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現階段教育行業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要求越來越高,語文學習在提高學生文化水平、培養學生文化素養上起著關鍵作用,尤其在小學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朗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好的朗讀教學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語文知識的應用技巧,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然而當下教育現狀中,教師對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意識還不夠,忽視了朗讀能力的重要性,同時也缺乏系統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教學技巧,并且受到外界各因素影響,導致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無法有效提高,為此,教師更應該貫穿素質教育教學理念,關注學生個性發展需求,整合教學手段,著重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促進學生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
一、制定朗讀計劃,培養長期性朗讀習慣
由于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對朗讀教學概念不夠明確,沒有提前制定好完善的科學的教學計劃,導致朗讀教學無法發揮出最佳教育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朗讀教學質量。對此,教師應該緊緊圍繞著教學大目標,結合學生當下語文學習情況,在語文教學大綱的基礎之上,制定完備的朗讀計劃,嚴格、科學地控制朗讀時間、朗讀內容、朗讀總結,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置合理的朗讀目標,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技巧,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例如,在教學《敕勒歌》時,教師需要教會學生們正確、流利地帶著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歌,在朗讀中體會詩歌思想情感,所以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影像展現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引出敕勒川的美麗景色,教師提問:“同學們,大家能用幾句話描繪一下敕勒川的美景嗎?”學生們紛紛回答,然后教師引出這首《敕勒歌》,“同學們,北朝有人用了簡單的27個字來描述敕勒川的景色,大家來感受一下吧!”教師帶著學生們朗讀詩歌,再要求學生們按照每一句“開火車”讀,看看哪位同學讀的音最準、最流利、最有情感,以此來加深學生們對詩歌的印象,同時,學生們在朗讀時,教師會規定好學生的朗讀時間以及朗讀節奏,并且提供學生們一個交流朗讀總結的機會,讓學生們在感悟中獲得更多知識。
二、采用信息教學,增強沉浸式朗讀體驗
信息技術的精進改變了教育環境,在小學語文課堂朗讀中,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之下,教師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朗讀氛圍,多感官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中,讓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情境中,體會到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情感,促進學生更快地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引起學生對課文更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們在沉浸式朗讀情境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例如,教師在講解《秋天的雨》時,由于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在一遍遍的朗讀中更能觸及學生的思想靈魂,感悟文章思想情感,所以教師首先應該帶領學生們通讀文章,讓學生們對文章大致熟悉一下,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然后教師通過互聯網搜集一些秋天景象的圖片或者視頻短片,制作為課件,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現出來,讓學生們更加直觀地感受“秋天是什么”“秋天的雨是什么樣的”“秋天有哪些特點”等等,接著教師播放一段輕緩悠揚的純音樂,要求學生們跟隨這首純音樂,一段一段地朗讀《秋天的雨》這篇課文,在配樂的烘托下,學生們快速進入朗讀狀態中,同時音樂也喚起了學生們內心的情感,感受文章中清涼而溫柔的雨,在配樂中朗讀擴大了學生的五感,讓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能夠聞到秋雨中香甜的氣息,促進學生領悟課文情感的同時,提高學生朗讀水平。
三、優化教學環節,建立鼓勵式評價系統
小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能力有待提高,而語文學習對學生的理解能力、知識積累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這些困難不斷打擊學生的自信,朗讀教學也是如此,為此,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實踐中,更需要教師不斷鼓勵、不斷支持學生們,及時給予學生們合理的肯定,激勵學生們永不放棄、繼續前進的精神,教師可以優化教學環節,建立起鼓勵式、激勵性的朗讀評價系統,在學生們面對困難時幫助學生重拾信心,在學生們取得進步時給予學生學習動力。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們不斷練習朗讀文章,熟悉文章主要脈絡和中心觀點,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全程關注學生們朗讀情況,對出現錯誤的學生及時指正,然后教師將學生分組進行朗讀比賽,讓學生們在小組內部按照順序依次朗讀,同組成員相互評價相互學習,并且選出一個代表進行小組間比拼,教師根據學生表現進行針對性評價,幫助學生們了解自身缺點,指導學生們進行改正,并通過言語鼓勵或者獎勵禮品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自信,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升。
結束語:
總的來說,合理科學地開展朗讀教學活動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有很大幫助,教師應該從學生視角來開展教學活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設計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目標,突破以往教學中朗讀時間不足、朗讀內容單一、朗讀評價缺乏等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朗讀活動,整合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們在朗讀中學會掌握語速、語氣、節奏,提高學生朗讀技巧,激發學生朗讀熱情,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