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娟 閻華
摘要:個人所得稅法在遵循著“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稅法改革目標下,經歷了七次修訂后,于2019年1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行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本次個人所得稅稅法修訂以減稅降費為主要核心,即減該減的,征該征的,依舊是結構性減稅政策的體現。改革是我國個稅由分類征收模式向綜合與分類征收模式過渡的開始,改革將有利于實現稅收公平,優化稅收結構,強化我國稅收法制建設,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亟需優化和完善。筆者對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存在的問題與缺陷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并提出了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稅制
一、個人所得稅的研究背景
在我國稅收體制中,個人所得稅作為僅次于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第三大稅種一直扮演著調整收入分配與籌集財政收入的作用。相較于其稅種而言,個人所得稅與民生生活更加密切相關,進而也影響著社會各個家庭消費與財富積累。因此,每一次個人所得稅改革都會成為當下民眾最為關注的經濟熱點之一。本次個人所得稅的第七次修改,更加體現出在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的發展不再單一地看重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協調和公平。
整體上來看本次改革改革都圍繞著減稅,尤其是中低收入的群體。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市場經濟下已經優先效率,那么再分配必須更加注重公平,而稅收作為調節公平的一種手段,應當在再分配過程中弱化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本著高收入者多交稅,低收入者少交稅甚至不承擔稅收的原則,減輕低收入者的稅負,提高其生活水平。眾多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本質上都體現了個稅改革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對此,本文基于個稅改革的社會現實性與敏感性,探討新一輪個稅改革面臨的困境與理性選擇,以及用何種手段來實現什么樣目標等一系列問題。
二、個人所得稅存在的不足
1.征稅對象的確定缺乏合理性
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體是對單獨的個人所獲得的所得征收的一種稅,其主要開征的目的是縮小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促進當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于收入者多的多征稅,收入少的少征稅,甚至不征稅,但實質上依據無法很好實現縮小貧富差距的目標。例如:以王某家庭總收入為例,假設月總收入達到8000 元,家庭中只有丈夫有工作,8000即為全部家庭收入的來源,在計算王某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時:收入總額為8000 元,扣除法定 5000 元應交稅額 90 元后,家庭實際總收入為 7910元;假定王某這個家庭夫妻雙方都工作,每人收入為4000 元,則按照個人所得稅繳納規定這個家庭不需要交個人所得稅,這樣的話家庭總收入為8000元。通過以上兩種假設不難發現,新個人所得稅法的實施過程中,按照個人作為單獨的征稅主體存在著一定法不合理性,忽視了家庭總收入、收入結構、負擔和支出的差異性。即使兩個家庭稅負與收入類型、來源相同,但是不同家庭的消費與支出等負擔情況不用,個稅在影響不同家庭生活質量上也存在不同的結果。
2.專項附加扣除不夠完善
新個人所得稅的最大亮點之一就是增加了6項專項附加扣除的規定,這一新規定更加突出了人文關懷,進一步減輕納稅人的經濟壓力,但這6項專項扣除中還存在著一些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部分。一方面,6項專項扣除的內容不能惠及所有的納稅群體,只有滿足規定要求的可以在稅前扣除,例如,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能夠匹配的扣除項目有限,不能充分享受抵減優惠;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生活質量和物價水平也各不相同,地區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但是在設置專項扣除具6項規定時,只有住房租金考慮地區差異的因素,其他5項內容采取全國統一標準扣除,未將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導致收支的差異性考慮其中。
三、進一步優化完善的措施
1.合理劃分征稅對象
從個人所得稅改革層面來說,政府主導減稅降負政策,主要起到強化市場經濟活力、調整稅制的結構性、擴大內需等,使得經濟增長、總量擴張,民生獲得顯著改善。因此,對于征稅對象來說,建議建立以家庭為基本納稅單位,確立家庭聯合申報納稅制度。這樣較好的解決了收入相同但家庭人口結構不同所帶來的納稅不公平現象。按月合并家庭總收入,扣除符合規定的相關項目后預繳個稅,在納稅年度結束后,以家庭為基本納稅單位進行家庭聯合個稅匯算清繳。這樣家庭總收入和負擔能力得到了有效匹配,根據家庭納稅人的負擔能力,履行相應的納稅義務,真正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促進社會共同富裕。
2.完善6項專項扣除項目
新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后,增加6項專項扣除項目,需要將除了住房租金以外的5項內容進行完善,均需要體現地區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家庭收入結構、負擔情況的差異,以更加公平客觀地享受其所帶來的抵免效果。首先,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確定加權扣除系數,
適當提高經濟發達地區的專項抵減額;其次,①子女教育需增加3歲前的養育支出。②贍養費用扣除應與贍養老人的數量相關聯;最后,設立標準扣除方案,即針對無法享受到專項附加扣除的部分人群,制定最低扣除標準,避免其負擔加重造成不公平現象。
3.完善征稅管理的措施
在傳統納稅人登記模式下,可以建立大數據信息平臺,構建全國范圍的統一數據信息,緊密聯系各個地區。例:如納稅人首次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在填報身份信息、家庭信息、銀行賬號信息等真實信息后,便能夠得到唯一的納稅識別號,完成納稅登記。稅務機關一旦將與納稅識別號相關的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的各類收入信息、消費信息、資產信息等全部信息裝入大數據平中,就可以避免一個納稅人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很難調用以前信息的難題,就可以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應用。并且把個人的納稅行為加入個人信用信息中,對于不按時納稅,或者有偷稅行為的人群作為不誠信記錄,有期限的限制與納稅識別號有關的個別信用行為。
參考文獻
[1] ?陳沁雯,董椿雨,趙琰,季雨昕.新個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實施現狀分析.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10):150-151.
[2]何曉棉,許曉莉,趙靜,等.個人所得稅改革對各收入群組稅負的影響[J].財會學習,2019,(29):169.
[3] 韓建麗,白建勇 . 關于新個人所得稅法存在問題的改進研究 [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1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