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強
冠縣中心醫院骨外科,山東 冠縣 252500
在骨科當中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病,其主要的發病群體為老年人。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在臨床治療中常常采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促進其身體的康復[1]。不過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很容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其主要是因為患者機體深靜脈內的血液沒有實現正常凝固,從而引起的靜脈回流障礙,最終導致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現階段,臨床上主要是通過藥物治療來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作為一種口服抗凝藥物,利伐沙班在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時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2-3]。對此,該文特選取該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相關病例100例,分析并研究了膝骨性關節炎關節置換術患者應用利伐沙班與低分子肝素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實施膝骨性關節炎關節置換術的患者100例作為該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劃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各50例。甲組患者中女23例,男27例;年齡45~78歲,平均(57.2±5.4)歲;病程1~7年,平均(4.4±1.5)年。乙組患者中女24例,男26例;年齡46~79歲,平均(57.6±5.5)歲;病程1~7年,平均(4.5±1.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獲得該單位倫理委員會通過的基礎上,該次研究得以順利實施。納入標準:①符合膝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且經過影像學診斷等確診的患者;②對該次研究知曉同意,且在知情同意書中簽字確認的患者。排除標準:①血小板計數異常的患者;②在手術前經過超聲檢查發現雙下肢深靜脈血栓陽性的患者;③合并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④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⑤具有相關藥物禁忌證的患者。
在對所有患者實施基本治療以及物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利伐沙班片(國藥準字H2010 0464;規格:10 mg)治療甲組患者,具體治療方法為口服,1次/d,10 mg/次,共計進行為期10 d的治療。
采用低分子肝素(國藥準字H20060191;規格:0.5 mL)治療乙組患者,具體治療方法為皮下注射,射劑量為0.25 mL/次,1次/d,共計進行為期10 d的治療。
對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進行觀察和比較。
對兩組患者的D-二聚體(D-D)、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等指標進行觀察和比較。
對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和比較,主要包括牙齦出血、腸胃不適和皮下瘀斑等。
甲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lower limbs in the two groups
甲組患者的D-D、PT、APTT指標明顯優于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D-D、PT、APTT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D,PT,APTT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patient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D-D、PT、APTT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D,PT,APTT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patient groups(±s)
組別 D-D(μg/L) PT(s) APTT(s)甲組(n=50)乙組(n=50)t值P值419.5±102.7 536.8±146.2 3.522<0.05 10.3±1.2 15.9±2.5 3.691<0.05 28.1±2.3 33.8±2.8 3.537<0.05
甲組的不良反應率與乙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patient groups
在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過程中由于機體創傷較大,很容易將凝血機制激活,進一步的引起血液循環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出現凝滯和緩慢的情況,最終導致靜脈管被堵塞[4-5]。此外,作為一項大型手術,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不能夠自由活動,這也是引起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原因。患者一旦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其血栓會伴隨著機體的血液循環而侵入到其肺部組織,最終導致肺血栓栓塞癥等并發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很大的危害[6-7]。因此,在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同時,必須要采取措施預防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和預后。
現階段臨床上主要采用減少臥床時間、采用科學的麻醉方式以及抗凝藥物預防等方式來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其中作為使血液凝結得以消解的關鍵,抗凝藥物能夠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8]。作為一種常用的抗凝藥物,低分子肝素可以使機體內的抗血栓細胞的活性增強,同時無法結合血小板Ⅳ,具有比較好的抗粘和抗凝效果;可以選擇性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而且并不會影響凝血酶。不過,低分子肝素治療往往需要對患者實施皮下注射,會導致患者產生明顯的疼痛感,而且很容易出現皮下血腫,具有非常明顯的炎癥反應[9]。作為一種能夠直接口服的Xa因子抑制劑,利伐沙班目前在臨床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其通過口服的方式進入到人體后可以被機體快速吸收,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能夠對抗凝血因子Xa進行有效抑制,并且對外源性和內源性的凝血機制進行阻斷,從而避免形成血栓;由于利伐沙班是一種口服藥物,還可以避免低分子肝素注射對患者帶來的各種不適和并發癥,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性;該藥物本身具有較少的毒副作用,在實際的臨床應用中安全性很高,而且服用劑量相對固定,具有比較寬的治療創口,在服用期間無需實施血液學檢測,受到了臨床上的普遍歡迎。
在該次研究中,采用利伐沙班片治療甲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療乙組患者,結果顯示:甲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0%明顯低于乙組12%(P<0.05);甲組患者的D-D(419.5±102.7)μg/L、PT(10.3±1.2)s、APTT(28.1±2.3)s明 顯 優 于 乙 組 (536.8±146.2)μg/L、(15.9±2.5)s、(33.8±2.8)s(P<0.05);甲組的不良反應率為6.0%與乙組8.0%相近(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李鑫等[10]人的文獻報道結果:利伐沙班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0%低于低分子肝素組發生率的8%(P<0.05),基本一致。這表明與低分子肝素相比,利伐沙班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方面效果更加突出。利伐沙班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而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針對膝骨性關節炎關節置換術患者應用利伐沙班治療可以有效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控制其血液的高凝狀態,而且具有較少的不良反應,安全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