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帥 朱玲 劉升
摘 要:該文根據蕭縣農業生產實際和旱澇災害發生的現狀及危害,特別是2018年、2020年2年澇災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嚴重威脅,剖析了蕭縣旱澇災害發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強防災抗災意識、注重灌溉與排澇相結合、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等旱澇災害治理對策,以期為減少旱澇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提供參考。
關鍵詞:旱澇災害;成因;治理對策;蕭縣
中圖分類號 S422;S42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9-0155-02
蕭縣地處116°31′~117°12′E、33°56′~34°29′N,位于黃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北部,位居蘇、魯、豫、皖經濟協作區的腹地,交通四通八達,農副產品豐富;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農業氣候區,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日照充足,溫、光、水同季,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4.3℃,年平均降雨量854.6mm,年平均日照時數2408.3h,無霜期210d,適宜農作物生長發育,被農業農村部劃定為中強筋小麥優勢產區、黃淮海夏玉米優勢產區和高蛋白大豆主產區,系全國優質棉基地縣。全縣轄23個鄉鎮和1個經濟開發區,是以種植業生產為主的農業大縣。多年來,蕭縣高度重視“三農”工作,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大,設施不斷改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增強,農村經濟總量大幅提升,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旱澇災害時有發生,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威脅。
1 旱災現狀及成因
1.1 現狀 蕭縣降雨相對集中,旱災時有發生。根據氣象資料分析,蕭縣旱澇災害交替發生,近30年統計春旱發生6次,影響小麥春季生長,春播作物播期推遲;夏旱發生5次,影響夏玉米、大豆等在田作物生長發育,導致產量下滑;秋冬季旱災發生8次,影響小麥播種,導致播期推遲,特別是秋、冬、春3季連旱,給農作物生產造成嚴重威脅。蕭縣國土總面積1885km2,總耕地面積10.08萬hm2,其中旱地10.06hm2,占總耕地面積的99.7%。現有永堌、馬莊小(1)型水庫2座,倒流河、灌溝河、閘河、龍河、老岱河、新岱河、運河、蕭濉新河、大沙河、湘西河、北湘西河、港河、申河、毛河、王引河、廢黃河、利民溝、洪河、堿河、洪堿河共計20條排水河道,機井13298眼,其中管護機井12480眼。全縣有效灌溉面積8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79%。
1.2 成因 由于河道年久失修,蓄水能力下降,且澆灌渠道不暢,機井數量雖不斷增加,但利用系數較低。農業比較效益相對較低,農民科學灌溉意識淡薄,“靠天等雨”,只注重澆“救命水”,而忽視了澆“增產水”。絕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勞動力嚴重缺乏,制約了抗旱保豐收舉措的落實。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科技意識、科學種田水平和適時科學灌溉意識等明顯高于散戶。但由于財政扶持獎勵土地流轉的力度不大,土地流轉速度遲緩,土地集約經營規模化種植擴張速度較慢。
2 澇災現狀及成因
2.1 現狀 由于受季風氣候的侵襲,蕭縣降雨量年際間差異較大,且年內降雨量分布不均。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總降雨量的67.4%,7—8月份是澇災發生的主要時段[1]。近30年的氣象資料顯示,春澇發生2次,危害相對較輕,導致低溫、多雨、寡照,影響春播作物播種與出苗;初夏澇發生5次,6年一遇,影響小麥收割、脫粒、晾曬;夏澇發生幾率較大,30年間共發生8次;秋澇發生6次,導致農作物發生澇漬災害。近5年來,澇災發生次數明顯增多。2018年受第18號臺風“溫比亞”影響,全縣普降大暴雨,部分鄉鎮特大暴雨,8月18—19日不足24h降雨量超過300mm的鄉鎮7個,超過400mm的鄉鎮2個;4個水文站小時雨強超過100mm,突破了淮河以北國家水文站小時雨強極值,是蕭縣有氣象資料記錄以來短時降雨量最多的一年,是30年一遇的大災之年。這次澇災導致城市內澇、田間積水嚴重、農作物嚴重減產、低洼田塊絕收,耐澇能力較弱的桃樹大部分被淹死;設施栽培大棚蔬菜被水浸泡,受損嚴重;夏玉米由于連續浸泡在水中,根系無氧呼吸,導致窒息死亡,造成大面積、大幅度減產;因地勢高低不等和排水功能不同,其他在田作物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2020年正值夏玉米苗期,連續遭受3次大暴雨侵襲,導致在田農作物遭受嚴重澇漬,玉米幼苗發黃,生長遲緩。全縣7.2萬hm2夏玉米嚴重受災,約0.4萬hm2玉米基本絕收,給全縣秋糧生產帶來嚴重威脅[2]。暴雨導致縣城東南山區鄉鎮引發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農作物被沖毀,養殖設施沖塌,畜禽被沖走或淹死。2021年春季多雨寡照,導致小麥發生嚴重漬害,小麥白粉病偏重發生。
2.2 成因 近年來,蕭縣澇災發生及危害程度重于旱災,因此必須增強水患意識,采取有效措施,把因內澇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蕭縣有新汴河、故黃河、奎濉河三大水系,排水河道20條,但僅有部分河流防洪標準達20年一遇、排澇標準5年一遇,其余多數河道防洪標準僅為10年一遇、排澇標準3年一遇。一是由于上下游流水不暢,極易造成澇災,尚有20世紀60~70年代興建的水利工程超期服役、帶病作業的現象。除現有國管的涵閘、水庫、機電站狀況良好外,鄉鎮的小水庫、小涵閘等由于缺乏維修經費和專人管護,工程設備年久失修,不能充分發揮排澇功能。二是農田排水系統梗阻現象嚴重。部分村民水患意識淡薄,在河道溝渠上違規建筑、人為堵塞排水系統貫通。尤其是農民在河道上違規建房、填溝鋪路,造成部分中小溝堵塞,嚴重影響泄洪與排澇。三是由于鄉鎮公路及村村通道路的建設缺乏科學合理的排澇排水系統規劃,村村通、田間路等無地下涵管,破壞了原有的排水體系,造成田間內澇。四是農民惜地現象普遍,原有的田間溝、地頭溝填埋造田,導致無法排水,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威脅;河堤復墾種植,降低了河堤的防蓄洪能力。五是近幾年冬修水利均采用挖掘機進行修復,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治標不治本、治理不徹底、治理質量不高等問題,降低了河堤的防洪能力和河道的蓄洪能力。由此可見,排水系統不健全、排水系統梗阻是造成澇災發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