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創作形式語言”中藝術創作與形式語言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當創作理念與形式和諧統一時,才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因此,“有意味的形式”是指在形式中能夠體現出創作理念,也就是理念與形式的統一。本文以礦坑景觀規劃與設計為例來探討在景觀設計中如何創造有意味的形式。
關鍵詞:藝術創作;形式語言;景觀設計;意味
一、何為“有意味的形式”?
(一)藝術創作形式語言的基本內涵
“藝術創作形式語言”中藝術創作與形式語言是相輔相成的,創作藝術作品時需要形式語言來表現美,而形式語言又需要對生活的體驗與感受,只有當創作理念與形式和諧統一時,才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二)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即一種情感的描繪性表現,它反映著難于言表而無法確認的感覺形式。”只要有觀者能夠判斷出創作者在藝術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及理念時,那這種形式語言就是有意味的。因此,“有意味”是指形式中能夠體現出創作理念,也就是理念與形式的統一。
二、景觀設計中的形式語言
在景觀設計中,形式語言主要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設計的構成要素,地形,植被,構筑,小品,鋪裝等,也就是人們可以通過肉眼直接看到的形式語言,這種形式語言可以讓參觀者非常直觀的了解景觀的外部特征,例如在公園設計中,交通流線有直線型、曲線型、折線型等多種設計形式;另一層面則是從景觀形式語言的來源中匯集起來的思想內涵,文化挖掘,符號運用等,也就是人們通過肉眼看不到的形式語言,例如蘇州古典園林中運用借景,漏景,框景等藝術語言符號來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景觀效果。
三、在景觀設計中如何創造有意味的形式-以礦坑景觀規劃與設計為例
(一)將景觀形式與“延續場所精神”理念相結合
在景觀設計中,想要創造出有意味的形式,首先要去尊重原始場地,通過該場地特殊的歷史背景及地理條件去聯系到我們景觀設計的核心理念,從而運用獨特的景觀形式語言來向參觀者訴說所要表達的情感,使參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我們的生存環境原本是郁郁蔥蔥林地,后來由于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我國土地資源面臨人多地少的發展現狀,用地矛盾日漸突出。再后來由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往往會原則在就近城市郊區開采礦石,然而大量開采礦石的后果就死了留下了無數的廢棄礦坑,像一個個大傷疤,印刻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這些廢棄礦坑不僅僅造成了嚴重的視覺污染,還帶來一系列生態問題,比如水土流失,生態系統退化等。
因此,本設計將這一個個廢棄礦坑作為載體,將原本廢棄的,不可達的廢棄礦坑變為人們愿意親近,逗留的體驗,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礦坑公園。因此,將其中一個廢棄礦坑設置水上木棧道連接到坑壁至高點,其主要功能是在長長的游覽步道中提供人休憩,觀賞,停留的開敞空間。將另一個廢棄礦坑改造成垂釣區,對坑中積水進行處理,達標后在坑中投擲魚苗,同時漁業養殖需要充足的補給資源,通過這一系列改造,能夠吸引周邊人群來此垂釣,觀賞,不僅能夠解決廢棄礦坑的閑置問題,也能為該區域的村民帶來額外的經濟收入。同時設置礦坑文化展覽館,讓人們身處其中,就能感受到工業化生產給我們生態環境帶來的巨大傷害。
利用礦坑文化體驗區,垂釣區這樣的景觀形式,結合“場所精神”延續的理念,來引發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欲望,這種能夠讓游覽者解讀出設計理念的景觀形式語言,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語言。
(二)將景觀形式與“生態修復”理念相結合
由于多年的礦石開采,對場地及周邊區域造成了一定的生態影響,因此,對植被,土壤,水體的修復迫在眉睫。首先對水體進行凈化,促進生物圈的形成,其次通過牢固土壤,過濾雨水,達到涵養土地的目的,再利用植被來分隔空間,從而改善區域性小氣候。在水中種植挺水植物,如蘆葦香蒲等,同時投放蝌蚪魚蝦等水生生物,與植物圈形成一個循環的生態圈。
對于破壞不是很嚴重的,土地養分相對充足的土地進行農業復墾。打造戶內戶外種植區,以果園,菜園,花園為一體的綜合采摘園。形成一種勞動體驗,觀花,觀果以及采摘體驗的經營模式,而不是之前單一的果品出售模式,這樣做能夠提高一定的經濟效應。
通過種植體驗區這樣的景觀形式,結合一系列生態修復理念,呈現出來的是一幅充滿生機,富有詩意的畫卷,游覽者在此停留時,難免引發出對于生態環境的感嘆,這樣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
(三)將景觀形式與“反哺”理念相結合
建筑材料來源于礦坑,拆除后變為廢料,但可將其重新回歸于礦坑公園的建造,反哺礦地。利用城市建筑廢棄碎石及場地遺留碎石元素,打造石雕展覽與碎石涂鴉的復合型空間。游客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碎石,用提供的顏料對其進行涂鴉,意在以最少的投資去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利用碎石涂鴉區這樣的景觀形式,結合反哺理念,不僅能夠將廢棄物再利用,還能夠讓游覽者感受到礦坑文化的五彩斑斕,這樣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四、結語
“有意味的形式”其實就是是藝術創作者向觀者表達個人情感的工具,當觀者能夠判斷出創作者在藝術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及理念時,那這種形式語言就是有意味的。景觀設計中也是如此,只要在設計時,在考慮形式的同時結合設計理念,使形式和理念相統一,即“有意味的形式”。
參考文獻
[1]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63頁
[2]孫美蘭,藝術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第96頁
[3]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50頁
作者簡介:朱逸雯(1996-),女,漢族,藝術碩士,單位: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