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林
淮安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江蘇 淮安 223001
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病變,常見于老年群體,對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1]。在臨床中,主要采用藥物治療與冠脈介入治療。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冠脈介入治療應用十分普遍,通過心導管技術的應用,疏通狹窄與閉塞冠脈,以此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情況,成為了冠心病患者治療的主要方法[2]。近些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劇,使得高齡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越來越多,在給予冠脈介入治療時,因為侵入性操作,導致患者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甚至導致患者死亡。相關文獻報道發現,高齡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應用冠脈介入治療的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深入研究與探討[3]。基于此,該文選取2015年3月—2020年3月在該院治療的60例高齡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冠脈介入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治療的60例高齡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拋硬幣法進行分組,即研究組與對比組。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確診為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②可接受藥物治療或擇期冠脈介入治療;③自愿參加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④該次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異常;②合并惡性腫瘤;③伴有嚴重肝腎功能異常;④既往置入支架;⑤消化性潰瘍活動期;⑥未能配合完成研究。研究組患者30例,年齡78~88歲,平均(82.35±2.65)歲;性別:男18例,女12例。對比組患者30例,年齡78~88歲,平均(82.41±2.58)歲;性別:男19例,女11例。兩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組患者予以藥物聯合冠脈介入治療,術前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規格:100 mg/片,國藥準字J20130078)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規格:75 mg/片,國藥準字H20080268),1次/d,劑量分別為100 mg、75 mg,禁飲、禁食6 h,予以碘過敏試驗。術中取患者平臥位,外展上肢,稍舉前臂,用托架托住,常規消毒鋪巾,予以局麻,之后用6F橈動脈鞘進行介入治療,介入后利用壓迫器予以壓迫止血,6 h后除去壓迫器。術后嚴格遵醫囑長期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口服至少1年。
對比組患者單純予以藥物治療,即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用藥方法劑量與研究組術前一致。
對兩組治療效果、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及生活質量進行比較。
①治療效果: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屬于顯效;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79%,屬于有效;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屬于無效。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②生活質量:利用生活質量量表進行測評,以生理功能、認知功能、心理狀態、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為指標,評分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
相較于對比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研究組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為3.33%(1/30),對比組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為26.67%(8/30)。研究組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顯著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06,P=0.030)。
治療前,兩組生理功能、認知功能、心理狀態、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比組,研究組治療后生理功能、認知功能、心理狀態、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評分顯著提高,且兩組各指標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對比[(±s),分]Table2 Comparison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注:與護理前相比,*表示P<0.05;與對比組相比,#表示P<0.05
指標對比組(n=30)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0)治療前 治療后生理功能認知功能心理狀態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62.78±3.64 60.05±3.58 60.26±3.74 61.01±3.65 60.32±3.51 61.16±3.38(71.52±4.56)*(70.67±4.58)*(70.85±4.46)*(70.86±4.38)*(70.57±4.44)*(70.73±4.65)*62.69±3.76 60.16±3.44 59.89±3.74 60.89±3.16 59.98±3.67 61.32±3.65(79.34±4.85)*#(77.02±4.96)*#(78.67±4.68)*#(78.86±4.79)*#(79.02±4.86)*#(78.78±4.64)*#
冠心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見于老年群體,現已尤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也是導致老年群體病死的主要病因[4]。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說,通常伴有心絞痛癥狀,在進行治療的時候,可采用藥物方法、冠脈介入方法等[5]。目前,隨著介入技術的快速發展,冠脈介入在臨床疾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且能夠顯著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療效明顯優于保守治療[6]。然而,在高齡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冠脈介入治療中,因為患者經常伴有其他疾病,治療難度比較大,風險比較高,所以,在臨床治療中,必須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7-9]。
近些年來,隨著冠脈介入技術的不斷成熟,在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有關文獻報道顯示,相較于藥物治療,冠脈介入治療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的效果更顯著,還可以減少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10-11]。究其原因可能為:臨床應用冠脈介入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缺血心肌再灌注的效果,達到治療目的;重建血運,恢復缺血心肌的血供,從而恢復心肌細胞生理功能,達到改善患者心肌功能的效果;能夠在短時間內穩定患者病情,臨床治療效果十分確切[12-14]。
該文研究表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高于對比組(P<0.05);研究組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為3.33%,明顯低于對比組(P<0.05);研究組治療后生理功能、認知功能、心理狀態、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79.34±4.85)分、(77.02±4.96)分、(78.67±4.68)分、(78.86±4.79)分、(79.02±4.86)分、(78.78±4.64)分,明顯高于對比組(P<0.05)。該結果與相關學者報道結果基本相符,具體數據如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2%,明顯高于對比組(P<0.05);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為2.44%,明顯低于對比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生理功能、認知功能、心理狀態、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68.80±6.90)分、(67.10±6.50)分、(68.60±6.30)分、(66.70±7.90)分、(69.30±5.80)分、(70.20±7.60)分,明顯高于對比組(P<0.05)[15-18]。究其原因可能為:在高齡患者治療中應用冠脈介入,有助于促進缺血心肌再灌注,重建血運,恢復缺血心肌血供,同時還可以在短時間內穩定病情,恢復心肌細胞生理功能,從而取得理想的療效及預后[19]。
經臨床研究發現,高齡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病情非常復雜,在實施冠脈介入治療時,必須保證操作醫師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與嫻熟的操作技巧,從而降低手術難度與風險,提高手術效果[20]。所以,在對患者進行治療之前,應充分評估患者病情,判斷手術風險,并嚴格掌握介入治療適應證與禁忌證,做好急救準備,以此確保患者治療效果及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高齡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應用藥物聯合冠脈介入治療的效果更顯著,不僅有助于減少心肌梗死的發生,還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薦應用。由于該次研究對象選取數量比較少,選定的研究范圍比較小,使得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為了提高研究結果全面性與準確性,應適當增加研究對象數量,擴大研究范圍,以此為高齡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治療提供可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