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英

“自律性差”在學生的學習中,一直是個頑疾。學生們經常有這樣的感慨:“老師,我也想好好學,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一玩兒起游戲來就忘了,本來就想著玩兒半個小時的!”
對于這一點,作為老師,平時的道理也講了不少,幾乎每天都在重復著幾乎相同的語句,但是效果甚微。這一節課,我想著由心理學的角度入手,看是否能夠從心靈深處觸動一下學生,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律性。
走進高一(3)班,我先讓學生們聊一聊自己最近一段時間比較開心的事情。
同學們興致盎然。作為學生,他們開心的事情比較集中要么是近期的測試取得了好成績,要么是課堂上的表現獲得了老師的表揚,要么是親人朋友對自己關懷和溫暖。
看著孩子們快樂的樣子,我也跟著快樂起來,我想,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其實都想著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能夠得到肯定、溫暖和愛。
此時,我就順勢用幻燈片放出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五個層次的人類需求,從低到高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學生們開心的事大多是滿足了自己其中的某一項需求,人們總是在低一級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想要追求更高一級的需求,而最高的需求就是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
我問學生們“你們目前處于哪個層級呢?”
學生們一下子興奮起來,覺得自己的需求還是處于較高的等級。
接著,我又問“那么,在實現你的需求中,你覺得最大的障礙是什么?”
這個的答案很統一,就是自律性比較差,控制不住自己。
我總結道“我們身邊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一種人積極向上,努力奮斗,成績突出,并且享受這種快樂;另一種人,消極懈怠,懶懶散散,成績很不理想,他們沉溺于這種放縱的快樂。那么我們現在來看一下,自律的人生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1.李嘉誠的自律
90多歲高齡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二是晚飯之后,一定要看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每天5點59分起床,讀新聞,打一個半小時的高爾夫。
2.村上春樹的自律
村上春樹寫作有個習慣,他每天只寫4000字,400字一頁的紙,每天寫到10頁就停下來。另外,他每天都會拿出一個小時出來跑步,雷打不動。
3.C羅的自律
36歲的C羅有著23歲的身體,這緣于至今長達20多年的苦練之旅。C羅每天的訓練長達3~4個小時,包括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沖刺跑以及日常足球訓練等內容。C羅把自己封閉于其他人的需求之外,主動放棄消遺,不抽煙不喝酒,堅持健康飲食,將自己的體重嚴格控制在自然體重以下3公斤。
看完這些人的例子,我問道“這些人都是在實現自我的路上做到了自律,因為自律,他們很好地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你們覺得是不是他們太累太苦了呢?”
學生們七嘴八舌。張同學說“的確是很苦,這樣堅持也太難了吧?”
李同學說“習慣就好了。”
王同學說“我覺得他們的苦累是值得的,因為他們有目標,或許他們不覺得苦累,收獲的是另一種更大的快樂呢?”
我總結道“自律實際上是推遲滿足感,拋棄即時滿足感,贏得更大的滿足感。因此,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自律不等于吃苦受罪,我們一時的克制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蕭伯納曾說,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那些成功的人,都擁有明確的目標和達成目標的自律。”
最后,我讓同學們討論一下“自律這么重要,請同學們根據自身的體驗和觀察交流一下,我們如何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呢?”
學生們提了很多具體的辦法,比如同學之間互相監督鼓勵,細化自己的大目標,多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等等。
1.相信自我潛力
積極的心理暗示會使困難弱化,潛力永遠是超出你想象的存在,盡量朝著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
2.做到收心靜心
收心是自律的開端,靜心是自律的關鍵,靜能生慧。出家人都講究苦修,唐僧師徒需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苦修的原因是錘煉人控制欲望的能力,能讓人摒棄欲望的控制,達到心靈的寧靜。靜能生慧,投入地去做,你就會呈現最美的樣子,得到最理想的效果。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心流”,心流是一種高峰體驗,它包含愉快、興趣、忘我等情緒,同時伴隨著高度的興奮感和充實感。有時候我們看有的同學學得很苦,廢寢忘食,其實于他(她)來說,可能正體驗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樂。
靜心就要盡量讓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變得簡單,吃穿住行、對人對事等不做執著的追求,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和情緒。
3.挖掘興趣愛好
善于挖掘的智慧,自律之苦會變甜。這個方法是要求我們在心理上去主動選擇能夠激勵自己堅持下去的因素,這樣的話,枯燥繁瑣的事情就會變得比較有趣。比如學習數學,我們可以把一個個的數學公式變成自己要征服的魔獸,游戲的一道道關卡;語文上作文素材的積累,我們可以多積累自己喜歡領域的名人事例,找到興趣點,自律就變得相對簡單。
4.找準具體方向
沒有方向,自律起不到有效的作用,找準具體方向,就是找對學習方法,找準方向是把大目標化成小目標,找準方向就是讓自律變得更容易。
5.及時評估狀態
激活大腦的“獎賞回路”,及時評估收獲情況,及時獲得獎勵滿足,從而感受到自律的價值。同學之間、家長和孩子之間、師生之間都可以實現這種因被激勵從而能更好地堅持的結果。
這一節課,我重在引導學生,一步步挖掘自己的心理,從內心深處認可自律的重要性,并且意識到自律是可以培養的,是有方法可以提高的,善于運用不同的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律力,就會獲得更大程度上的自由,過程的苦會化為習慣成自然,最終也會收獲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一節課上完之后,學生們自律意識加強了,并且在他們想要放縱自己的時候,往往能夠比較及時地提醒自己。自習課上說閑話的少了,上課走神的少了,作業完成情況也很理想。同學們相互之間有互相監督和鼓勵,我也經常適時地重申這一節課的一些觀點、方法。
簡單的說教遠比不上心理上的深度觸動和疏通,自己在學科教學外能夠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幫助到學生們,真的是一種別樣的幸福!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