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榮娟 孔德豐 吳迪 劉勇 龐海云
摘要: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科學建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是新時代大思政格局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落實落地的有效載體。"三全育人”理念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問題觀測的科學視聞,系統折射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存在教育主體的全員凸顯不足、教育過程的全域性把握不夠、教育方法的系統性整合不優等問題。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視角著力構建多元協同的組織體系、全城監控的實踐體系、全方住融合的方法體系,既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存問題的客觀需求,也是構建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模式的有益嘗試。
關鍵詞:三全育人;教學體系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
當代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是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關系未來社會的發展走向。良好的思想水平、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尚的道德品質、獨立的人格素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是時代新人應具備的素養,直接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進程。培養素質型時代新人的基礎是才智,先導是立德。培育時代新人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離不開家庭教育配合、學校育人主導、社會熏陶影響。在時代新人培育工作體系中,高校發揮主陣地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主渠道功能,思政課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育教學過程位于關鍵環節,其他育人力量也不容忽視。社會高速發展,國內外環境多變,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發展契機,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暴露短板,如育人主體隊伍不健全、育人過程銜接不緊密、育人方位配合不協調等問題。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研究對象,以相關理論問題為研究出發點,以相關理論知識為研究基礎,以現實問題為研究重點,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體、育人過程、育人方位方面的短板,以實現路徑為研究落腳點,為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展,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體、育人過程、育人方位方面行之有效的對策。
一、堅持全員育人,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育人體系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應該發揮學生、教師、學校等育人體系的作用,協同處理心理健康工作。發揮學生朋輩教育功能,打造心理健康三支學生工作隊伍,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1)打造宿舍心理信息員隊伍。宿舍是學生生活的場所,大學生的喜怒哀樂都會在宿舍里表現出來,每個宿舍設置一名心理信息員至關重要。心理信息員這支隊伍是我們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關鍵一環。
(2)打造學生心理委員隊伍,明確各班必須設立心理委員,負責召開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了解班級同學心理狀況并及時向輔導員報告。組織全校心理委員集中培訓,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咨詢的意義;開展優秀心理委員評選,調動心理委員積極性。
(3)打造學生心理社團骨干隊伍。學校、學院要建立心理社團,由經過心理知識培訓的心理社團成員有針對性地給其他同學輔導,以朋友的姿態,通過情景游戲引導新生恰當地處理好同學間的關系并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2.發揮教師專業融合功能,建立心理健庚一支教師隊伍,圍繞學生、關心學生、服務學生。
(1)建立心理輔導與咨詢專業教師隊伍。按照師生比不少于1:400配備從事心理輔導與咨詢服務的專業教師。
(2)建立心理輔導員教師隊伍。心理輔導員要成為學生的朋友,能夠取得學生的足夠信任,隨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使學生能夠保持情緒穩定,樂觀地面對生活。
(3)建立心理健康兼職教師隊伍。要充分動員全體教師和管理人員積極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將其列入心理健康兼職教師隊伍。宿舍、教室、圖書館、食堂、運動場這些都是大學生經常出入的地方,管理人員要在服務中關心學生,能夠及時發現學生中的一些不正常現象并及時向心理健康中心報告。
二、堅持全過程育人,服務于心理健康教育階段目標
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全程化。大一學生初入大學,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心理健育課程應該進行適應性教育與人際交往方法指導。大二開始接觸專業基礎課,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習進行心理調適至關重要,要掌握心理學中的遺忘曲線規律,了解交替學習、認知策略等學習策略與方法。大三面臨考研與就業的抉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講授情緒管理與疏導方法,講解人格的特點與類型,幫助學生形成自我認同感。大四學生面臨就業,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講授非智力因素與職業的匹配關系,講授面試心理技巧等。
2.心理咨詢服務全程化。大學生心理咨詢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以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指導,以提高學生認知能力、造學生情感品質,完善學生個性為主要內容,促進學生心理和諧發展。在心理咨詢前期,利用心理普測,逐一回訪心理問題學生,確定重點關注對象,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在心理咨詢中,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引導學生認識自身問題,運用正確方法、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心理咨詢后,做好學生的追蹤,隨時了解學生變化,及時進行關注與隨訪。總之要由治療性教育向預防性與治療性教育并重轉化,從問題障礙學生向學生大眾轉變,注重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將心理問題控制于伊始。
3.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全程化。開展系統性、周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激發心理學興趣,引導學生發現自我、欣賞自我。春季開展大型心理健康月活動,吸引學生注意力,放松學生心情;夏季、秋季開展21天習慣養成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冬季開展心理健康盲行團輔活動,為學生彼此信任、大膽交流提供平臺。
三、堅持全方位育人,擴充心理健康育人途徑
1.宿舍跟進提供心理支持,打造溫馨家園。大學生正處于心理上的斷乳期,當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宿舍同學將成為他們的心理支持者,和諧的宿舍氛圍能給學生更多的安全感與精神支持。加強宿舍人際關系處理技巧的宣傳,幫助學生養成換位思考,互幫互助的行為習慣,讓每個同學都能把宿舍當成家放松心情,主動表露,營造溫馨的家園氛圍。
2.網絡互動宣傳心理知識營造心理氛圍。一是要建立心理健康網絡平臺,開設心理知識宣傳、心理測評、心理問題應對技巧等相關欄目,通過電腦、手機終端,使學生隨時隨地能按需閱讀。二是要建立心理咨詢網絡平臺。教師通過網絡與學生互動交流,提供咨詢服務,讓學生暢所欲言,傾吐真情,釋放心理壓力,這樣可以彌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盲區。三是要建立心理互動體驗平臺。通過網絡播放心理劇或心理微電影,讓學生體驗劇中人物的心理感受,豐富內心體驗。通過角色扮演,增強體驗的真實性,使網絡教育成為互動性教育、預防性教育。
3.家校聯合反饋心理問題,解決心理危機。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方式、家庭關系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生成長。當學生發生心理疾患時第一時間通知家長,了解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詢問學生的精神病史,熟知學生的思維處事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要動員學生家長隨時與學校保持聯系,經常與孩子互動,讓孩子感覺到家長的關心,給孩子解決困難的信心與決心。
4.教醫共建暢通聯絡渠道,方便學生轉介。充分利用當地精神衛生醫院等社會資源,積極爭取它們的合作與支持,聘請精神衛生醫院精神科醫生來校坐診,接受學生求助,對學生的問題給出評估意見,提出治療建議,并就如何幫助學生,防范學生自殺、自傷等為學校提出工作建議精神衛生醫院簽訂合作協議,邀請專家到校,提供專業的支持,為嚴重心理疾患學生建立就醫、住院等綠色通道。
通過相關理論研究,全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產生的理論基礎,理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發展過程。在黨中央統籌部署和高校積極貫徹執行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整體情況令人滿意,但也存在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本文從構成要素出發,簡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體、育人過程、育人方位方面的總體情況,以問題為導向,著重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體、育人過程、育人方位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問題的目的在于有效解決問題,因此,實現路徑部分和現實問題部分相互對應,突出本文研究的針對性。在相關理論問題、理論依據、現實問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體、育人過程、育人方位方面的對策,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展,提升高校育人工作水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黨的十九大以來,聚焦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旨在解決新時代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高校落實以立德樹人為基礎的“三全育人”工作,當前,我國已進入新時代,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如何形成全員合力,全程有機銜接,全方位展現,真正做到人人參與、不留死角、不間斷地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探尋基于立德樹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首先,通過文獻梳理,概述相關理論淵源和理論依據,對“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等概念進行界定,厘清二者的邏輯關系。其次,對基于立德樹人的“三全育人”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找出在全員育人方面合力不足、全過程育人方面沒能有機銜接,全方位育人方面沒有多方聯動等主要問題和不足。最后,提出基于立德樹人的高校“三全育人”的實施路徑:堅持黨的領導,提高思想認識;全員參與,形成立德樹人育人主體合力;全程跟進,加強立德樹人各階段有序銜接;全方位展開,形成立德樹人多方聯動格局;以此,提高“三全育人”的效果,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核心就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現代教育心理學創始人、“教育科學之父”赫爾巴特在其教育學著作中曾提到:“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強調了德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是在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教學中突出“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節,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正三觀,樹理想,這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等戰略性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總結:“課程思政”理念使我國高職教育的德育改革逐步由思政課程轉變為課程思政。不再唯思政課論,而是抓住職業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強調所有課程的課堂教學均要發揮立德樹人的育人功效。根據各專業課程的特點,深入發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解決專業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實踐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讓所有教師履行育人職責。“課程思政”理念使我國高職教育的德育改革逐步由思政課程轉變為課程思政。不再唯思政課論,而是抓住職業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強調所有課程的課堂教學均要發揮立德樹人的育人功效。根據各專業課程的特點,深入發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解決專業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實踐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讓所有教師履行育人職責。
參考文獻:
[1]馬彥,“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求知,2018(08):46-47.
[2]曹暢.高校“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01):188-189.
[3]袁偉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路徑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8):11
作者簡介:鮑榮娟(1983.3-),女,漢,講師,法學博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學藥學院,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項目來源:佳木斯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的創新與實踐》2021JYI-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