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扎染技藝作為民族氣息濃郁的民間藝術流傳已有兩千多年,運用傳統藝術與元素來進行創造已成為新時代的一種時尚。本文我們所討論的就是如何將傳統的扎染藝術進行現代創新與新創扎染國風服飾進行融合,以及根據國內其他傳統文化、技藝與現代服飾結合的服裝公司的發展經驗,研究其宣傳手段,把新創扎染國風服飾推向市場,讓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喜愛上扎染藝術。
關鍵詞:扎染技藝 ? 國風服飾 ? 研究推廣
一、現代扎染藝術
人們對扎染的青睞源于扎染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圖形藝術,反映民族文化。我們旨在保護和傳承這門傳統文化的同時將扎染進行創新并應用于生活中,創造新的藝術價值,形成新的風貌。
1、面料材質的創新
傳統的扎染主要采用的是土布為主,機織物為輔,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要將其拓展到質地柔軟、吸濕性好的機織物面料以及不斷開發適用于扎染的新型面料。
2.工藝流程的創新
扎染技藝既要遵循傳統扎染技藝的捆、扎、縫、夾等技藝,也需要我們開拓出新的適應于現代設計的工藝形式,體現出具有獨特魅力的視覺效果和藝術特點。
3.扎染圖案的創新
現代社會人們追求時尚和自我價值,對扎染的圖案和個性風格的特殊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結合時代的審美,結合科學發展創造出滿足市場的需要,讓其更適合時代的特點,實現圖案紋樣的多元化,讓扎染產生出不一樣的藝術風格。
4.扎染應用環境的創新
將扎染搭配到各種環境時協調性與創新性非常重要。扎染合理的使用在不同的環境,表現的藝術效果各不相同。將扎染運用于服裝設計、運用于各種生活用品中進行點綴,具有觀賞性、裝飾性以及實用性。
二、現代扎染藝術在國風服飾的應用趨勢
經過機械生產制作出來的面料花紋缺少著一種獨特的自然美,而現代扎染不斷更新先進的設計觀念,在現代國風服飾運用中表現出民族性、時尚性、個性化的特征。現代扎染在國風服飾中的應用趨勢有很多,例如應用在服飾的局部進行點綴;應用在服飾的圖案、色彩等方面,從最開始的以藍色為主,逐漸出現了多種色彩的運用,色牢度也在不斷提高。在面料方面,應用棉、麻、絲等面料同時還可以采用新型面料,運用新型面料來進行國風服飾的設計,不同的面料扎染效果也有所不同。總的來說社會的發展推動著扎染在國風服飾中的應用,呈現出個性化的趨勢,扎染應用在局部中要追求協調合理,在色彩與面料上要進行不斷的更新,進而推動現代扎染在國風服飾領域中的發展。
三、扎染國風服飾的研究推廣
一個產品的推廣在市場上占領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將產品推廣到市場是我們要分析研究的問題。
首先是服飾產品的時代性方面,時代性即與時俱進的一種時尚潮流,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服飾市場中分析當下社會服飾流行的色彩、款式、面料、元素等,在現代扎染國風服飾加以運用,使消費者喜歡并選擇這種具有文化藝術氣息的現代扎染國風服飾。
其次是服飾產品質量的保障方面,對于服飾產品的質量保障包括兩個方面,內在質量與外在質量。內在質量即面料的縮水率、顏色的色牢度、材料的安全性等;外在質量即造型設計的方便性和合理性、工藝制作的嚴謹性;只有合格的產品才會被人們所接受,不良的產品只會被市場所打擊。
最后是合理的品牌定位方面,合理的品牌定位可以有效的實現品牌可持續發展,可以充分體現出產品的獨特個性、差異化優勢以及產品的價值優勢。品牌定位的六個核心維度為市場定位、渠道定位、產品定位、價格定位、形象定位、消費定位。品牌定位常常陷入三種誤區中,包括品牌定位過高、品牌定位過低、品牌定位混亂。因此,品牌定位的動態調整,要保持定位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品牌定位要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產品的更新換代,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和同類產品的競爭加入,進行調整,使品牌定位永居市場活力。
品牌推廣的任務就是樹立良好的產品形象然后將產品推銷到市場,對于產品的推廣方式有很多,合理的利用好網絡效應、提升用戶關注度、設計品牌的體驗要素,提升消費者的品牌體驗進而激發其興趣,增加品牌曝光率,引起消費者第一關注,對消費者進行精準的洞察,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推廣模式。
四、結論
目前,我們面對的是全世界的市場競爭,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再是僅僅體現勞動力成本和生產規模的優勢,而在于充分體現對文化內涵的表達,對科技成果的運用,對時尚潮流的把握,對環保理念的體現及對市場規則的熟知掌握。傳承我國的扎染藝術,讓現代扎染國風服飾走向廣闊的國際舞臺,不斷創新,發揮出扎染藝術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程淑芬.淺談扎染藝術在現代服裝中的應用[D].湖北理工學院,2009.
[2]李業.品牌管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設,2011.124頁.
[3]李雨霏、楊略、鄧子敘.現代服裝設計應用扎染藝術的表現與創新[D].四川大學,2017.
[4]董學霖.淺談中國風在服飾設計的體現[D].大連工業大學2019
項目: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染予—新創扎染國風服飾”。項目編號:S202010622064
作者簡介:王天香,四川自貢,四川輕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