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生態立法科學性,提升生態立法實效性,增強生態立法合法性。生態立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須始終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為目標遵循,以推動生態立法公眾有序有效參與為路徑遵循,以理性識別和發現生態立法中真實民意為內容遵循,通過科學的生態立法促進人與自然的全面和諧共生。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從“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立場貫穿習近平法治思想始終[1]。學好用好習近平法治思想不僅要立足講話文本全面系統學,還要聯系推進生態立法實踐,準確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內在要求,科學回答生態立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內在邏輯及其實現路徑,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真諦,切實把以人民為中心貫穿新時代生態立法全過程、各環節。
一、生態立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內在邏輯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盵2]良法的本質內涵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只有在人民精神的指引下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把人民利益放在生態立法中的最高位置,才能推進生態良法善治,繪就美麗中國藍圖。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生態立法科學性
科學立法不僅要求法律條文在體系上圓融,邏輯上順達,語言上精煉,追求立法形式上的科學性,更強調法律條文在內容上的“妥當性”,即制定“正確的法律”?;诶硇灾髁x的立法技藝,這種“正確的法律”不僅是指能使人們擺脫自然性的法律,還是能真正促進社會共同體團結的法律,是為立法實質上的科學性[3]。首先,以人民為中心消解專家審議立法的風險。生態立法具有高度的專業性,涉及大氣環境、土壤修復、河流生態、濕地保護、礦產合理開發和動植物資源保護等方面,均不可能是憑肉眼可判、直覺可斷的簡單粗糙立法事宜,相反是一個專業化知識探索和系統性理論運用的體系化立法過程,需要立法者擁有相對完備的專業知識基礎,較為廣闊的知識視野,豐富的實踐經驗,高超的立法技藝。以大氣污染PM2.5危害的立法治理為例,立法者首先須對大氣中的顆粒污染源進行定性、定量,在此基礎上借助專業的力量弄清楚顆粒污染源形成的機理是什么,是點源還是面源,是單一體系還是多體系形成,然后才談得上結合多種因素綜合考量并進行全面的立法利益權衡取舍,進而在此基礎上科學立法。生態環境治理專業性強化了相關生態立法知識和職業的路徑依賴性,任何輕言拋開專家的生態治理知識和環境行政部門的信息優勢和執法經驗,代以全民“意見發泄”式的生態立法都極易被現實所反噬。因此,科學的生態立法必須承認專家智識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們也不應忽視閉塞式部門立法或純專家審議立法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即立法一旦日益被部門利益所綁架或者是被少數專家意見所壟斷,法律背離公眾生活經驗和情感認知的道德風險就會急劇增加,法律的公眾認同危機就會凸顯出來,勢必會威脅現代法治的合法性根基。生態立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是對這種立法風險的再牽制和再平衡,將以人民為中心植入生態立法工作,實際上是在“部門立法”和“專家審議”可能存在的立法風險中再次嵌入“人民”的政治符號,借此對沖封閉立法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即通過人民的政治身份再“出場”確保生態立法是為人民根本利益的立法,不是為少數人謀私利的立法,生態立法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立法,不是部門利益擴張的立法。生態立法人民立場持續性的“道德規誡”本身亦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生態認同力量,進而立法者愿意在專業精細化立法的同時,以公眾利益為參照不斷進行立法調適,進而實現立法的科學性。其次,以人民為中心促進生態立法體系圓融。進入新發展階段,生態文明重要性地位愈加凸顯,生態立法涉及領域范圍愈加廣泛,法律調控領域愈加精細,相應生態立法內容愈加龐雜入微,如何確保法律條文之間相互協調,至少不抵牾是現代立法科學性的基本要求。除了在立法技術上的改進,立法理念協同須臾不可或缺。社會主義立法是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良法善治,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根本立場。生態立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抓住了這個體系中最有靈魂的東西,要求立法反映人民訴求,表達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這就從立法道德根基角度消解條文在法律體系內部的潛在齟齬風險,最終以生態立法體系上的圓融促進立法科學性。最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生態立法良法善治。社會良善價值承載并寄托著生態立法的正當性期待,是反映生態立法科學與否的核心指標。生態立法如同其他立法一樣,是調整社會關系的立法,而社會關系本質是人的關系,生態立法從根本上也是圍繞“人的關系”之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系統立法,判斷生態立法科學性關鍵就在于它“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立法理念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規定了生態立法是為實現最大多數人最根本環境利益的人本主義立法,是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的良善立法,而不是任何其他裹挾私利方面的立法,更不是為了維護少數人短期利益的短視立法,而是在此過程中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僅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進行妥當立法,更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進行回應立法,由此通過生態立法價值內在善的本質挖掘增進生態立法的科學性。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生態立法實效性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實效是實際的功效或表現的意思。生態立法實效集中表現為生態立法在實踐中獲得人們普遍遵從并顯著改善生態環境治理質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生態立法實效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重疊共識提升生態立法實效性。生態立法涉及范圍和層面廣泛,不僅主體利益訴求存在差異,不同社會階層對生態環境利益的立法需求和表達重點不盡一致,相同社會階層在不同發展階段對生態環境立法利益訴求也不完全相同,而且不同地域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等原因對生態環境利益訴求本身也存在較大彈性。再加上諸如資源利益和生態利益等不同類型利益在生態立法中如何兼容和表達問題,不得不承認,現代生態立法普遍共識的形成日益變得困難且脆弱。然而,社會共識是提升生態立法實效性的基本前提,生態立法如果沒有最起碼的社會共識,談何立法生效實施后的公民普遍遵從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這種“共識”的達成提供可能,無論生態立法中主體利益、區域利益和類型內容利益差異化多么明顯,但其在人民中心這個基本問題上卻總能趨向一致,即能夠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大公約數整合生態立法中的多元利益分歧,以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消解生態立法中利益識別與平衡的價值難題。當我們從生態立法中最容易達成的人民見解開始,當我們從生態立法中最容易形成的人民共識出發,經由不同主體間的“視域融合”就能逐漸形成生態立法普遍的規律性認知,經由不同主體間的“重疊共識”就能最終形塑生態立法的治理實效性。其次,公眾參與提升生態立法實效性。生態立法是國家福利供給與公共行政興起的結果,它始終處于現代國家治理的最前沿,話語博弈復雜多樣,利益糾葛紛繁復雜[4],正如前文所述,雖然以人民為中心催生最大限度的生態立法共識,但無法也不可能達成所有人的共識,生態立法實效性還須兼顧并回應少數人的利益關切,立法中對任何一種武斷、欠思考的個別群體利益切割或保護,盡管哪怕是極少數人,最終都可能威脅并損害到立法實效性,甚至引發羅爾斯視角下“公民不服從”危機。對此,強化立法公眾參與是可能的問題解決路徑,即當立法中的利益共識無法兼顧并呈現,以作為過程的立法公眾參與代之以作為結果的立法實質利益的概括供給,少數人雖然沒有在生態立法中獲得所預期的利益,但通過體驗式的立法公眾參與程序和過程,使其認識到現有這樣的立法安排是基于包括他本人在內利益整體考量的最好結果,一旦立法條件成熟,仍保留根據其訴求增設或改變相關利益安排的未來立法可能性,進而建構少數人認同立法正當性至少不排斥立法的觀念事實,提升生態立法的公眾認同。而公眾參與立法正是立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手段,這個意義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助益生態立法實效性。最后,與時俱進提升生態立法實效性。法諺有云:“法律一經制定,便已落后于時代?!鄙鷳B立法亦是如此,尤其要注意立法的與時俱進問題,否則滯后的立法在調整社會關系就極易“越位”或“缺位”,造成法律不匹配不協調的適應性缺陷,進而損害生態立法實效性。以法律系統論視角觀察,法律系統必須不斷化約外部環境的復雜性才能維持系統本身的穩定。就生態立法來看,它必須將生態問題和生態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內化為生態法治內部結構的復雜性,集中表現為與時俱進的生態立法。而要做到這一點,還是要回到“人民”這個基本主體上來,積極關注并聚焦伴隨時代發展的人民生態環境利益需求有沒有變化?有哪些變化?相關利益需求有沒有滿足?滿足的程度如何?人是任何時代社會關系中最敏銳、最靈敏、最直接的實踐主體、評價主體和經驗主體。只有生態立法聚焦人民之所思、所想、所盼才能及時回應時代需要,才能實現立法的與時俱進,而聚焦人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要求。這個意義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生態立法的實效性。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強生態立法合法性
合法性問題是法律的正當性和規范性命題的延伸,不僅是指立法在道德上的正當性認同,還指立法合乎憲法法律的規范性遵循,前者是生態立法合法性的價值判斷,后者是生態立法合法性的規范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強生態立法合法性,主要體現在靜態的規范合法性和動態的價值合法性。首先,生態立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憲法法律的規范要求。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生態立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呼應并契合了我國包括立法權力在內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原則,彰顯了只有人民才是真正法律制定主體的憲治要求。此外,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均規定了生態環境治理中公眾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尤其新《環境保護法》第五章專門規定“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特別強調公眾參與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公眾在生態立法中扮演重要角色,發揮重要作用,這是憲法法律的規范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傾聽公眾立法訴求,優化公眾有序有效參與途徑和方式是生態立法合法性的規范要求。其次,生態立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良善道德的價值要求?,F代立法合法性探析不僅關涉生態立法須遵循憲法法律的上位法,更在于生態立法還須嵌入公序良俗之道德關懷。近現代法理學大多認為,純粹的憲法法律并不足以回答立法終極合法性命題,自然法學派甚至提出“惡法非法”的觀點。在自然法學派看來,立法合法性應回歸為一種道德正當性,真正意志自由所服從的規則必須是自律的規則,而非他律的規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意味著生態立法的價值正當來自于人民普遍意志而不是個別人意見,來自于社會歷史范圍內形成的常識而不是個體臆想的偏見,進而在人民普遍意志和社會常識常情常理循環互動中捕捉到立法的良善價值并將其反映到立法中,最大限度消解立法官僚化所帶來的知識“偏見”和“傲慢”。更為重要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還是一種行動方式,它鼓勵公民行動起來并積極參與到立法程序中,進而為各種價值的相互承認提供了通道并重塑現代社會的基本結合方式,正如哈貝馬斯所言:“一個理性的政治意志(立法)形成過程的條件,不僅要在單個行動者之動機和決策的個人層面去尋找,而要在建制化的協商和決策過程的社會層面上尋找。”[5]由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良善價值發現和交往程序的承認中進一步重塑并增強了生態立法的實質合法性。
二、準確把握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要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執政根基,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新時代生態立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須準確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內在要求和理論精髓,唯有如此,新時代生態立法的人民立場、人民視野和人民情懷才能真正落地落細落實。
(一)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盵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成為社會主要矛盾,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既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先進性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信念宗旨的集中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全體中國人過上更好的日子重點聚焦在“更好”二字,它既要從歷史維度去觀察,同以前日子相比中國人更好的日子還有哪些增長空間,就生態法治建設而言,就是要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新鮮、生態環境更美好,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發展;還要從現實維度去把握,由現實問題出發理解中國人更好的日子還可以如何去改善,就生態法治建設而言,就是要聚焦垃圾分類、加強廢塑料治理、減少餐飲浪費和推進綠色出行生活等影響群眾現實利益的生態問題。在此基礎上,研判問題、評估可能,切實解決困擾生態法治的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全體中國人過上更好的日子還要認真對待“全體”之要義,也就是說,過上更好的日子的征程中一個都不能少。就生態法治建設而言,推進生態治理要考慮并照顧少數人利益訴求,例如實現“碳中和”目標時,不能“一刀切”限電限產或運動式“減炭”,大氣污染治理不能動輒“一刀切”關閉廠房侵犯企業主合法產權,等等。讓全體中國人過上更好的日子要更加關注美好生活的內容和范圍,更加關注美好生活的質量和層次,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二)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邏輯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7]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科學回答了誰是歷史創造者這個根本問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科學揭示了歷史靠誰來推動這個重大問題。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就從本質上闡釋和回答了我們為什么以及怎么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始終做到一切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和服務人民。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8],從獨領世界風騷的四大發明到影響世界文明的思想文化,從大江大河流域成功治理到全球范圍率先阻斷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從深圳經濟特區先行開放到海南自由貿易港全面開放,從新發展理念提出到新發展格局構建無不蘊藏著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無不凝聚著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生態法治建設要相信人民,只有相信人民才能了解人民,進而發現人民力量并凝聚人民力量;要依靠人民,就要將公眾參與貫穿生態法治建設全過程各環節,只有依靠人民才能汲取更多智慧力量源泉,及時識別問題漏洞,進而凝聚起更加磅礴的時代偉力;要服務人民,為人民利益奮斗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落腳點。生態法治建設必須立足人民所思、所想、所盼,善解真問題,敢于真作為,能干大實事,在人民群眾認同中提升生態法治治理效能,進而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共同體生活。
(三)解決人民直接現實利益問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歸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我們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滿意的事情抓起。”[9]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是空洞口號的表態,不是抽象的政治正確,而是現實的落實行動,是具體的實踐體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10]這就要求黨必須全面精準聚焦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現實問題、具體問題和直接問題,用好群眾路線這一黨的根本工作路線,通過多訪,了解群眾生產生活,通過多問,了解群眾意見要求,通過多聽,了解群眾批評建議,通過多學,掌握群眾工作方法,真正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樂為樂,以百姓憂為憂,在解決群眾安危冷暖中為民謀利,為民解憂,為民盡責。就生態法治建設而言,了解群眾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利益訴求,研判群眾生態環境利益訴求的可行性,解決群眾直接現實生態利益問題,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生態利益訴求和環境權益,讓他們在黨治國理政偉大實踐中感受黨的用心、盡心,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體會黨的貼心和暖心,進而筑牢黨長期執政最可靠最堅實的群眾根基。
三、生態立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路徑優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執法司法制度?!盵11]當前我國生態立法取得長足發展,但也存在一些立法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進一步推動生態保護法律體系的完善。
(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向往是立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目標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要積極推進……生態文明、防范風險、涉外法治等重要領域立法”,生態文明立法赫然在列[12]。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生活的向往是立法人民性的本質要求。生態立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須以此為目標遵循。一是完善餐飲浪費立法。浪費是對有限寶貴的生態環境資源的不合理虛耗,嚴重背離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態保護要求,尤其是以餐飲浪費危害甚遠,既浪費了寶貴的糧食資源,也帶來了生活垃圾污染?!斗词称防速M法》已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這是國家加強餐飲浪費立法的重要舉措,更是生態立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環境向往的具體落實,是生態立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向往的生動實踐。二是加強垃圾分類回收立法。固體廢物是生態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長期以來,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建筑垃圾和危險廢物混合收集、回收利用率低,極大造成包括土地資源在內的諸多浪費,帶來各種各樣的環境污染。目前,我國已修改通過并實施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專門就工業固體廢物、建筑垃圾、農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進行了區分性立法指引,其中第四章特別對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利用進行了詳盡規定,這為垃圾分類回收提供了規范依據。未來還需要結合地方經濟發展、智能科技發展應用和人們生活習慣強化垃圾分類回收的地方性特色立法,注重國家法和習慣法協同治理、懲戒規范和激勵規范協調運用,發揮社區物業在治理中的作用,強化智能科技在垃圾分類中的運用,進一步增強垃圾分類回收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同時加強《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和《刑法》等法律法規的銜接協同,增強立法整體效應,讓垃圾分類回收,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立法。推進文旅融合不僅是豐富新時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更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向往的內在要求。目前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諸如不按照規劃私搭亂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游客毀壞文物,不遵守公序良俗,導游欺詐游客,旅游企業、網站涉嫌不合法經營等問題,極大影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從科學立法高度來認識并解決這個問題,準確區分文旅融合過程中的法律問題和道德問題,行業問題和個體問題,立法問題和執法問題,圍繞文旅產業“融什么”“怎么融”填補空白點、補強薄弱點,在文旅更好融合中做好生態環境大文章。
(二)推動公眾有序有效參與是立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路徑遵循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核心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生態立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須著力推動立法公眾有序有效參與。一是立法信息依法公開。生態立法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人的共同發展的基本方式,生態立法公眾有序有效參與首先須保障人民對立法情況及其進展的知情權,保障立法信息依法有效公開。試想,立法信息如果不公開,公眾對立法情況不了解、不掌握、不思考,公眾參與立法要么就是“走過場”形式化參與,要么就是“走極端”不理性參與,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參與。鑒于此,除涉及國家秘密等情形外,生態立法信息應最大限度范圍內面向公眾實質公開,不僅包括擬生態立法的草案文本,還應包括該法案的立法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前期立法調研的數據支撐報告等內容。建立健全生態立法信息公開的保障機制,尤其在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持,加強立法信息公開的工作隊伍和履職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立法信息公開的責任追究制度,應予公開而不公開或者公開錯誤,追究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政務責任。二是完善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截至2021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達到10個,進一步深化了開門立法、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的進程。然而我們也看到現有基層立法聯系點在整體數量上還是偏少,尤其是類型比較單一,目前全部基層立法聯系點有7個是基層人大常委會,占比達到70%。未來需要進一步強化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擴大民意調研機構、社會智庫和新聞媒體等單位在基層立法聯系點中的比重,以更好推進基層生態民意直通最高立法機關。三是優化立法公眾參與方式。無論是面向一般公眾的立法征求意見,還是面向特定群體的立法座談會、論證會和聽證會等,都是保障公眾有序有效參與立法的重要方式,需要長期堅持并逐步完善。例如,立法征求意見要進一步用好“渠道”,發揮融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高效聚合作用,突出信息技術賦能立法渠道作用[13];生態立法要特別注意發揮擬立法利害關系人的建言獻策作用。立法座談會、論證會和聽證會要力戒形式主義,務求實效,細化會議議事規則、信息整理和反饋等程序,盡力克服立法公眾部分參與、片面參與和形式參與情況[14]。
(三)理性識別和判斷真實民意是立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內容遵循
推進生態立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無論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還是推動立法公眾有序有效參與都無法回避一個問題,即什么是立法中真實“民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中的“美好”界定須建立在民意的認同上,立法公眾有序有效的“參與”更是直接將“民意”嵌入立法,所以必須認真對待立法中的民意,否則大量夾雜私利和偏見的東西就會借由所謂“民意”遁入生態立法,進而損害科學的立法和立法的科學。一是堅持和鞏固人大主導立法地位不動搖。人大主導立法能夠最大限度避免某些部門權力尋租造成對生態立法的不合理干擾,最大限度避免某些利益集團通過資本運作進而形成對生態立法的不合理裹挾,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成熟的制度機制把彰顯最大公約數的集約型代表民意最全面、最有效地貫徹到生態立法全過程和各方面。具體來說,就是要在生態立法規劃制定、法律規范起草、審議、表決和評估過程中全面加強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地位,從制度機制上摒棄部門立法的偏見,消解官僚立法的任性,讓生態立法在最大范圍內理性識別和判斷真實民意,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15]。二是完善和發展立法商談發現真實民意。民意不僅很難用詞匯來界定,還很難也不宜用“嗓門”來識別,我們不能說人群里誰的聲音大,誰就能代表真正的民意,畢竟“大嗓門”背后也可能是資本運作的結果,換言之,民意未必就是喊的“最兇的”,更多時候它似乎更有可能是沉默的“大多數人”。事實上,民意不是“界定”的產物而是“發現”的結果,通過循環往復的立法商談發現民意,即社會主體圍繞生態立法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內容進行充分的意見表達、商談、博弈和承認,每個商談主體在開放自己視域的同時也進入他人視域,在“視域融合”中尋找并發現他們商談中最低限度的共識,即“重疊共識”,而這種經過商談過濾并趨向穩定的“重疊共識”一般可推定為最接近并最有可能是“真實”的民意。三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立法識別真實民意。充分而廣泛的立法商談有助于發現真實民意,但我們也不能寄希望通過商談解決立法中所有民意發現的問題。因為立法商談背后不僅是意見溝通,更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調整,有些問題無論怎么“商談”都不可能在“視域融合”中達成一致。所以,在歷史唯物主義者看來,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在階級斗爭和社會歷史發展中地位和作用極端重要。在立法商談陷入困境或者根本無法商談的情況下,通過馬克思主義政黨對立法商談的領導以決斷識別真實民意不僅必要且可行。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具有本質上的先進性。正如馬克思所言:“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世界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鼓舞大家前進的一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比其余的無產階級群眾更善于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16]需要指出,通過立法商談發現真實民意和黨領導立法識別真實民意是辯證統一的,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將黨領導立法貫穿生態立法商談始終,但黨的領導不是事無巨細,只有在生態立法長時間商談無法識別真正民意,馬克思主義政黨要發揮關鍵領導作用,通過黨的最新生態法治政策等方法嵌入生態立法場域,對“漂浮”其中的民意再斟酌、再考量、再發現,保障生態立法的人民性和規律性,這也是黨在生態立法場域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的應有之義[17]。
結語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疊共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是科學的生態立法,而科學的生態立法的核心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就是要把蘊含其中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精髓學深悟透,在完善生態立法中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學以致用。這不僅是一種現代立法進化觀,更是具體的法治實踐觀。在準確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核心要義基礎上,從目標遵循、路徑遵循和內容遵循三個維度思考完善生態立法為何及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不僅是一種初步的理論思考,更為重要的是,經過這種思考養成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指導立法實踐的理論敏銳,形成以科學理論推動科學立法的行動自覺,以進一步強化生態立法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更好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
注釋:
[1][12]習近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載《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8日,第1版。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載《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第1版。
[3]趙明:《法理學》,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頁。
[4]鈄曉東、杜寅:《中國特色生態法治體系建設論綱》,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7年第6期,第21-38頁。
[5]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424頁。
[6][7][8][9][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3-144頁。
[1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載《人民日報》2019年11月6日,第1版。
[13]王群:《技術何以保障公眾參與》,載《湖北社會科學》2018年第10期,第138頁。
[14]王群:《論司法解釋制定中的公眾參與》,載《江淮論壇》2018年第5期,第112頁。
[15]王丹:《新時代地方立法規劃制度的審視及其完善》,載《人大研究》2019年第2期,第13-21頁。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8頁。
[17]王群:《人民主體與我國刑法解釋立場轉向》,載《嶺南學刊》2020年第1期,第106頁。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委黨校法學教研部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學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后,法學博士。本文系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法教義學視野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規范研究”〔2019QNFX09〕的成果;重慶市教委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黨校法律碩士研究生特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yjg203131〕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