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生活中,網絡用語不僅出現在虛擬世界里,更出現在人們現實世界的聊天中,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這類語言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基于此,本文將揭示“字母型”網絡語言的產生和發展,并通過索緒爾關于語言學與符號學的思考,以“字母型”網絡用語為研究對象,以文獻資料法、比較分析法以及個案分析法為研究方法,運用索緒爾語言符號理論對“字母型”網絡語言進行研究。
關鍵詞:“字母型”網絡用語、語言符號、索緒爾
一、研究背景
(一)“字母型”網絡用語的產生
“字母型”縮略式網絡用語的產生,一開始則是由于便捷。隨著通訊軟件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從語音交流變成了文字語言的交流。字體輸入作為網絡聊天最基本的形式,常見的輸入法有五筆、雙拼以及拼音等,現在大部分人習慣于拼音輸入法。但是文字交流并沒有直接對話來得方便,并且在拼寫過程中很容易漏打或者錯打,在聊天時很容易跟不上思維、耽誤時間,于是為了方便和省時,就誕生了“字母型”語言。
(二)“字母型”網絡用語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21世紀的娛樂圈催生了追星的新名詞“飯圈”,由此也誕生出了“飯圈女孩”這一類人群。“飯圈,由追星粉絲自發組成的文娛社群逐漸發展成為有組織、專業化的利益圈層。” ?“字母型”的網絡用語便是首先從這類人群中流行起來的。
“字母型”語言,剛開始使用是將明星以及粉絲團的名字進行縮寫,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避免明星之間的粉絲因為文字的過分解讀而挑起“戰爭”,比如:CXK(蔡徐坤)、TXBB(天線寶寶—李現的粉絲)等。隨后,除了“飯圈”之外的民眾也開始廣泛的使用“字母型”語言,于是便有了一些專用詞匯的縮寫,比如:SJB(神經病)、RS(人身攻擊)、BHS(不開森)等。而隨著這類網絡用語的使用越來越頻繁,便出現了更多毫無關聯的縮寫,比如:XSWL(笑死我了)、XFXY(腥風血雨)等。
二、索緒爾語言符號視角下的“字母型”網絡用語
弗爾迪南·德·索緒爾,是現代語言學理論的奠基人,被人們稱之為“現代語言學之父”,并且創立了語言學這一學科,從1907年起,他講授過三次普通語言學。之后,他的學生根據同學們的筆記匯整成了《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他的語言學思想集中體現在語言和言語、外部和內部、符號、價值和系統、共時和歷時、句段和聯想這六組概念中。他的思想核心是語言是符號系統。”“20世紀的語言學與符號學思考,在很大意義上是被索緒爾的研究成果主導著。”下面以“NSDD”為例,運用索緒爾語言符號的視角闡釋“字母型”網絡用語。
(一)“字母型”網絡用語的能指與所指
《符號學簡史》中提到,“所有言語活動的共同特征:符號的區別性、系統性、任意性和二重性。”“二重性主導著著名的二分法,其對立的兩項每一次都涉及到言語活動科學:能指對立于所指……”索緒爾認為,所有的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組成的,“能指”指語言的抽象概念,“所指”指單詞所表示的具體對象或意義,而“字母型”網絡用語是由具體文字的漢語拼音首字母所組成的抽象語言,對于這類語言,作為語言符號的“NSDD”這個詞是能指;作為具體文字的“你是對的”是“NSDD”這個語言符號的所指。
(二)“字母型”網絡用語的任意性
索緒爾認為,符號的任意性是語言符號的特性之一,即所指與能指之間的聯系是任意的,兩者是各自獨立的。并指出,某個特定的能指和某個特定的所指的聯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約定俗成的,并且隨著時間的變化,兩者語言符號所代表的事物和符號本身的形式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
首先,“字母型”網絡用語是由現在年輕人在交流過程中產生并默認合理存在的一種語言體系。按照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學思想,由于語言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聯系是任意的,并非是一對一的關系,所以同一“字母”若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所表達出來,那“字母”所代表的意思可能會完全不同。
其次,一個孤立的“能指”可以具有不同的含義。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人們對于網絡用語的使用和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在“字母型”網絡語言產生之前,“NSDD”這個抽象的概念只代表是英文字母或者拼音字母,并沒有延伸出任何的含義與概念,但是隨著網絡用語的發展,人們開始主動地賦予這些字母不同的含義。
最后,所指也可以在不同的能指中得到表達。網絡用語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同一概念的外在表現形式在不同時代的網絡用語中會有所不同。例如,所指“你是對的”可以由字母NSDD表示,也可以由英文“Youre right”、混合網絡語言“04√”等表示。
三、總結
網絡用語有著獨特的魅力和無限的創新性,是網上交流的“通行證”,甚至在某一方面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時尚”的代名詞。但是,由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導致了網絡語言的不確定性,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了許多不便,特別是在飯圈內。我們經常會在網絡媒體上看到娛樂新聞中有關明星名字的縮寫,而若是恰巧有兩個或者多個的明星名字縮寫是一樣的,那各家粉絲就會產生誤會而開始互黑,從而引起網絡輿論的戰爭,使網絡環境變得烏煙瘴氣。于是,網絡用語的規范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重視,“《人民日報》曾刊文指出,網絡語言實際上會對語言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帶來負面影響,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隨著網絡用語的產生和發展,一方面,沖擊著傳統語言體系,已然成為“第三種語言體系”;另一方面,我國對于網絡語言的規范和管理方面,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安娜·埃諾著,懷宇譯. 符號學簡史[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
[2]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鄭遠漢.關于“網絡語言”[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
[4]半月談記者.青少年追星調查:警惕飯圈思維侵蝕主流價值觀[N].半月談,2020-06-28.
[5]馬英武.網絡語言淺探[J].高職論叢,2009(Z1):37-39.
[6]高巖.網絡語言中縮略詞的分析與研究[J].語文建設,2014(15):25-26.
作者簡介
駱琦鑫(1997--),女,漢族,河南商丘,碩士,體育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