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尉繚子》提出“富國為本”的軍事思想,要求重視城市發展方能富國,富國需要制度保障,富國要盡量減少戰爭。“富國為本”的思想啟示當今世界各國要以使國家富裕為強大的根本,然后才能在世界強國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尉繚子》的軍事思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關鍵詞:尉繚子;富國為本;軍事思想
《尉繚子·治本》中提到“自古國富而后兵強,故以富國為治本”。尉繚子重視“富國”,認為自古以來都是先使國家富裕,而后才能保障兵力強大,所以提出了“富國為本”的軍事思想。學術界此前未見對尉繚子“富國為本”軍事思想的專門研究,本文將對此加以探索。
一、重視城市發展方能富國
城市是國家財富的重要來源,重視城市發展方能富國。《尉繚子·兵談》篇說:“建城稱地,以城稱人,以人稱粟。”也就是要挑選地理位置較好的地段來建立城市,為的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財富,然后根據人口數量來確定城市建設規模。以城市發展促進國家富裕的觀點在當時生產力普遍比較低下的情況下,顯得十分先進,并富有遠見。
首先,城市是一國財富的集中地。《尉繚子·攻權》篇說:“六畜未聚,五谷未收,財用未斂,則雖有資無資矣。夫城邑空虛而資盡者,我因其虛而攻之。”這段話說明,城市是六畜五谷聚集的地方,也就是財物聚集的地方。城市是財富的集中地,只有重視城市的發展,國家才能富強。《尉繚子·治本》篇說:“夫在蕓耨,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積蓄。”民眾的積蓄最終都有一部分上交給諸侯,諸侯居住在城市,這樣城邑就成了各地積蓄的集中地。
其次,城市能提供財富。《尉繚子·武議》篇說:“夫出不足戰、入不足守者,治之以市。市者,所以給戰守也。萬乘無千乘之助,必有百乘之市。”意思是說國家如果支出不足以支持戰爭,就重點發展城市。城市是能“給戰守”的地方。由于城市中的第三產業興旺,對城市中的商貿活動進行征稅,就能給國家提供重要的經濟支撐。依靠城市,國家就有了比較穩定的稅收來源,國家也就有了富強的保障。
最后,城市是人口集中居住地。《尉繚子·兵談》說:“量土地肥墝而立邑建城。”因此城市往往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土地肥沃,經濟比較發達,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相對貧困的地區人口流入經濟發達地區,這樣城市就成了人口集中居住地。一個國家是否富強,人口是重要的考量。人口多,可供驅使的勞動力就多,國家才有富裕的基礎。人口多,可供的兵員就多,軍隊的戰斗力就有保障。城市是人口的集中居住地,是國家富強的重要保障。
總而言之,城市人口眾多,南來北往,熙熙攘攘,流動性極大,再加上經濟制度的扶持,生產力普遍提高,流動人口在與城市常住人口進行商品貿易的同時,也在逐步融入城市,既有助于自身創收,又提高自身社會地位,更促進城市經濟發展,這樣國家也就逐漸富強。
二、富國需要制度保障
《尉繚子·兵談》篇講到“民眾而制則國治”,這里就指出了人口眾多而又有良好的制度,國家就能安定。制度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發展的方向、速度和質量,是“富國為本”的保障。
首先,制度能使國家處在有序的控制之中。《尉繚子·制談》篇說:“民非樂死而惡生也,號令明,法制審,故能使之前。明賞于前,決罰于后,是以發能中利,動則有功。”一個國家如果能嚴明法令,明于獎賞的制度,就能使老百姓按照君主的意愿行事,“能使之前”,國家就能得到治理。《制談》篇又說:“明其制,一人勝之,則十人亦以勝之也;十人勝之,則百、千、萬人亦以勝之也。故曰:便吾器用,養吾武勇。”一旦國民都能夠明白國家的制度,那么,一個人就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一個人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就會帶動十個、百人,甚至千萬人都能勝任自己的工作。這樣,國家管理就處在有序之中,國家就不可能不強大。
其次,制度重刑法,使得國家強大。《尉繚子·兵談》篇說:“夫土廣而任則國富,民眾而制則國治。”民眾依靠國家的制度管理,國家才能富裕。在諸多國家制度中,尉繚子重視刑法制度,認為刑法是國家展現出強大的根本制度。《尉繚子·重刑令》說:“故先王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刑重則內畏,內畏則外堅矣。”君主要把“威刑”放在國家制度建設的中心位置。重刑就使得民眾內心有畏懼之心,民眾心理恐懼,國家的威力就顯得強大。《重刑令》又說:“使民內畏重刑,則外輕敵。”民眾害怕國內的法律,那么對外作戰就會更加勇敢。《攻權》篇說:“夫民無兩畏也,畏我侮敵,畏敵侮我。”民眾在國家法律與敵人之間選擇,如果國內的法律與敵人相比,敵人更可怕,那么民眾就會輕視法律,而不敢與敵作戰。如果民眾更加畏懼國內的法律,那么民眾就會蔑視敵人,就會勇敢與敵作戰。這也是國家強大的一個標志。
最后,國家要虛心學習他國的制度。《尉繚子·制談》篇曰:“吾用天下之用以為用,吾制天下之制以為制。”前半句激勵國君要利用天下的財富來充實本國的國力,后半句啟示國君可以參考天下的制度來修訂本國的制度。這充分發揮了借鑒的價值,取其長,補己短,這種放眼天下的闊達情懷著實難能可貴。黃獻臣《武經開宗》為這句話作注說:“此言定制當務富強,然后可以無敵,而信行乎其間。”[1]也就是說國君制定制度應當以使國家富強為根本,在實行過程中講求威信,如此才可以達到無敵的境地。
三、富國要盡量減少戰爭
要想使得國家富裕,不僅需要“開源”,更加需要“節流”,而減少軍事消耗即是“節流”中的重要部分。
首先,出兵征戰需要消耗大量財力。《尉繚子·兵談》說:“患在百里之內,不起一日之師;患在千里之內,不起一月之師;患在四海之內,不起一歲之師。”為什么患在百里之內,不起一日之師呢?因為即便是一日之師,也將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武器裝備、后勤保障、年輕強壯的兵力支持等等。患在千里之內,則需要最少供給一個月的用度。更不用說,與別的國家打仗了,一年的用度都不夠發起一場戰爭的。《司馬法·仁本》篇曰:“故國雖大,好戰必亡。”[2]即使國家強大,如果窮兵黷武,也一定會導致滅亡。因此,“富國為本”要求盡量減少戰爭。
其次,尉繚子主張“慎戰”,減少對國家財力的消耗。如果迫不得已出兵,尉繚子也主張“少戰”、“慎戰”。《尉繚子·兵談》篇說:“見勝則興,不見勝則止。”也就是說要根據戰爭的具體情況預估戰爭的結果,若是有十足把握能戰勝那就出兵征戰,速戰速決,以磅礴的氣勢戰勝敵人并且殲滅他們,若是沒有,那就及時止損。即使出兵征戰也不以殺人為主要目的。《尉繚子·武議》篇說:“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故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由其武議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親焉。”戰爭只是為了“誅暴亂、禁不義”,不是為了戰而戰。即便不得已發動戰爭,也不要影響民眾的生產與生活。不影響民眾生活,減少戰爭的損失,也是為了富國。
最后,尉繚子主張以智謀取勝,減少戰場上的刀兵相見。《尉繚子·兵談》篇說:“不暴甲而勝者,主勝也。”君主應該追求不動干戈就能取勝。《兵談》又說:“富治者,車不發軔,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故曰兵勝于朝廷。”兵勝于朝廷,實際上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廟算勝”,是“上兵伐謀”[3],主張以智謀取勝,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這樣,國力不用損耗,國家也就能富強。
總之,“富國為本”首先需要重視城市的發展,以城之發展帶動國家的富強,以國家的富強支撐武裝力量的發展。國家富強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尤其是嚴酷的法律制度建設。《尉繚子》認為,富國最終還是依靠君主的智慧,能夠做到“兵勝于朝廷”。這是對君主提出了至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黃獻臣.武經開宗 [M] .北京: 清順治十八年和刻本, 1662.
[2]王震.司馬法集釋 [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
[3]曹操等注、楊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校理 [M].北京: 中華書局, ?1999.
作者簡介:田沈怡,2000年7月生,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南通大學文學院2018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