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就業的穩定增長是國家的宏觀調控目的之一。伴隨著經濟的增長,第三產業產值在德陽市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愈來愈大。但德陽市經濟的發展和就業在很大一部分仍舊是依靠于第一第二產業的支撐,第一產業就業已經飽和,第二產業受資金,技術的影響發展滯緩,吸收就業的重要產業已經轉換成第三產業。那么,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否推動當地就業的穩定增長,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就業增長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又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第三產業的穩健發展以促進其吸納更多的就業群體。
1實證研究
1.1變量選取
(1)就業量(E):本文選取了各年德陽市第三產業就業人數
(2)第三產業發展水平(RSGDP):本文選取了各年德陽市第三產業產值所占地區總產值的比重,用來衡量德陽市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
(3)地區生產總值(GDP):選取德陽市各年地區生產總值來衡量GDP的增長。
(4)固定資產投資額(K):選取德陽市各年固定資產投資額來衡量。
(5)地方財政支出(FEXP):選取了德陽市各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1.2描述性統計
如表2所示,其中為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在進行了對數處理之后,這些數據基本上都處于同一個數量級別,lnE和lnGDP的極差和標準差都較小,說明數據皆在平均值附近波動,lnK 和lnFEXP ,但標準差依然較小,說明數據波動不大。
1.3單位根檢驗
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是整個模型建立的基礎,為了防止出現偽回歸現象,我們需要在分析數據之前對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采用stata軟件,通過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數據變量均是二階單整,也就是同階單整,符合進行協整的條件,之后將進行協整檢驗,只要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就算時間序列一開始是非平穩時間序列,也可以用經典的回歸方法構建模型,否則不適用。
為了分析第三產業就業(E)與固定資產投資額(K),財政支出(FEXP),經濟增長(GDP),第三產業產值占地區總產值(RSGDP)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我們選第三產業就業(E)作為被解釋變量,其余變量均為解釋變量。把這些變量進行回歸,接著檢驗回歸模型中殘差是否平穩。只要得到一組平穩的殘差序列,就表明各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
1.4模型建立
本文建立在熟悉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之上,利用相關的理論建知識構建了多元回歸模型,借助stata數據分析工具對參數進行檢驗估計,構造的回歸模型如下:
LnE=β0+β1RSGDP+β2lnGDP+β3lnFEXP+β4lnK+et
1.5殘差的平穩性檢驗
在完成多變量的OLS檢驗后,繼續對所得殘差做平穩性檢驗,發現殘差的T值,P統計量均小于經驗值0.05,表明所得到的殘差平穩性是可靠的。et的T值為-3.868,小于1%顯著水平下的-3.750,小于5%顯著水平下的-3.000,小于10%顯著水平下的-2.630,這也說明第三產業就業量與其他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
2結論與啟示
由以上分析結果可得,R-squared值大于0.8,說明在各變量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模型對于被解釋變量的擬合度較好,結論的可信度較高,在其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財政支出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每增加一個點平均可以創造出0.0149666個工作崗位,符合凱恩斯的推論,擴張的財政政策能促進生產擴大,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固定資產投資額每增加一個點平均可以創造出0.1725874個工作崗位符合傳統經濟學理論,基礎設施的完善能夠提高生產力;GDP總量每增加一個點平均可以創造出0.2554659個工作崗位;第三產業占比的估計系數為-0.000398.
3對策與建議
(1)強調技術進步的重要性。逐步從傳統的低附加值服務業向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過渡,利用技術力量優化第三部門的內部結構,從而增加就業率;監管金融業的發展于就業增長都是大有裨益的,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潛藏著巨大的泡沫隱患,要秉持金融業為現代實體經濟服務的正確理念,從而帶動金融業的健康發展;促進服務業與第一,第二產業的融合。德陽市促進了服務業與工業,農業的融合,并使勞動力向第一第二產業方面回流發揮作用。
(2)拓寬渠道,從社會各方籌集資金,增加對第三方的投資。充分關注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努力,鼓勵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個人以資金,廠房設備,技術和勞動力的形式投資第三部門。充分利用經濟手段支持第三產業發展。關于稅收政策,一些新成立的第三方企業如有必要,可根據產業政策實行優惠政策,國家應為第三部門的發展提供充裕的資金,中小企業占據了第三產業發展的主體,國家應提供援助,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有利條件,從而促進第三部門的發展。
(3)充分重視第三部門對于就業的吸納能力。協調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構建充分廣闊的就業平臺。第三產業在勞動力特別是失業者和處于擇業者的就業中起著重要作用。發展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并刺激批發和零售貿易,飲食業,房地產業,信息和運輸業,郵電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等部門的均衡發展。積極發展德陽市的公共服務業,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將使該市能夠創建新的勞動力隊伍,包括失業工人和進入城市的務工人員。
(4)積極推進城鎮化。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城市化水平密切相關,城市是第三產業的基礎,第三產業的發展取決于城市發展的基本條件。城市規模越大,城市群的內部規模越強,不同級別城市之間的功能分布和優勢互補性越強,就越有利于第三產業的聚集和發展以及第三產業的結構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劉振晶.高校科技創新平臺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基于平衡計分卡[J].時代金融,2020(12):137-138.
[2]王超超,徐翔.重慶市科技創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特區經濟,2020(02):40-43.
[3]石翠仙,周建霞.區域科技創新運行機制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決策探索(下),2020(01):26.
[4]鄧向梅.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山西農經,2020(01):15-16.
[5]朱曉瓊,付春光,林冠婷.第三產業發展與就業增長之間的關系——基于河南第三產業產業數據[J].納稅,2018(12):145-147.
作者簡介:龔琳琳(1997-)女,漢,四川德陽,在讀碩士,西華大學,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