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選取了煙臺某高校的405名大學生作為研究的被試并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感覺尋求與網絡成癮的關系展開研究。結果顯示:(1)大學生網絡成癮和互聯網服務偏好均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感覺尋求總分及興奮與冒險追求和去抑制兩個子維度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2)感覺尋求以及感覺尋求的去抑制維度與大學生網絡成癮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3)互聯網服務偏好中的娛樂服務偏好在感覺尋求與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相關中起到顯著的中介作用。結果說明感覺尋求不僅能直接預測大學生的網絡成癮,更能通過娛樂服務偏好進行間接預測。
關鍵詞:網絡成癮;感覺尋求:互聯網服務偏好
1 問題提出
截止到2020年3月,我國網民已有9.04億人口,手機網民有8.97億人口。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使其內容更加的豐富多彩,在諸多的網絡服務中,使用規模排名前五的服務依次為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網絡支付、網絡新聞、網絡購物,我們正在享受互聯網發展帶來的諸多便利。在接受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好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互聯網發展帶來的諸多不利影響,如網絡成癮對青少年互聯網用戶造成的消極影響。
1.1 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是指用戶無節制、過度使用網絡并對網絡產生持續性使用欲望的心理學現象。該概念由美國學者Goldberg于1990年首次提出,當時學術界并不承認其研究價值,隨著案例的增多和影響的加重,網絡成癮的問題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并開展了相關的研究。研究的深入也使得“網絡成癮”的稱謂多樣化,出現了如病理性互聯網使用、網絡成癮癥、問題性互聯網使用以及社交網絡成癮、手機使用成癮等稱謂。這些概念雖然在表述上存在差異,但它們對相關行為的描述卻存有共同特征,首先是由于自身無法對自身進行有效的控制而過度使用網絡以及出現耐受、戒斷等癥狀,其次由于對網絡的不合理使用而導致個體的學習、生活、心理發育等遭受不良影響(張錦濤 等,2014)。
1.2 感覺尋求
感覺尋求是指個體熱衷于多樣化、新穎化的事物并追求刺激體驗的一種人格特質,該概念是美國學者Zuckerman在其感覺剝奪實驗的影響下提出的。這種人格特質在青春期早期會得到快速的發展,并在15歲左右達到發展的頂峰,隨后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下降的趨勢(Deng & Zhang,2019),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個體會冒著巨大的風險參加危險活動或者做出危險行為如攀巖、賭博,以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該人格特質可分為尋求刺激和驚險、尋求體驗、去抑制、厭惡單調四個維度。尋求刺激和驚險是指個體渴望具有一定危險和刺激感的運動或行為,如賽車和跑酷;尋求體驗是指個體傾向于尋求一種新穎的、與眾不同的體驗,以滿足自身心理需求;去抑制是指個體希望自己的行為擺脫他人和社會的束縛,追求自己內心的自由;厭惡單調則指個體對常規事物或可以輕松預見事物的厭惡,為了對抗這種厭惡個體更傾向于投入到各類新鮮事物或非常規事物中(王潔 等,2013)。
1.3 互聯網服務偏好
互聯網服務偏好是指相較于其他服務,用戶對某一項或某一類服務格外偏好,根據內容的不同可將互聯網服務劃分為信息類服務、娛樂類服務、社交類服務、交易類服務等。
對于互聯網服務偏好的測量,國內學者多使用雷靂、柳銘心等人編制的中學生互聯網服務偏好測量問卷。在該問卷中,互聯網服務被劃分為延伸服務、娛樂服務、信息服務三類同樣也是問卷的三個維度,用戶在某一維度的得分越高說明對該類服務的喜愛程度越高。已有研究表明,娛樂服務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正向預測網絡成癮。但近幾年互聯網快速發展,各項服務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導致上述服務之間的區分標準模糊,因此上述結論還需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驗證。
基于上文所述的相關理論及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假設用戶的互聯網服務偏好在感覺尋求特質與網絡成癮的相關中起到中介作用,并通過研究對該中介作用進行檢驗以驗證假設。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以煙臺某高校為主,通過發放網絡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研究所需數據。研究期間共發放調查問卷422份并回收422份,回收率為100%。經過篩選,剔除無效問卷17份,保留有效問卷405份,問卷有效率為95.97%,無效問卷的剔除標準為規律性作答和不完整作答,最終確定的被試群體男女數量分別為103和302。
2.2 研究工具
2.2.1中文網絡成癮量表修訂版
該量表由白羽和樊富珉對陳淑惠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修訂而來。修訂后的量表被劃分為2個維度總共19道采用4點計分的題目(極不符合-1分、不符合-2分、符合-3分、非常符合-4分)。總分小于46分判定正常群體;46-53分判定為網絡依賴群體;高于53分則認為被試是網絡成癮。
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分別為0.925和0.938,總的α系數為0.962。對總量表進行的驗證性因子分析顯示?/df=2.952<3,RMSEA=0.07<0.08,NFI=0.936、RFI=0.921、TLI=0.946、CFI=0.957以上指標均大于0.9,說明擬合性較好。
2.2.2大學生感覺尋求量表
本研究對大學生感覺尋求特質的測量采用趙閃編制的大學生感覺尋求量表,該量表包含36道題目,分為興奮與冒險尋求和去抑制兩個維度,每個維度18道采用3點計分的題目且每個題目提供三個選項A(1分)、B(2分)、C(3分),總分越高說明個體的感覺尋求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為0.934和0.93,總的α系數為0.939,說明該量表的信度較好。
3 研究結果
3.1 感覺尋求、大學生網絡成癮、互聯網服務偏好三者在性別的差異
本研究對男女大學生的網絡成癮得分、感覺尋求得分以及互聯網服務偏好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2)。
由上表可知,男生和女生在網絡成癮及互聯網服務偏好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感覺尋求總分及興奮與冒險追求和去抑制兩個子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
4 討論
4.1 感覺尋求的性別差異
本文中對數據的分析發現,男性和女性在感覺總分及兩個子維度上均存在顯著的差異,已有的文獻中對于這一差異性的解釋大致有兩種。首先是教養方式的差異,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女性往往被教導避免過早接觸社會只需要扮演好“主內”角色即可,這種教養方式限制了女性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影響了她們對刺激體驗的追求,對于男性的教養方式則是闖蕩天地、承擔責任,鼓勵男性探索外部世界,增大男性與社會的接觸面,這種教養方式的差異也容易對男性和女性的感覺尋求特質產生影響(趙閃,2004)。其次男性和女性體內睪酮素含量的不同也可能對二者的感覺尋求特質產生影響,男性的睪酮素水平顯著高于女性導致其感覺尋求特質強于女性。
4.2 互聯網服務偏好性別差異不顯著
本研究的結果證明,互聯網服務偏好在性別層面不存在顯著的差異。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互聯網各項功能之間的界限漸漸模糊,各項功能相互滲透穿插,內容也不斷豐富完善。日益多元化的內容使得用戶的選擇更加多樣化,網絡游戲的用戶不再是男性為主,追劇八卦的用戶也不再是女性為主,這種功能的交叉混合使得互聯網服務偏好在性別層面差異的顯著性降低。
5 結論
(1)大學生網絡成癮和互聯網服務偏好均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感覺尋求總分及興奮與冒險追求和去抑制兩個子維度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2)感覺尋求以及感覺尋求的去抑制維度與大學生網絡成癮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3)互聯網服務偏好中的娛樂服務偏好在感覺尋求與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相關關系中起到顯著的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白羽,樊富珉.(2005).大學生網絡依賴測量工具的修訂與應用.心理發展與教育,20(4),99-104.
陳俠,黃希庭,白綱.(2003).關于網絡成癮的心理學研究.心理科學進展,11(3),355-359
高文斌,陳祉妍.(2006). 網絡成癮病理心理機制及綜合心理干預研究.心理科學進展,14(4),596-603.
姜永志,白曉麗,阿拉坦巴根,劉勇,李敏,劉桂芹.(2016).青少年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心理科學進展,24(9),1435-1447.
作者簡介:趙鑫,男 ,漢族,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