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競予
摘要:民俗文化文化遺產內涵豐富,種類繁多,其中各民族舞蹈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些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表現,是各民族精神特質的外在表現。在此基礎上,筆者從群文舞蹈與民俗文化的聯系入手,探索挖掘民俗文化對群文舞蹈創作的重要影響,以此為我國民俗文化傳承和豐富群文舞蹈創作內容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民俗文化;群文舞蹈創作;深遠影響
群文舞蹈是人們最喜愛的群文活動形式,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抓手。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質量的群文舞蹈創作是時代的必然,對于創作者而言,如何創作出群眾喜愛、審美內涵豐富的群文舞蹈呢?筆者認為有效汲取民俗文化,不僅拓展了非遺文化的傳承路徑,更豐富了群文舞蹈的藝術內涵和審美內涵。民俗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群文舞蹈的參與主體是群眾,將民俗文化與群文舞蹈相結合,一方面更有利于獲得群眾認同,吸引群眾參與到活動當中,而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起到傳承創新作用。
一、群文舞蹈與民俗文化的關系
群文舞蹈的參與主體和欣賞主體是群眾,群眾性群文舞蹈的基本特性,也是群文舞蹈與專業舞蹈本質區別的標識。群文舞蹈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而不斷發展的,不僅能夠提升群眾的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同時,也起到了文化宣傳和傳承作用。所以,群文舞蹈必須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其創作元素、主題都應取材于群眾的生活,藝術表現上也應以通俗易懂為主,如此更便于群眾接受。另外,由于群文舞蹈的參與者也是群眾,他們沒有專業基礎,形體等也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因此,在進行群文舞蹈創作時,必須結合群眾實際,不能對群眾有過高、過專業的要求,難度上也要以簡單易學為主,這樣才能激發群眾興趣。
比如,具有滿族文化特色的群文舞蹈《關東情》,在整個舞蹈過程中,不僅沒有過高難度動作,而且還從滿族人的實際出發,將滿族人很多生活習慣融入其中,藝術手法上也借助靈活夸張的手法,將滿鄉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激發了出來。
群眾文化的基本特性為融合民俗文化提供了藝術空間。民俗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們在生活中不斷總結傳承下來的文化形式,群文舞蹈的創作也離不開生活,就這點來說,二者有著高度的重合性。我國歷史優秀,地大物博,很多優秀的民俗文化都在傳承中流失,無論是手工技藝還是民俗舞蹈,傳承民俗文化的人越來越少,在此背景下,人們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創新更加重視。將民俗文化融入到群文舞蹈當中,不僅為群文舞蹈的創作提供了靈感和素材,也能吸引更多人關注民俗,傳承民俗,起到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作用。例如,在本溪滿族自治縣文化館編排的《薩滿歡歌》中,創作者將本縣的民俗文化遺產薩滿舞元素融入其中,使整個舞蹈非遺元素濃厚,異彩紛呈,也使民俗文化走進更多人的生活中。據此而言,民俗文化中濃厚的群文元素,將之開發利用,融入其中,極大地拓寬了群文舞蹈創作的素材來源,而且我國民族眾多,民俗文化內容豐富,這對于群文舞蹈的創新和持續發展,有著強大的助益。
二、民俗文化對群文舞蹈創作的影響
第一,民俗文化對群文舞蹈形態方面的影響體現。舞蹈本身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有了舞蹈的原始雛形;在封建時代,舞蹈更成為重大場合所必須的藝術形式。當時的舞蹈演員都是群眾,他們盡興而舞蹈,是當時社會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這與今天的群文舞蹈有著某種相似的地方。所以,將民俗文化融入群文舞蹈,就是對傳統舞蹈的一種“再現”,也就是說將民俗文化融入群文舞蹈就是回歸舞蹈本身,在創作中要堅持傳統文化,當然,也要增強群文舞蹈的可觀賞性。
增強民俗文化融入群文舞蹈的可觀賞性,可以從舞蹈形式入手。就當前群文舞蹈形式,一般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鄉土味濃厚,就好比上文提到的《薩滿歡歌》《關東情》等,這些舞蹈能備受群眾認可,就是因為它們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充滿著地方色彩,具有較高的可觀賞性。將民俗文化融入群文舞蹈,就是要結合地方非遺中的精華元素,融入作者對民俗文化的理解進行創作,在創作中需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貼近生活,將群眾生活表現出來,二是立足群眾審美實際,通俗易懂。就好比上文提到的薩滿舞,早期的薩滿舞是儀式慶典活動的藝術形式,比較莊重,氛圍也比較沉重,如果照搬到群眾舞蹈當中,觀賞性就大打折扣,也起不到民俗文化的宣傳作用。所以,創作者在進行群文舞蹈創作時,可以考慮營造莊重的氛圍,將舞蹈本身的環節抽離出來,結合舞蹈創作主題,將故事、人物、舞蹈結合起來,構建一個觀賞性較強的群文舞蹈表演。這樣不僅符合群眾的審美特點,也將薩滿舞本身的藝術魅力展示了出來,起到了宣傳作用。
第二,民俗文化對群文舞蹈創作內涵方面影響的體現。群文舞蹈是以群眾審美特點為基礎的,目的在于展示區域文化特色和風土人情,更值得強調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將民族精神、文化特質展示給更多群眾,這也是群文舞蹈創作的宗旨。將民俗文化融入群文舞蹈,必須結合當地實際,深入挖掘當地民俗文化中的精髓,這些精髓可能是手工藝品,也可能是民俗文化,通過深入挖掘,可以進一步豐富群文舞蹈的創作內涵,吸引群眾注意力,幫助群眾更加深刻理解群文舞蹈的文化內涵。
就群文舞蹈本身的文化內涵來說,主要有兩大內容,一是區域環境,二是時代精神。區域環境主要是群文舞蹈創作的地域環境,十里不同風,不同地區風土人情存在差異,這是影響群文舞蹈的環境因素。所以,不同區域的群文舞蹈必須結合區域民俗文化特色,創作者也必須深入了解區域民俗文化特色,并將之轉化為群文舞蹈創作的源泉,貫穿整個舞蹈的始終,使之具有文化靈魂。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表征,是時代人們思想、價值觀念的總和。同一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思想不同,不同區域的人們思想也不同,所以,在群文舞蹈的創作中,創作者要結合時代精神特點,明確人們的追求,如此才能更好地將時代精神展示出來,給人們更真實的情感體驗。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群文舞蹈的創作必須是貼近群眾的,貼近群眾生活的,其素材來源于對群眾生活的觀察,民俗文化的融入,極大地拓寬了群文舞蹈創作的素材來源,并且進一步豐富了群文舞蹈的藝術形態,提升了群文舞蹈的藝術內容,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群文舞蹈的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靜.地方民俗文化背景下的群文舞蹈創作[J].藝海,2020(02):39-40.
[2]王冠.淺析群文舞蹈創作[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