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無論是保障市場經濟體系良好運行,還是生態環境保護,都需要通過法治來實現;無論是破解眼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還是社會治理的長遠發展,都需要法治的規范、引領和保障。因此,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地方法治體系建設,著力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重點工作。
一、法治引領城鎮總體規劃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令人矚目的快速城鎮化進程,城鎮人口和城鎮數量的大幅增加,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與此同時,城鎮化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也日益凸顯,城市建設用地利用粗放低效,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不可持續問題突出,一些城市的“城市病”日趨嚴重。尤其是一些地方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出現“一任市長一張藍圖”現象,一些領導干部熱衷于另賦新篇、重起爐灶,換一屆領導就推倒重來,擾亂了城鎮化的正常進程。新型城鎮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從長期和根本上看,堅持法治思維、注重法治保障是重中之重。我們必須運用法治思維,強化法治保障,堅持城鎮化規劃一張藍圖持之以恒加以落實。一要積極推動城鎮化規劃立法。將城鎮化規劃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保障城鎮規劃、布局和行政區劃穩定性嚴肅性的重要前提,是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基本依據,是走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堅實基礎。城鎮化規劃一旦形成并通過,應賦予其相應法律地位,任何人、任何組織不得隨意改變。二要用法治守住資源生態紅線。逐步實行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強空間開發管制,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堅持以法治手段、剛性約束守護好青山綠水,守住資源生態紅線,讓居民在享受新型城鎮化成果的同時,依然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三要用法治形式推進城鎮化進程。應用立法形式確立合理完善的城鎮化推進格局,明確政府、企業和公眾等之間的相互關系。城鎮化規劃應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考慮地方發展需要,尊重企業和公眾意見,對城鎮化規劃及調整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讓公眾對規劃擁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在守住資源生態紅線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二、法治護航推進生態環境建設
習近平同志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使我們的國家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包括不斷完善環境法治,提高環境法治建設的精細化水平,在綠色發展、污染防治、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環境監管等方面形成更加嚴格有效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環境協同治理。2014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以生態文明為中心加強制度建設,重點從保障制度有效實施層面進行完善和突破,實現了從政策法到實施法的轉變。政府責任、環境監察、生態保護紅線、環境信用、區域限批、排污許可管理、行政強制、環境法律責任等制度,為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力度打下了基礎。我們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完善生態文明法治體系。一要構筑完備的生態文明法律規范體系。以國家制定實施的生態環保法律法規為依據,不斷完善符合地方實際的法規制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保護水、土壤、大氣、森林、濕地等法規體系,劃定生態環境方面的底線和紅線,指導和制約人們的相應行為。二要建強高效的生態文明法治實施體系。在完善生態文明相關法律規范的基礎上,著力建強高效的生態文明法治實施體系,從而在憲法實施、依法執政、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各個環節貫徹和落實生態文明法律法規的相關精神,規范和理順生態文明法律法規的實施機制,最終推動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在地方落地生根、行之有效。三要建立嚴密的生態文明法治監督體系。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生態環保系列宣傳活動,不斷發動來自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對涉及生態文明領域的活動和行為進行監督,我們要切實營造全社會共同治污、共同保護的濃厚氛圍,進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環境治理的效能。
三、法治助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良好的法治環境是振興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重要表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兩個大局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判斷作出的,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振興實體經濟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戰略意義。法治與發展是正相關的關系,其所確立的穩定性制度框架和可預期性的行為規范,無疑能夠為實體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保障。面對“十四五”規劃確立的目標任務,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發展難題、規范發展行為,用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既是尊重科學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又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我們要聚焦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改革實踐中自覺樹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理念,全力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規范市場、公平競爭等為導向,進一步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營造更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要切實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健全和完善一系列有利于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的重要制度和法律。比如,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有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四、法治保障社會治理水平提升
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公共事務日趨復雜,社會建設任務繁重艱巨,社會治理創新十分緊迫。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法治精神為引領加強社會治理,充分發揮法治的保障、服務和促進作用,確保所有社會建設活動特別是社會治理活動都秉持法治精神,按照法治原則、規范、程序進行。要重視鄉村治理制度建設,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加強鄉村治理領域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吸納鄉村固有治理資源,重視鄉村社會智慧治理,注重鄉村治理共識凝聚,發揮鄉村人才的積極作用,大力發展鄉村社會組織。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提升運用制度和法律化解糾紛、保護權利的能力,為人民群眾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糾紛解決方式,進一步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新期待。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