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莉娜
心在一藝,其藝必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將技藝融入工作、以匠心成就經典,推動著各行各業的高質量發展。
工匠精神涵義是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可見,工匠精神里既有以萬千錘而鑄一器的“慢”,也有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的“快”。慢有慢的細致,“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對很多大國工匠來說,極致就是和機器拼精度,和時間拼速度,和標準拼態度,讓“細”更細一些。“七一勛章”獲得者艾愛國,在焊工崗位奉獻50多年,攻克數百個焊接技術難關。快有快的追求,無數事實表明,行動是最美麗的風景,珍惜時間馬上辦、提高效率抓緊干,方能干出事業、干出境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曾引領深圳闖出改革開放的新路。黃大年留學回國,惜時如金,夜以繼日,帶領團隊協同攻關,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絕不止于一磚一瓦的手藝,而是秉持發現未知的認真探索,充滿實事求是的謹慎論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快思維”邁開步子,也需要“慢思維”夯實根基,既要著力“大刀闊斧”的創造,又不忘“繡花針”的專注。慢與快,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風景。合乎“規律”、不越“邊界”、遵循“科學”的“快”能指向成功,但也不能缺少從“慢”字上下足功夫,徐疾有致,才能行穩致遠。
“匠心”有“用心一者技必良”的“慢”。杭州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從5000年前的良渚玉器到北宋書肆刻工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都凝聚著世代匠心。延續到近現代,“浙江工匠”茶藝師朱曉麗,十年如一日創新茶文化,以茶樹立文化自信;“杭州工匠”吳瑞根制作湖筆,飽蘸著對工序的苛求,對創造的虔敬。
“匠心”有“革故鼎新日日新”的“快”。創新體系好比金字塔,只有塔底扎實,創新才不會成為空中樓閣。在數字經濟時代,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生產出過硬的高精尖技術產品,立于時代,勇立潮頭。一個充滿活力、創新引領的社會,需要天馬行空的創新,也需要腳踏實地的匠心。快的背后,是慢的沉淀。擯棄投機取巧、急功近利,擁抱腳踏實地、專注持久,就是對創新最好的“加持”。
如果說不斷追逐“快”的腳步,能迅速捕捉機會占領鰲頭,那么,時而“慢”下來的沉潛,能拒絕誘惑、功利和短視,從而走得更遠。這不僅是對規律的尊重,對創新的敬畏,更是一種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精神。奮進在新時代的浩蕩春風里,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把握好工匠精神里“慢”與“快”的辯證法,讓事業有高光、讓人生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