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2014年,北京市提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城市發展戰略,七年過去,北京到底疏解了一些什么?有哪些功能被疏解出去,哪些功能又被引入并沉淀下來?
先來看2014年以前的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情況。
當時北京市60%的人口、70%的三甲醫院、70%的高等院校都集中在“城六區”,即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和石景山區。北京70%的GDP都由這六大區域創造。而“城六區”的面積只占整個北京市總面積的8%,即8%的面積承載了60%的人口和70%的經濟總量。
如此多的資源和功能集中在一個局促空間內,令北京患上了嚴重的大城市病,資源緊張、交通擁擠、房價高企……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從2014年起,北京開始大力疏解五類“非首都核心功能”:一批制造業、一批城區批發市場、一批教育功能、一批醫療衛生功能和一批行政事業單位。
由此,一幅北京轉型的藍圖徐徐展開:北京中心城區定位成“首都功能區”,附近城市承接“非首都”的功能,部分資源外移,刺激京津冀協同發展??梢哉f,疏解“非首都功能”或許是中國大城市發展中的一個前所未見的試驗,今天中國絕大多數的一、二線城市都處在增量擴容的階段,北京卻在努力做減法。
那么在過去的七年里,北京減掉了哪些產業呢?在整個“十三五”期間,北京累計疏解、退出了2100多家一般性制造業企業。退出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建材、機械制造與加工的傳統高能耗行業。
此外,北京還疏解了20多所北京市屬學校和醫院,大約1000個區域性物流基地和批發市場,這兩大功能只能在河北環京進行布局,甚至廊坊市的“北三縣”也拒絕了一般性制造業,只允許區域性批發市場。
過去十年里,北京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從不足2100億元提高到了2600億元以上。北京市的傳統電子信息產業雖然萎縮了,但新興電子信息產業彌補了傳統制造業退出而留下的空白。
事實上,近年來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漲勢非??捎^。根據北京市統計局數據,2020年北京市GDP為3.61萬億元,其中新經濟增加值達到1.37萬億元,占GDP比重的37.8%。2020年,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分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深圳。
北京的經濟動能在過去七年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它的“瘦身”成果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減量提質”。
2021年9月,北京證券交易所橫空出世,這意味著北京在全國金融產業中布下了新的戰略棋子。北交所的成立,就是要把北京打造成服務創新型企業的主陣地。
最后是環球影城,這個大型娛樂項目建在被稱為“睡城”的通州——居住在通州的年輕人,白天在主城區工作,只有晚上回通州睡覺。通州的產業基礎較弱,而環球影城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創造的就業崗位,或許可以把這座“睡城”喚醒。
北京市未來的發展有四個中心的定位,分別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尤其是科技創新中心,意味著北京市的產業功能仍然非常鮮明,它的未來仍然是超大型城市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