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來福是個地道的東北農民。2018年,為了給北漂的女兒看孩子,他和老伴離開黑土地,到北京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對于剛學會走路的外孫,老劉喜歡得不得了。每次回東北老家,他都會和親朋說:“咱家外孫在北京的生活和城里人沒啥兩樣。”老劉此言不虛,在北京,外孫可以上幼兒園,社區還有免費提供的兒童讀書室、活動場館,一些公共場所還有母嬰室,“城里對孩子實在是太好了”。
事實上,遠不止這些。為了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近年來,包括北京在內的多座城市把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列入民生工程。
近日,國家發改委會同22個部門研究制定的《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正式發布。指導意見明確,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兒童人口大國,城市要讓人民生活更美好,首先要對兒童更友好。
兒童友好是指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切實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突破60%,城市正成為越來越多兒童成長發展最重要的外部環境。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向媒體表示,城市不僅是成年人獨享的活動空間,也是事關廣大兒童成長、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空間。
歐曉理稱,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地方習慣將兒童成長發展作為城市發展的附帶問題考慮,城市建設主要基于成年人的活動模式、使用需求,而面向兒童的服務供給、設施配備、空間規劃等存在缺位。
比如,人民群眾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弱有所扶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億萬家庭期盼孩子們成長得更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托育、衛生健康等公共服務,有更多“讓孩子們跑起來”的公共空間,有更加安全舒心的成長和發展環境。
歐曉理直言:“一些城里孩子,缺的不是營養,缺的是運動?!?/p>
老劉對此也深有感觸。他說,專門為孩子提供的運動場地不多,在一些小區的廣場上,孩子們都是在跳舞的大人們中間跑來跑去。
本次指導意見明確了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從社會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5個方面提出24條重點舉措,圍繞托育、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人身安全、福利保障、交通出行、城市空間、社會環境等領域提出不少具體措施。
為確保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各項任務能夠真正落地見效,指導意見堅持條塊結合,在縱向與橫向推進上都進行了精心設計。
其中就包括,瞄準群眾急難愁盼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安全、環境等領域多點發力,提出由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能開展兒童友好行動,開展兒童友好街區、社區、學校、醫院、圖書館、公園等建設。
對于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業內有一個普遍共識,即按照“一米高度看城市”,用兒童視角推動城市建設。也因此,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是一項有溫度的事業。
歐曉理表示,要推動兒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主要是把握好5個友好維度。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在一些城市已深入人心。圖/郭鵬
一是社會政策友好,在制定公共政策、配置公共資源、規劃城市建設中,堅持兒童優先、體現兒童視角、注重兒童參與。二是公共服務友好,立足兒童成長發展實際需求,健全完善面向兒童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普惠共享、優質均衡。三是權利保障友好,關愛保護特殊困難兒童群體,構建適度普惠兒童福利體系,織密兜牢兒童社會保障網。四是成長空間友好,讓城市空間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做到安全、便利、親近自然,為兒童成長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五是發展環境友好,聚焦兒童日常學習生活等場景,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社會人文環境。
《民生周刊》記者梳理發現,指導意見還提到,對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殘疾兒童等特殊兒童群體的保障,以及小區配套幼兒園等多個方面。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姜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教育部門將推動各地以區縣為單位完善幼兒園布局規劃,按照指導意見提出的“公共事業優先規劃、公共資源優先配置、公共服務優先保障”,切實把幼兒園建設納入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列入本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確保幼兒園科學規劃,布局合理。
對于孤兒等特殊兒童群體,民政部兒童福利司副司長李婉麗指出,建設兒童友好城市,保障好這些特殊兒童群體的權利,是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個“友好”,關系每個孩子的切身權益。下一步,民政部門將會同各地各部門做好完善兒童福利保障制度、健全兒童保護工作網絡、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等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相關工作。
指導意見還提到,“十四五”期間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對此,歐曉理表示,我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兒童工作基礎條件各不相同,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相信有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共同關注、共同推進,一定能夠匯聚眾智、凝聚共識,共同把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好,把兒童的事業發展好?!睔W曉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