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 張勝利 王治學


摘要:目的:探索神經根型頸椎病運用針灸聯合葛根桂枝湯加減治療療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92例于2019年3月-2021年7月時間段入院治療),隨機選取兩組研究對象,對照組(46例)行針灸療法,觀察組(46例)行針灸聯合葛根桂枝湯加減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與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癥狀消失(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有效率治療觀察組(97.83%)高于對照組(86.96%)(P<0.05)。結論:神經根型頸椎病運用針灸聯合葛根桂枝湯加減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縮短治療時間,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針灸;葛根桂枝湯;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S853.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1-01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頸椎疾病,患者患病后臨床癥狀較為明顯,常見頸肩肢疼痛,伴有麻木癥狀。由于人們生活工作方式轉變,使得該病癥發病年齡提前,并發病率呈現出明顯增長趨勢,嚴重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1]。本次研究將以醫院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針灸+葛根桂枝湯的治療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以我院收治的(2019年3月-2021年7月,9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對象,隨機選取兩組研究對象,對照組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齡21-70歲,年齡均值(56.47±2.18)歲;觀察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齡22-69歲,年齡均值(56.39±2.25)歲,納入標準:患者與研究組達成研究協議;患者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患者存在藥物禁忌;患者存在精神意識障礙;患者存在其他嚴重性疾病;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性(p>0.05),符合研究要求。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選擇針灸治療:指導患者坐位,選夾頸夾脊穴、天柱穴、風池穴、曲池穴、阿是穴、后溪穴、合谷穴、合谷穴、列缺穴、外關穴,以平補平泄手法金針,留針20min,每日一次,治療兩周。
1.2.2觀察組
觀察組選擇針灸聯合葛根桂枝湯加減治療:以葛根90g、當歸30g、桂枝30g、黃芪30g、炒白術15g、白芍30g、羌活18g、獨活18g、炙甘草30g、丹參30g、乳香10g、沒藥10g、青風藤20g,煎水,取汁300ml,分早晚兩次服藥(150ml),治療兩周。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與頸椎恢復時間。
觀察患者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包括痊愈、顯效、有效、無效:①痊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肌力功能恢復,可正常工作生活;②顯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但存在輕微頸肩疼痛感,肌力肝功能改善;③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緩解與改善;④無效,患者癥狀無變化甚至存在加重情況,計算治療有效率。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通過SPSS25.0統計處理,以()均數±標準差計量癥狀消失(恢復)時間,t檢驗;以數(n)或率(%)計數有效率,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恢復情況
觀察組患者癥狀消失(恢復)時間相比對照組更優(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有效率治療觀察組(97.83%)、對照組(86.96%),差異明顯(P<0.05),如表2。
3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從中醫學角度認為痹癥范疇,是各型頸椎病發病率最高,臨床最為多見的一種。基本病機是筋骨受損,經絡氣血阻滯不通。明代著名針灸學家楊繼洲認為:“劫病之功,莫捷于針灸”,“針刺治其外,湯液治其內”。通過針灸與重要實現內外兼治[2],疏通經絡,改善頸椎內部壓力,放松頸部肌肉,降低疼痛感,縮短患者康復時間,益氣補血,活血化瘀[3],直達病灶部位,以促使病灶部分解除對神經根產生的壓迫感,從根源上治療病癥,改善椎間盤功能,保證患者恢復正常生活,擺脫病痛折磨[4]。
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癥狀消失(恢復)時間明顯更短(P<0.05),說明該治療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有效率觀察組(97.83%)高于對照組(86.96%)(P<0.05),說明該治療方式可改善患者病癥,消除病痛,活血通絡,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神經根型頸椎病行針灸聯合葛根桂枝湯加減治療效果較高,可改善患者病痛,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阮波,薛愛國.針灸聯合桂枝加葛根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21,40(03):19-20.
[2]孫瑋琦,呂永飛.桂枝葛根湯聯合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0,20(02):74-75.
[3]陳桃紅,陳永華,陳素容.針灸聯合桂枝葛根湯加減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評估[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07):152-153.
[4]劉彬.針藥聯合中醫功法在頸型頸椎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8,45(05):1049-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