要點:a.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b.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c.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憤。(題干提示非常明確,要求考生“結合全詩”作答,也就是說尾句的意蘊可在前面幾句中找到相應信息。結合第五句中的“榮華”、第八句中的“無定端”及第九、十句所用典故,就能得出答案。事實上,客觀題的B、C、D三個選項,已把主觀題部分答案“泄露”出來了。)
三要注意注釋。注釋是鑒賞中最值得注意的內容,雖然字數有限,卻是出題人提供給你的暗示。有些注釋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是解釋相關詞句的,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閱讀下面這首七言絕句,根據要求寫一段評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杜 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①。
【注】①二喬:即大喬、小喬,她們分別是東吳前國主孫策和軍事統帥周瑜的夫人。
對于這首詩的后兩句,宋代的許顗非常反感。他在《彥周詩話》中批評說:孫權的霸業系此赤壁一戰,若這一仗打敗了,那么國家就要滅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擔憂這些大事,只擔心“二喬”會被捉去,實在是“措大(對讀書人的蔑稱)不識好惡”。你認為這一批評成立嗎?如果把末句改為“國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請就以上問題談談你的看法。
[簡析]本題有一定的難度,解答時須充分利用詩下的“注”,并借助許顗的“批評”來讀懂詩意。
[參考答案]許顗的評論是一個既淺薄又粗暴的批評。文學創作講究以小見大,通過個別反映一般。大喬、小喬雖與這次戰役并無直接關系,但她們的身份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尊嚴。東吳不亡,她倆決不會被俘;連她們都受到凌辱,則東吳社稷和生靈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說“銅雀春深鎖二喬”,正意味著“東風不與周郎便”的情況下東吳的徹底覆亡。如果按照許顗的意見,將詩句改為“國破家亡在此朝”,就詩味全無了。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詩的生命。因此,杜牧這兩句詩不但沒錯,反而即小見大,富于形象性,顯示了詩人藝術處理上的匠心。
四要注意題材。古詩常見的題材,有送別、詠史、懷古、邊塞、思鄉、閨怨、羈旅、憂國、愛情、隱逸等等。一般而言,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訴說依依惜別之情,或敘述別后的思念。詠史詩、懷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或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愿望,或傾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借古諷今,感嘆昔盛今衰。邊塞詩描寫邊塞軍旅生活,或表現邊地苦寒的生活環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或表現對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不滿。思鄉詩、閨怨詩及羈旅詩則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游子異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把握了詩歌的題材,鑒賞時就不會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五要注意意象。意象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從構成景語的因素切入,這是鑒賞古詩的起點。比如納蘭性德的《蝶戀花·出塞》,以“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作結,“深山”“夕照”“秋雨”三個意象連用,委婉地表達出詞人心中的孤寂、惆悵之情。
六要注意細節。優秀的詩歌,總是以個別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體。這里的“個別”“局部”便是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透過細節,可以挖掘詩中蘊含的情感。比如趙師秀的《約客》中寫“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閑敲棋子”的細節,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因約客未來而萬分焦急的心情。
閱讀下面這首絕句,根據要求寫一段評析性的文字,100字以上。
元 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前人評價“閑坐說玄宗”一句:“只說玄宗,不說玄宗長短,佳絕!”這句詩究竟妙在何處呢?請聯系全詩,談談你的看法。
[簡析]《行宮》一詩向來極負盛名,它最大的特色在于詩人選取了白頭宮女“閑坐說玄宗”的細節表現主題,“小處寄慨,倍覺喝嘆有情”。
[參考答案]本詩中的宮女們從紅顏到白發,在冷宮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誰?按理她們應該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詩人拋開了許多激烈的詞語不用,只是讓這些宮女閑坐無聊,數說玄宗昔時的繁華以消磨時光。如今,她們既不憤激,也沒有感嘆,只是麻木地說說而已,甚至談起自己的過去,像談論別人的故事一樣,心如死水,無怨無恨。“閑坐說玄宗”看似輕筆帶過,實則蘊含了詩人不勝今昔的無限感慨。
七要注意烘托。烘托是古詩中最常見的表現手法之一,指的是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比如《琵琶行》中反復出現的月光,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又如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喧鬧來反襯靜謐。王建的《雨過山村》也是如此,“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描寫只剩下中庭的梔子花在靜靜地開放,那么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借景寫人,以閑襯忙,以靜襯動,全詩的意境便展現出來了。
八要注意“情語”。古詩中的抒情方式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可分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這里所說的“情語”指直抒胸臆的詞句,是詩中的點睛之筆。把握了這些詞句,便可觸摸到詩人的情感脈絡。比如范仲淹《蘇幕遮(碧云天)》下闋的“黯鄉魂,追旅思……化作相思淚”,便是全詞的點睛之筆。抓住這些情語,也就找到了鑒賞作品的鑰匙。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
阮 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
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使心傷。
【注】①商風:秋風。
1.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
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請作簡要分析。
[簡析]“但恨處非位,愴悢使心傷”無疑是詩作情語,我們由“恨”字和“愴悢”(意思是“悲傷”),大致可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高潔(或“超然脫俗”“清高”);志向遠大(或“心憂天下”)。2.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或“比興”“象征”)的手法;以鳳凰自喻(或“象征詩人自己”),抒發了詩人孤獨無奈的苦悶心情和壯志難酬(或“報國無門”)的悲傷情懷。(前一題:根據鳳凰“飲醴泉”“棲山岡”“徹九州”“望八荒”的舉動,可初步判斷出志向遠大;結合后幾句及作者《詠懷》組詩的特點,可以判斷出“高潔”。后一題:可回答托物言志、象征、比興中的一種,這也是阮籍《詠懷》詩總的特點。至于情感,顯然作者是以鳳凰自比,根據它的心情——“摧藏”“恨”“心傷”,以及對傷心原因的描寫——“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使心傷”,可推知作者是孤獨苦悶、壯志難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