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最近,中央電視臺的文博知識競賽節目《中國國寶大會》點燃了人們的收視熱情,一到周末,就有按圖索驥的觀眾蜂擁至各大博物館尋找節目里出鏡過的寶貝。文博類節目的火爆不是第一次,《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國寶檔案》《如果國寶會說話》……每一個都讓原本“一本正經”的博物館和文物變身“人氣網紅”。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地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形式生動活潑又不失文化內涵的文博類節目向我們證明,挖掘每件文物背后或有趣或動人的文化故事,并將之再現、傳播,正是讓存放在博物館展柜和庫房中的文物“活起來”的有效方式,而這些文物中所蘊藏的精神內核,才是我們最寶貴的文化之根。
在一項針對電視及網絡視頻觀眾的調研中發現,過去的觀眾習慣于單向的線性傳播方式,而今天2.77億的“90后”網民是在指尖上長大的,網絡培養了他們很多習慣。因而除了文博類節目之外,具有高互動性和多點式傳播特性的社交媒體也是他們接觸和了解文物與中華文化的重要渠道,比如令人驚艷的“北魏藍”玻璃飾件、撞臉“憤怒的小鳥”的三星堆文物、形似“囧”字表情包的漢代陶俑……一幅“網紅”文博攝影作品往往具備出其不意的引流能力,而這些文物和照片背后的文博攝影愛好者也都有著各自的精彩故事。他們中有的是走遍全國、拍攝文物三十年的基層民警,有的是在文博系統里十年如一日拍攝文物、科普文物的從業者。本期,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平凡而又深刻的靈魂,透過他們的眼睛,去重新觸摸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