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其廣
中醫藥在基層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近年來,為方便群眾在家門口看中醫,我國加強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的建設和中醫藥適宜技術的推廣。
如火如荼的中醫館建設,對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的提升是否有效?基層中醫館的定位是什么?基層中醫館的推進過程中有哪些難點?應該如何解決?
就上述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其廣。
民生周刊:基層中醫館的定位是什么?
陳其廣:中醫館,不應僅僅視為一個個體行醫用藥的地點,而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館在基層,不但要治已病,還要治未病。同時,輔導民眾學習養生保健的一些知識技能也應該是中醫館的主體業務。
提高基層的中醫藥服務能力,應著眼于最基層的第一接診點。那么,村衛生室就是第一接診點、第一服務點,是基層中醫藥服務的載體,在農村和邊遠地區尤為重要。
民生周刊:您認為基層中醫藥服務應具備哪些特點?
陳其廣:中醫藥有三方面的基本屬性,第一是具有科學和文化的雙重屬性;第二是民族屬性,是我們中華民族原創;第三是傳統屬性,歷經了數千年的實踐檢驗。
而基層中醫藥服務應該具備以下特點:不但要安全、有效、經濟和適當,同時也要便利。基層的中醫藥服務,尤其要體現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和優勢。
民生周刊:是否應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基層中醫館的建設?
陳其廣:中醫館的建設有兩個動力源:一個是國家的相關制度要求,另外一個是商業性的社會需求。
社會資源興辦的中醫館大多不是公益性的服務機構,而是帶有商業性質和目的的中醫藥服務機構。所以,商業性質的中醫館就不容易在欠發達地區和農村邊遠地區舉辦和發展。因為商業投資必然要考慮所在地經濟的發展水平,考慮到潛在市場的規模和患者來源類別,故此,民營中醫館在城鎮地區可能相對興辦得比較多、發展得比較順利。
但是中醫館的建設還是應該鼓勵社會力量來參與,從而可以對公立中醫院中醫藥服務能力做一些補充,尤其在疑難病、慢性病、老年病等方面。與此同時,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的提升,還是要依靠國家制度和力量推動。當前,如何保障農村地區鄉鎮衛生院,尤其是村級衛生室的中醫藥服務是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緊迫且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
民生周刊:基層中醫館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陳其廣:基層的中醫館應以道地、傳統的中醫藥方法技能如國家分管部門總結的適宜技術作為基礎和主干,才有生命力和競爭力。
例如: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治的基本功。如果基層中醫館離開西醫通用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儀器設備檢查就無法診斷治療,那就大大減損了中醫藥原有的競爭力。
如今中藥材和中藥價格明顯上漲,這是因為中藥材種養、收儲、運輸和加工等各項成本上漲了。但從前些年的總體統計數據看,和西醫藥相比,中醫藥的門診人均次的費用比西醫藥還是低一些。這就是中醫藥的優勢,也是中醫藥的競爭力。
民生周刊:基層中醫館應該如何培養中醫人才?
陳其廣:中醫館,是一個形式、一個平臺。中醫館能否生存發展,關鍵還是要有真正的中醫藥人才。
基層中醫藥服務,不管是村衛生室還是中醫館,抑或是中醫診所、門診部,首要的工作是真正中醫藥人才的發掘、利用和提高。
在學歷教育方面,我們不但要辦中醫藥大學,還要發展中醫藥的中等職業教育、中等技術教育,更多地培養這個層面的中醫藥人才。這些層次的院校教育生源來自鄉村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學成以后,他們服務于鄉村的可能性也更大。
基層中醫藥人才、中醫館的人才培養要著眼于中青年人,一定要堅持人才本地化為主的路線,這樣才有更大可能實現“用得上、用得好、用得久”。在學歷教育上,要放棄盲目追求高學歷的教育模式,要在豐富教育層次的同時重點突出中醫藥道地知識理論和方法技能的學習培養。這樣才能使得中醫藥服務的各個層次包括農村基層和邊遠地區,尤其是村衛生室這樣的初級服務網點有可能提供可靠、可及并能穩定、持續發展的中醫藥優質服務。
中醫藥院校的辦學目標應該是培養大批既懂理論更能實操的中醫藥專業人才,而不是“中不精西不通”、擅長理論和書本知識卻不會實操的大師和專家。歷史事實表明,真正的中醫藥名醫大師都是不但勤學而且苦練成長起來的。要不拘一格地辨人才、用人才。《中醫藥法》專門制定了有關“確有專長人員”的條款,就是要給民間確有真才實學的中醫藥人才以合理合法行醫用藥的出路。只要他確實掌握了一定的中醫藥知識理論和方法技能,能有效地診治一些疾病,哪怕只能診治一些專科專病,不會看“內外婦兒骨”五科的某個全科都沒關系,這樣不但能培養多層次的中醫藥人才,也能提供不同層次的中醫藥服務,對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具有直接促進作用。
比如甘肅省2010年起開展的省、市、縣、鄉、村五級中醫藥師承教育試點工作,走在了傳承發展中醫藥工作的前列。中醫有很多個體化的用藥、用方思路,往往是很多大部頭著作和通用教材覆蓋不到的,通過長期的跟師學醫,可以把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醫術精粹繼承創新下去。
民生周刊:中醫和西醫在診治方面有哪些不同?中醫藥和西醫藥必須二選一嗎?
陳其廣:簡單說,醫療服務有三個階段,第一個是診,就是診察情況。第二是斷,判斷病情、病程和病因。第三個才是治。
對西醫來講最基礎但很關鍵的是診。明顯依賴于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手段工具。而要把為數眾多的理化生儀器設備都普及到廣大基層,尤其是鄉村和邊遠地區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