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紅,丁洋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江津區中心醫院兒科,重慶 402260
營養不良指的是機體攝取的食物量不能夠滿足需求,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利用不能夠維持現有的正常代謝,進而發生體質量不增或者降低等情況,生長發育停滯,主要發病人群為0~3歲的嬰幼兒,營養不良主要分為能量營養不良以及蛋白質營養不良[1]。引發營養不良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喂養不當、飲食習慣不良、長時間腹瀉、吸收不良、代謝內分泌疾病、先天性畸形以及惡性腫瘤等情況,營養不良會對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營養不良是可以預防的[2]。該次研究選取該院在2019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200例中度、重度營養不良的患兒為研究對象,對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的相關因素進行研究分析,從而采取有效方法進行預防。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200例中度、重度營養不良的患兒為研究對象,男性110例,女性90例;農村72例,城鎮128例;咳嗽14例、發熱10例、腹瀉9例、嘔吐4例、驚厥4例、貧血3例;0~12個月營養不良患兒共47例,其中中度29例(61.7%)、重度18例(38.3%);12~24個月營養不良患兒共105例,其中中度56例(53.3%)、重度49例(46.7%);24~36個月營養不良患兒共48例,其中中度19例(39.6%)、重度29例(60.4%);中度營養不良患兒有104例,重度營養不良患兒有96例。患兒家屬在同意書上簽字,該研究并得到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納入標準:0~3歲確診為營養不良的患兒;患兒家屬在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心肝腎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兒;精神病患兒。
采用問卷或病例檢索方式統計在該院就診的0~3歲中重度營養不良患兒臨床資料,描述其臨床特征,分析患兒營養不良因素,提高醫務人員臨床診療水平,增強對嬰幼兒營養不良的防治,促進0~3歲嬰幼兒健康發育。
對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的城鄉患病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各年齡段營養不良病因;農村城鎮營養不良病因;不同程度營養不良病因。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城鎮中度營養不良及重度營養不良的發病率均低于農村發病率。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的城鄉發病情況比較Figure 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malnutri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營養不良的主要發生人群多為低出生體質量患兒,該部分人群可為早產兒或小于胎齡兒,通常伴隨宮內發于異常,生后易發生感染,同時能量攝入不足從而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不同體質量患兒營養不良情況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出生體質量患兒營養不良情況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malnutrition among children withdifferent birth weights[n(%)]
長時間的能量攝入不足可導致嬰幼兒營養不良的發生,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母乳喂養患兒營養不良的程度與非母乳喂養患兒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喂養方式患兒營養不良程度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malnutrition degree among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feeding methods[n(%)]
營養不良和疾病因素息息相關,疾病因素一般包括咳嗽、發熱、腹瀉、嘔吐、驚厥、貧血,治療中需要考慮營養不良患者的疾病因素,展開有效治療。該組病例中不同程度營養不良常見疾病見表3。

表3 營養不良常見疾病因素[n(%)]Table 3 Common disease factors of malnutrition[n(%)]
營養不良會導致患兒的身體發育減慢,低出生體質量、喂養不當、疾病因素均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不同年齡段患兒導致營養不良的各種因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年齡段導致營養不良因素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factors causing malnutrition in different ages
城鎮和農村的各方面條件存在明顯差異,營養不良的各種因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農村、城鎮營養不良患兒病因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causes of malnutrition in rural and urban children
營養不良是由于營養攝入量不能滿足正常身體功能的需要而引起的。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迅速,對營養不良的早期診斷、預防和管理至關重要。營養不良是全世界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兒童期營養缺乏還會導致個體中年時期產生不良的飲食行為,增加高血壓的患病風險[4]。早在新千年來臨之際,世界衛生大會曾提出過一個千禧年的核心發展目標“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5]。2000年以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就每年都定期聯合發布各國60月齡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狀況的數據報告。最新的官方數據表明,2013年我國6歲以下兒童發育遲緩發病率已下降到8.1%,并已低于國際平均值[6]。從兒童消瘦患病率來看,1990年我國5歲以下兒童消瘦率為4.2%,2000年時已下降到2.5%,但此后一直維持在2.6%的水平;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的數據表明,6歲以下兒童的消瘦率為2.0%,較之1990年的4.2%下降2.2個百分點[7]。為了解近年來兒童營養不良發病因素,為廣大人民群眾及醫務人員敲響警鐘,減少嬰幼兒病死率及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提高醫務人員臨床診療水平,加強對嬰幼兒營養不良的防治[8]。
營養不良的引發因素相對較多,其中喂養不當、低出生體質量和疾病因素是比較常見的原因。營養不良按照營養素種類進行分類,可以分成兩類,分別為:能量營養不良和蛋白質營養不良。能量營養不良是因為患兒的能量供應不足,或者吸收利用出現障礙,影響進食而引發的[9]。蛋白質營養不良指的是患兒的蛋白質過度缺乏,蛋白質的攝入嚴重不足,吸收利用功能出現障礙,導致患兒長時間的保持負氮平衡,出現蛋白質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是饑餓、慢性腹瀉、胸腹腔積液等因素失去大量的蛋白質,或者是因為結核病等一系列慢性疾病,導致患者的體內的蛋白質被過度分解。按照病因,可以分成原發性營養不良以及繼發性營養不良。原發性營養不良指的是患兒的營養素攝入量缺乏而引發的。繼發性營養不良指的是患兒因為急性疾病或者慢性疾病而引發的營養素吸收利用功能障礙而引發的[10]。
通過流行性病學表明,營養不良在全球各地的發病率均較高,特別是食物供應不足的部分國家,其發病概率格外的高,而0~6歲的嬰幼兒就是營養不良的高發人群,除此之外,其他的營養不良的好發人群包括:長期慢性胃腸疾病患者、厭食癥患者、惡性腫瘤患者、老年人群。長期慢性胃腸疾病患者是因為其胃腸道功能受損,胃腸道獲取能量的能力出現障礙,導致機體無法有效吸收蛋白質以及各種能量,進而引發營養不良;厭食癥患者因為長時間的食欲不振,不進食,少進食,導致攝入能量較少,引發營養不良[11];惡性腫瘤患者因為其食欲降低,吞咽功能以及消化功能受損,同時,又因為惡性腫瘤的生長需要大量的能力,患者的機體的能力被惡性腫瘤占據,所以,引發營養不良;老年人群的胃腸功能退化,進食后,胃腸吸收能力減弱,無法完全利用食物的營養,吸收食物中的能力,進而引發營養不良[12-13]。
該研究結果表明,0~12個月的兒童以及24~36個月的兒童患病率較低,考慮原因為0~12個月的兒童因為孕期保健以及孕期營養的改善,母乳喂養知識的普及,母乳喂養的概率較高,家長了解正確的喂養知識,同時24~36個月的兒童咀嚼功能逐漸完善,各種食物都可以吃,所以,營養不良發生率相對較低,而12~24個月的兒童營養不良患病人數多的原因可能為輔食添加晚,對奶類的依賴性高,或者無法適應新的食物種類等。因此,我們可以從加強0~12個月兒童母乳喂養知識、正確合理添加輔食等方面進行宣教,從而降低營養不良的發生率。
該研究結果表明,農村的患病率高于城鎮,可能原因為大多數兒童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于飲食方面不是特別重視,沒有一個營養均衡的飲食計劃。此之外,農村人口對兒童保健知識缺乏,未能定期隨訪兒童生長發育情況,導致營養不良不能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因此,我們應當加強農村兒童保健工作,需要多方協作,要將農村衛生保健資源的投入加強,從而使農村人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降低營養不良的發生概率。
該研究結果表明,純母乳喂養兒合亦有營養不良的發生。母乳作為嬰兒的主食,具有以下優點:營養全面,可以提供新生兒需要的全部營養;母乳比較新鮮,不用儲存,不擔心變質方面的問題,而且溫度剛剛合適,家長不用擔心過熱或者過冷;母乳新鮮可以減少嬰兒胃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同時母乳含免疫物質,可以提高嬰兒免疫力,并且可以降低小朋友過敏反應[14];對于遠期來說,母乳可以降低兒童長大后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的風險。純母乳喂養兒發生營養不良除外疾病因素外,與母乳哺喂知識有關,哺喂時間過長或過短,均可能影響嬰兒母乳攝入,因此應當加強母親對哺喂知識的學習。該次研究中低出生體質量患兒有66例,喂養不當患兒有100例,疾病因素引發營養不良患兒有44例(22.0%),常虹等[15]的研究結果表明,低出生體質量引發營養不良的概率為38.6%,喂養不當引發營養不良的概率為40.0%,疾病因素引發營養不良的概率為21.4%,和該次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疾病的發生、低出生體質量、喂養不當均可能會誘發營養不良,患病時影響嬰幼兒進食,同時影響食物的消化以、吸收。疾病狀態下嬰兒的能量消耗大大增加,進而引發營養不良[16-17]。常見疾病包括發熱、咳嗽、腹瀉等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生病期間應當注意能量補充,保證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對患兒的營養支持要隨時注意,需要保證近期營養,才能夠對遠期營養提供保障,從而達到整體的營養效果[18];低出生體質量因為能量攝入不足,引發營養不良。非母乳喂養的營養不良概率較高,說明喂養方式和營養不良息息相關。該次研究發現,部分家屬偏愛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在兒童中應合理使用,對患者家屬進行普及育兒知識,同時可以利用農村自產的農產品的優勢,為兒童增加營養,保證患者的營養支持[19-20]。
綜上所述,營養不良屬于兒童常見疾病,會對患者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通過對營養不良的病因進行分析,及時矯正病因,可以有效預防營養不良的發生,保證患兒的正常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