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武子棟

西廂村木屋群
初秋時節,伴隨著清新的山風,車輛駛進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赤溪鎮西廂村,入眼皆是美景:巴山新居錯落有致,金絲楠木郁郁蔥蔥,留螢小筑夜賞星空,西廂記憶古色古香……唯美景色令人心曠神怡,植夢西廂讓人流連忘返。
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西廂村,曾經收入低、出行難、住房舊、環境差,是典型的貧困村。2020年,該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短短幾年時間,一個大巴山里的貧困村如何突破重重困境,煉成今日的鄉村旅游“網紅村”?
西廂村適合發展什么產業?村干部們在外出參觀考察后,雖然熱情高漲,卻眾說紛紜,難以達成一致意見。
為此,西廂村聘請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專家、國內頂級螢火蟲專家、戰旗村策劃總監、五星村黨委書記、寬窄巷子設計策劃師等多位專家學者,實地指導規劃,并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編制《連片發展農文旅融合項目規劃》,致力于建設全國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區。
美好的藍圖不僅讓群眾充滿憧憬,而且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
2018年,一次偶然機會,村委會得知一位投資者正四處打聽建設漂流項目的點位。于是,村委會主動接洽,介紹西廂村的優勢,引起投資者的極大興趣,同時村里給出前3年免租金的優惠條件。在政府大力推動下,西廂村首個旅游項目—龍騰峽漂流通過招商引資方式成功落地。
“旅游項目前期投入資金較多,為了緩解業主資金鏈的問題,我們探索建立了企業自籌、村民眾籌、政府獎籌的“三籌”模式,迅速吸引一批等待和觀望的投資者到西廂村發展。”赤溪鎮黨委書記王樂介紹。
以前的西廂村,特色產業是一窮二白。通過“三籌”模式,截至目前,西廂村撬動社會資本2.1億元,建成加工廠一個、青錢柳觀光產業園4500畝、茶葉2200余畝、金銀花500余畝,龍騰峽漂流、小木屋等20多個旅游項目投入運營。金絲楠木、小木屋、村史館等一批獨具特色的熱門旅游景點成為網紅打卡地。
2019年春節,外出務工多年的村民岳軍平看到村里旅游業初具規模,集聚效應不斷釋放,毅然決定返鄉創業,開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一年下來,收入不比外面打工差,還能在家照顧老人孩子,日子過得很踏實”。
如何讓更多老百姓也吃上旅游飯?西廂村綜合考慮個人意愿、企業需求、現實情況等因素,實行農民變股民、農民變員工、農民變社員的“三變”行動,讓村民收入更有保障。2020年,西廂村人均收入達2.2萬余元,較2012年增長7.5倍。
農民變股民,即農戶不僅可以通過土地、山林等資源入股,還可以通過現金、貸款等資金入股,也可以通過房屋、設施等資產入股方式,積極參與產業發展,既推動整村建設發展,又享受分紅增收的紅利。
比如,在岳飛廣場處,長期外出務工的村民以自家閑置房屋入股,同外來投資者共同開辦“西廂跑跑雞”農家樂,2020年分紅達到1.4萬元。
農民變員工,即依托引進的多家企業和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讓村民參與到企業管理、生產和服務中,變成企業員工,現常年在村內企業務工的村民達100余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近日,20多位村民來到山頂,穿行在郁郁蔥蔥的青錢柳園區內除草、施肥。“這一片都是2017年種下的青錢柳,我們不僅土地有租金,而且在園區務工每天工資是70元。”如今,荒山變青山,青錢柳已成為村民務工增收的“搖錢樹”。茶葉、金銀花產業也乘勢而上,在西廂村發展壯大。
農民變社員,即西廂村成立旅游服務、公益事務管理、種植、養殖、農家樂等5個合作社,帶動村民加入成為社員,根據村民特長、能力和意愿,合理加入不同合作社,實現有事干、有收入、有保障。“參加種植合作社后,不僅技術有人指導,而且收購價格也有保障,通過栽植茶葉5畝、金銀花1.5畝,2020年投產后收入達到4萬元。”常年在家務農的岳華林說。
過去的西廂村,雖然具有豐富的“五古”、水利、土地等資源,但無法實現應有價值,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在西廂村大力發展階段,村兩委整合“三資”集中統一經營發展,通過“入股式、流轉式、經營式”的方式,讓集體經濟同西廂村旅游市場同步壯大。
入股式發展,即將村社道路、庭院經濟兩類扶貧項目資產和村“五古”資源等折資成5%的股份入股到旅游項目,年創收8萬余元。流轉式發展,即將民宿、村史館、集體山林等集體資產流轉租賃給光霧山林業公司等企業能人,創收88.4萬元。經營式發展,即將稻魚共生、農特產品展銷市場等盈利性不強的項目,由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經營,創收5.6萬元;開辦西廂小院、西廂老院子等鄉土農家樂3家,創收20余萬元。目前,村集體累計收益102萬元,帶動全村人均增收8000余元。
“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現在的村子可以說有了一筆巨款,開展一些公益事業也更加有底氣。”村干部岳俊洪高興地說。
面對不斷增加的集體收入,西廂村堅持利益共享、成果共享原則,探索建立“235”利益分配機制,發展紅利不斷釋放。截至目前,按照20%比例注入村公積金6.5萬元,用于村道管護、環境衛生治理等公共服務支出;按照30%比例注入村公益金9.7萬元,其中6.7萬元用于防返(致)貧幫扶、弱勢群體關愛支出,3萬元用于“道德銀行”物資獎勵支出;按照50%比例注入村集體滾動發展基金20萬元,集體經濟活水長流、體量攀升。
“現在的西廂村雖然已經駛上鄉村旅游發展快車道,但橫向看,同全國知名鄉村旅游示范村還有不小差距,縱向看過境游、一次游現象依然突出,我們必須把握發展機遇和改革東風,大力發展、加快發展,真正讓‘植夢西廂立得住、留得下、叫得響。”西廂村黨支部書記張培軍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說。
當前,西廂村著力從3個方面讓鄉村旅游更上一層樓。
一是進一步豐富旅游業態,圍繞吃住行游購娛,計劃啟動游客接待中心、騎行步道等旅游項目,開發魚干飯、十大碗等特色美食,生產楠木制品、竹藝品等旅游產品,同時進一步整合資源,構建游樂聯盟、民宿聯盟、美食聯盟,讓西廂村更加宜居、宜業、宜游、宜留。
二是進一步強化品牌創建,積極申報,對標補短,積極將西廂村建成天府旅游名村、3A級旅游景區、大學生實踐見習基地、家風教育基地。
三是進一步多維宣傳推介,積極舉辦嘉年華、岳氏文化研討會等活動,邀請主流媒體積極推介,通過網絡渠道多方宣傳。
特別是前兩屆嘉年華活動,到場游客均達到兩萬人以上,紛紛對好風景、好環境、好項目點贊。2021年,嘉年華活動更是新增游樂體驗等項目,將作為分會場同巴中市鄉村文化旅游節同步舉行,令人期待,引人神往。
曾經的貧困戶張天樂不僅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易地搬遷新房,而且辦起了農家樂,年收入達8萬元以上,被西廂村評為“脫貧增收示范戶”。他說:“我有信心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天道酬勤,涓涓細流,終匯成江河。如今的西廂村正快速發展,脫貧從這里出發,致富在這里見證。對于西廂村而言,成為網紅村不是結局,而是新挑戰的開始。

西廂村里的網紅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