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春美 薛頌東 趙靜
摘要:為輔助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改進高校以評促建效果,指導學生擇校、用人單位招聘,研究大學排行榜的評價問題。首先,選擇國內常見的武書連榜、校友會榜和軟科榜,收集2019至2021年的大學排名數據,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高等教育職能維度,解構評價指標體系。其次,以2019年武書連榜前100強為基準,使用肯德爾相關系數法對三榜的評價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發現,與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職能相關的指標賦權較高,三榜的一致性、排名結果的穩定性較好;同時發現,相較其他職能,人才培養成為決定大學排名的關鍵。最后,分別以山西省屬高校群體、特定高校太原科技大學為對象進行案例分析,印證了上述結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高校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高等教育職能;大學排行榜;比較研究
中國大學排行榜的本質是評價高校職能履行成效的反映。排行榜通常圍繞高等教育職能設置評價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大學排行榜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不同榜單的研制特點,對輔助教育行政部門決策、促進高校以評促建、指導用人單位招聘和學生擇校,均具有現實意義。論文組織如下:第一節,對高等教育職能進行概述;第二節,對2019-2021年三大排行榜的一致性與穩定性進行分析;第三節,以山西省屬高校為樣本、特定高校太原科技大學為對象,進行案例分析的結果印證第二節結論;第四節,以評價機構、高校及學生群體角度作結。
1.高等教育職能
學界普遍認為,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1]。早期,高等教育僅有人才培養職能,以培養有修養、風度的民族精英為主要目的;14至17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涌現出大批如伽利略、哥白尼等科學家,推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大學也逐漸實現從單一職能到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雙職能的發展;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后,社會上懂發展農業的技術及工業設備實用技術的應用型人才極度匱乏,1862年,《莫雷爾法案》提出建立農工學院,從此高等教育出現了社會服務職能[2]。朱國仁認為,高等教育職能具有多樣性、現實性、廣泛性、變動性等特點[1]。劉炯天認為,教學和科研是社會服務的基礎和依歸,是源;社會服務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延申和指向,是流[3]。王旭東認為,應結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人才并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4]。我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從高等教育職能理論的發展可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兩大職能是社會服務職能的基礎,社會服務職能則是高等教育的歸宿,而科學研究是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職能的橋梁。大學排行榜建立在綜合評價基礎上,評價指標體系應圍繞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來構建。
2.評價指標體系
武書連榜、校友會榜和軟科榜社會活躍度較高,以高等教育職能中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為核心,設置一級指標,并以此為標準,進行大學評價,發布各自榜單,其中各榜人才培養指標權重均占較大比重。武榜一級指標僅設置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其他兩榜另設有社會服務、辦學層次等一級指標,其中軟科榜對醫科、財經等特色院校單獨排名,不計入總榜。
自1993年以來武榜共發生9次指標變動,其中與人才培養職能相關的指標調整5次;校友會與軟科榜的評價指標體系也出現次數不等的調整。容易理解,評價指標調整后,評價指標體系發生變化,大學排名會發生波動。因此,觀照高等教育職能,研究三榜特點及其異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利用SPSS統計軟件,使用肯德爾相關系數法,對2019-2021年三榜排名前100強進行一致性與穩定性性分析。為方便起見,以2019年武榜前100強為基準。具體地,對n個同類的統計對象,按特定屬性(2019年武書連榜前100強名次)排序,其他屬性(2020-2021年武書連榜、2019-2021校友會榜及軟科榜名次)通常是亂序,同序對和異序對之差與總對數的比值定義為肯德爾系數R[5],計算結果均在雙側置信度為0.01時,相關性是顯著的。
(1)一致性分析
通過一致性分析,能夠檢驗大學排行榜的科學性。各榜間的一致性強,意味著評價體系構建合理,排名結果具有參考價值。經計算,武榜、校友會榜與軟科榜2019至2021年肯德爾相關系數如表1。
可見榜的肯德爾相關系數均在0.54以上,表明不同排行榜之間存在一致性。其中,2019年武榜與校友會榜相關系數最高,為0.693;校友會榜與軟科榜相關系數最小,為0.547,說明武榜與校友榜一致性最高,二者排名結果差異較小。據此可知,武榜與校友會榜近三年的一致性最高,校友會榜與軟科榜的相關性由弱到強。這是因為,武榜一、二級指標固定,評價體系結構持續性好;軟科榜和校友會榜的一級指標設置呈多樣性,指標體系波動較大,兩榜體系結構呈“形似”態。
觀察排名數據,靠前的院校在不同排行榜之間的名次差異小,靠后的院校在各榜之間的位次差異大。為發現規律,對樣本前50名與后50名分別進行一致性分析,三榜100強的前后50名肯德爾相關系如表2。
由數據可知,同一年份的三榜排名前50名,其排名結果的肯德爾相關系數明顯高于100強后50名的大學,即排名越靠前,高校在各榜中的名次一致性越好。若擴大樣本數據,則排名越靠后的院校名次差異越大。
(2)穩定性分析
大學排行榜的穩定性,是指同一評價主體在不同年份之間排名位次的變動程度。變動程度越小,榜單的穩定性越高,說明該榜的指標體系趨于穩定,排名結果可信度高。按單一榜單,分別對各榜2019至2021年排名結果進行兩兩比較,得到肯德爾相關系數如表3。
將穩定性評價分為“較高”與“較低”,肯德爾系數達到0.5認為穩定性較高,0.5以下則認為穩定性較低。通過計算,各榜單在2019至2021年兩兩比較的肯德爾相關系數均在0.5以上。其中,相關系數在0.9以上的3個,0.8以上的4個,0.7以上的2個,表明同一排行榜在最近三年均保持較高的穩定性。而武書連榜相鄰年份穩定性最高,軟科榜2019至2020穩定性較低,2020至2021穩定性較高??梢哉J為,評價指標體系經過多輪調整后趨穩,三榜對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職能相關指標的賦權較大,使三榜穩定性較高。
3.案例分析
以山西省屬高校群體為對象,選取2021年排名數據從微觀角度驗證節2一致性特點。武榜省內位次為一的院校全國排名98,另兩榜的位次分別為72、113,最大差異值為41,省內排名前三的院校,全國排名最大差異值平均為45.67,排名后三位的院校最大差異值平均為171.33。說明指標體系對位次靠前的院校排名結果一致性更大,位次靠后院校結果差異較大。這與節2的一致性分析結果吻合。
以特定的太原科技大學為例,從微觀角度觀察各榜之間的排名穩定性。分析2017至2021年的排名,太原科技大學在三榜中均呈上升趨勢。具體地,在武榜中,2021年較2017年的排名上升11位次;在校友會榜中,2021年較2017年上升119個位次;在軟科榜中,2017年排名307,2018年下降至340后排名呈上升趨勢,2021年較2018年上升13位次。由此可見,三大排行榜對同一院校的排名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具有代表性。
太原科技大學近五年在武榜、校友會榜及軟科榜排名極差分別為35、141、33,可見武榜與軟科榜的排名結果更為穩定。校友會榜排名波動較大的具體分析如下:
(1)原因
校友會榜指標體系的調整,增大人才培養職能賦權,科學研究職能增設三級指標項,使高校有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而其他榜單指標變動較小。
太原科技大學自身建設成效明顯。校友會榜注重年度指標與累計指標,根據人才培養職能權重增大的實際,太原科技大學加大了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建設等力度,組織教師進行定期培訓進修,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大學生競賽等,顯示了該校近年通過發展,實力獲得小幅穩定提升。
(2)建議
人才培養是三大職能之首,提高社會服務水平須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水平為支撐。因此,提高排名需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大科研產出。具體地,第一,增加思政相關趣味性講座。趣味講座可以加強高校思政建設,促進學生政治素養與學習興趣同步提升。第二,按課程類型增大特色教育比重。以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為例,管理信息系統偏重理論,在此課教學環節中加入“立德樹人”“傳承創新”等思想教育;網頁設計課程偏技術實踐,可考慮加入創新能力培養,嘗試培養具備開發能力的創新性人才。第三,加大科研投入。通過條件建設和平臺建設,提高科研產出效率。
4.結論
(1)對于評價機構而言,應充分認識大學排行榜的作用,準確定位本榜特色,較好服務不同目的。合理設置相應于職能指標項及其賦權,公開數據來源。兼顧總量指標與人均指標設置,清晰地反映高校的綜合實力和辦學成果。
(2)高校應理性看待大學排行榜及其名次差異,不盲目追求排名。應該認識到,大學排行榜的出現,是社會需求驅動的。在信息公開原則下,積極向評價主體提供相關數據,保證排名真實性。同時,加強自身建設,提升辦學實力和效益,是必行之道。
(3)對于學生擇校,若注重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水平,可主要參考武書連榜。若注重就業,可主要參考校友會榜。選擇非特色類院校,可主要參考軟科榜。
參考文獻
[1]朱國仁.高等學校職能論[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陳偉,葛金國,周元寬.服務社會:現代大學的核心職能——兼論大學三大社會職能的內在關系[J].高等理科 教育,2017(04):8-13.
[3]劉炯天. 高校服務社會:文化引領、人才支持、科技支撐——高校外延發展的時代要求與內在邏輯[A]. 中 國高等教育學會.加快“雙一流”建設 實現內涵式發展——“2018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論文集[C].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18:3.
[4]王旭東.論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拓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7(08):16-17.
[5]黃偉.國內大學排行榜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樸春美,學士,研究領域為信息管理與數據分析,薛頌東(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研究領域為大數據決策與信息系統技術,趙靜,副教授,博士,研究領域為物聯網技術。
資助項目:山西省軟科學項目(2019041010-2);山西省高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J2019133);山西省哲社科學規劃課題一般課題(2020-270);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項目(2018GKTSCX057);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科研平臺和項目(2020KCXTD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