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傳統新聞節目在媒體融合大環境下面臨的困境,對其形式和技術創新提出合理的建議。以多元報道形式助推媒體融合,讓新興技術手段滿足受眾需求。從形式創新、平臺聯動、技術手段革新等方面為新聞節目的發展探索出一條創新之路。在媒體融合視域下,研究媒介之間的共性和差異,取長補短,各自應用,將新的思路和手段用于傳統媒體的創新發展之中,運用新興技術手段,滿足受眾的新聞需求,探究新聞節目的多元報道策略,提升新聞節目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這不僅是新聞節目發展中的一次探索,也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節目;多元報道;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7-0103-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山西工商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苗圃計劃”“媒介融合視域下新聞節目的多元報道策略探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45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數字技術應用于各個領域,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信息化傳播平臺越來越廣,網絡平臺、APP、各種社交媒體等發布信息越來越便捷快速,人們獲取新聞信息已不再依賴新聞節目。在媒體融合大環境下,出現了各種多樣的新聞節目形態,這類節目制作和播出形式的自由化以及播出平臺的多樣化使得傳統新聞節目面臨極大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移動優先策略”,提出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這“四全媒體”概念。在媒體融合視域下,新聞節目想要適應媒介環境、跟上媒體發展形勢,就要考慮到報道形式的轉變、報道技術的革新和報道平臺的多樣化選擇。在報道形式上,讓直播、短視頻、數據新聞、H5交互漸成常態,Vlog(視頻博客)等新的呈現形式助推媒體深度融合。新聞節目在改變自身報道形式和播出平臺的同時能夠更好地體現報道內容,第一時間帶給受眾新的報道體驗和信息獲取方式是創新發展必不可少的目標。同時,多元化的報道探究也是新聞節目改革創新中的一次全新的嘗試。
作為廣電媒體最早的節目形態,目前新聞節目面臨極大的挑戰。媒體融合時代,受眾獲取新聞的途徑越來越多,并且獲取新聞的速度要比新聞節目快得多,網絡化使受眾接觸的新聞信息更豐富,信息來源范圍也更廣。媒體融合給予了公眾更便捷的表達平臺,公眾表達意見的方式越來越多,內容差異化也越來越明顯。傳統的新聞媒體一向本著“傳者中心”的思路,隨著技術的革新、傳播工具的普及,信息來源從大眾媒介轉變為公眾個人,這種傳受雙向互動的增強,促使新聞節目不得不積極探索媒體融合視域下適合自身發展的生產傳播機制[1]。
一、報道形式創新
報道技術的革新是新聞節目在融媒體時代的重要策略。新的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電視節目當中。新聞節目作為電視節目的重中之重,更應該善于使用新的技術報道新聞。如當前流行的Vlog,以影像書寫的方式制作的博客日志,在新聞節目報道中一經使用便引起受眾的極大關注。如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系列Vlog,將時政新聞報道與新型Vlog形式首次結合引起了受眾的關注和好評。
新聞節目中以“新聞報道+Vlog”的形式報道新聞已經成為當前流行的方式,形成了以人民網為中心的“Vlog+重大時政新聞報道”的模式,讓受眾可以主動接收新聞內容,以“我”的視角參與到報道當中。這種“我”的第一視角能夠很好地拉近受眾與新聞現場的距離。同時,相對于現場報道的快訊和簡訊方式,Vlog報道更有深度,涵蓋面也更廣。
“新聞報道+Vlog”的形式在人民網橫空出世之時便以專業的團隊、專業的技術手段為新聞節目報道拓展了視野。摒棄社交短視頻的弊病,Vlog報道形式打造出便捷式傳播、創意化內容、多元化視角的報道。相比社交短視頻Vlog的平民化風格,“新聞報道+Vlog”形式由專業新聞記者或攝像技術人員完成,雖沒有傳統新聞節目主播,但制作播出出自多家媒體不同平臺的記者,每個人自立角度,從多方位去看同一個新聞事件。如全國兩會報道中,各家媒體拍攝的Vlog各不相同,這些Vlog報道同時在人民網發布,使受眾可以從橫縱多個角度總覽兩會風貌[2]。內容豐富,選題多樣,自然也就帶來了觀看的熱潮。每一個Vlog的點擊率和觀看量又反映了大眾的關注度和喜好,利用短視頻的分析方式,新聞編輯部很快可以完成節目分析,更快地提升節目水平。同時,專業水準的攝制使Vlog報道形式在大眾平臺上展示了專業化的新聞節目報道?!靶侣剤蟮?Vlog”以系列的形式迎合了短視頻發布常新常更的樣態,既有平民性,又不失專業度,既很好地進行了大眾傳播,又提升了短視頻的水平。
二、聯動報道平臺
平臺之間強強聯合,打造品牌新聞節目。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客戶端等都是大眾獲取信息的平臺,新聞節目應當認識到媒介互動的重要性,考慮到隨時隨地獲取新聞信息的手段,基于自身電視節目主體,打造適合各個平臺的新聞聯動節目。
央視借助短視頻平臺打造的《主播說聯播》欄目,就是基于《新聞聯播》這一品牌電視節目打造的符合短視頻平臺的聯動節目,既符合當前受眾的觀看習慣,又滿足了快節奏用戶的新聞需求?!吨鞑フf聯播》是將當期《新聞聯播》中的熱點新聞事件做進一步分析評論,是媒體融合下的新媒體傳播新形勢,吸引了一大批年輕受眾,每期一分鐘的播出時長,真正達到了分眾化、碎片化的播出推送。
傳統的新聞節目與社交平臺互不鏈接,傳統新聞節目傳播過程中時常存在阻礙,而社交媒體在傳播方式上極具優勢,在媒體融合下二者相互接洽,打通壁壘,新聞節目走進社交平臺,打開自己的傳播渠道,建立新聞節目的社交媒體,轉戰網絡平臺,開通自己的公眾號、微博等,定時發布新聞節目。這不僅開辟了新聞節目的新戰線,也極大地滿足了交互式報道要求,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參與評論,發表己見,真正參與到了新聞節目當中,參與到了社會發展當中。平臺之間的相互聯系,打通了宣傳的渠道,拓寬了受眾群體,也滿足了不同受眾群的新聞需求。新聞節目報道的多平臺聯動推動了新聞節目的多元化發展。
三、報道技術的革新
新聞節目在時政、體育、民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為我們提供信息,不斷發展的技術也為新聞節目帶來了機遇。新聞節目在制作和受眾觀念上應增強雙向互動性。從數字技術的角度豐富新聞節目的播出形式,以滿足大眾的交互式體驗。以多視窗技術為依托的播出效果,將主持人與新聞內容放置于同一畫面,或多個畫面同時報道,讓受眾感受立體、多維、實效的新聞播報。
媒體融合時代,傳統新聞節目報道新聞的時效性越來越差,相對于網絡發布、個人上傳等方式,新聞節目編輯生產過程中,由于節目本身的制作流程限制,往往滯后于互聯網發布。加強制作過程中的規范,建立數字化新聞節目內容上傳庫尤為重要。新聞發現者能夠第一時間將新聞上傳至新聞庫,編輯室第一時間制作審核,使內容文字統一管理,播出設備有效鏈接,并融入CS(客戶端/服務器)、BS(瀏覽器/服務器)文稿,拓寬制作空間。同時加入全景技術,將新聞內容進行全方位、寬領域展示,拓寬空間,延伸時間,展現立體的全景新聞。
在人工智能時代,AR(增強現實)技術已經應用在很多領域,它不僅能增強體驗感,也能很好地增強感受力。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需要這種新的技術帶來全新的節目體驗。早在2016年,VR(虛擬現實)技術和AR技術就已經在主流媒體中出現。2017年全國兩會上,“人工智能”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8年全國兩會又一次提出要“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人工智能是科技的變革,也是產業應用的機遇,其技術應用在新聞節目報道中無疑會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也會為節目內容帶來新思路、新方法。我國首次在重大會議G20峰會報道中采用的AR技術,實現了人體視覺和計算機虛擬畫面的交互,受眾在觀看新聞節目的同時仿佛身臨其境。新聞節目中加入AR技術不僅能夠極大地吸引受眾,讓受眾感同身受,更能極大地提升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和整體的視覺感知力。受眾的體驗感增強了,新聞節目的社會影響力也會大大提升。2015年以“快筆小新”命名的新華社記者機器人上線,新聞節目報道方式在采編播各個方面向智能化發展。沉浸式新聞也緊跟時代技術應用,VR技術帶來的沉浸式體驗,讓受眾從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場景中“浸”入新聞當中。通過VR設備轉換視角、轉換場景,將新聞現場的同期聲直接接入設備中,全景式體驗真實現場。親臨現場讓受眾對新聞內容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雖然目前很多技術還不成熟,仍存在一些不足,但新聞節目在革新報道技術這方面不斷探索,為自身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器人寫作、傳感器新聞、沉浸式新聞等多種智能新聞模式,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新聞節目報道方式的變革,智能新聞報道將成為未來人們喜聞樂見的新聞獲取方式,也是大數據時代新聞節目的大勢所趨。
四、結語
回顧新聞節目的發展,其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基礎上不斷適應輿論生態,不斷適應傳播發展形勢,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堅持話語建構與傳播渠道的環環相扣,重視大數據時代受眾的體驗感和滿足感,考慮受眾的使用心理,重視對受眾的分析。新聞節目在媒體融合時代應當作出新的嘗試才能實現質的跨越,新聞節目在堅守使命的同時,應當創新報道形式,革新報道技術,聯動報道平臺,以多元化的報道策略增強新聞節目的整體承載力,打造新聞節目的多元報道方式,快速提升新聞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孫強.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的創新與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9(19):104-105.
[2] 衛原霜,張揚.碎片化與板塊化:時政類視頻新聞的融合傳播——以2019年全國兩會視頻新聞報道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9(18):91-93.
作者簡介:康慧(1992—),女,山西太原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