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瓷質紙槌瓶的獨特造型,一直以來都備受學界關注,眾多學者們對它的來源進行了較多的分析和研究,但并未得出明確的結論。本文結合考古資料以及文獻資料,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嘗試討論了瓷質紙槌瓶造型與伊斯蘭玻璃器的關聯性,論證了瓷質紙槌瓶的造型來源于伊斯蘭玻璃器。
關鍵詞:瓷質紙槌瓶;伊斯蘭玻璃器,中外交流
瓷質紙槌瓶一般意義上指的是小口、直頸、鼓腹、及具有明顯折肩的瓶式器物,在中國瓷器以圓潤柔美的線條為主的審美中獨樹一幟。長期以來對于其造型的討論和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認為其造型來自于9-12世紀傳入中國的伊斯蘭玻璃器,謝明良、馬文寬、葉英挺、李特、董波、呂變庭都認為這一論點較為合理;二是本土對于打衣槌一類棒槌型物件的仿制,謝明良和馬文寬曾在各自文中提出過這種假設,但沒有進行非常深入的探討。
總的來說,前一種說法認同度較高,本文系統梳理了國內外出土的伊斯蘭玻璃瓶,以及紙槌瓶的造型,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了紙槌瓶造型來源于伊斯蘭玻璃器。
一.瓷質紙槌瓶的年代與造型演變
常見的紙槌瓶多為青瓷。目前最早可以證實的紙槌瓶造型見于北宋末年汝窯,時間約為公元1100年前后,后延續至南宋官窯、汝窯、龍泉窯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紙槌瓶的造型發生了一定的元素變化,南宋時的龍泉窯有了在頸部兩側施加鳳耳作為裝飾的情況,折肩線條出現圓潤化,但仍然保留了最基本的小口、直頸和鼓腹的特點。至元代,紙槌瓶的造型多承襲宋代的特點,在釉色與紋飾上更為豐富,但較宋代時整體造型更加敦實而挺拔不足,缺少了宋代瓷質紙槌瓶的秀美。
二、遼宋時期的伊斯蘭玻璃瓶的發現
伊斯蘭玻璃是在吸收了羅馬和伊朗薩珊王朝玻璃的傳統制作基礎上生產的,作為一項重要的貿易商品曾輸出許多國家。在我國對于伊斯蘭玻璃最早的記載來自于唐代的《經行記》,“大食國……每至節日,將獻貴人,琉璃器皿……”,可見唐代時已有將玻璃器作為貢品的習慣。同時,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批伊斯蘭玻璃器也可以成為玻璃器受到皇室珍藏的佐證。
由于玻璃器的純凈透明,除去作為皇室的用具以外,還常被用于佛教圣地,遼宋時的墓葬及佛塔中也有典型的伊斯蘭玻璃器出土。
1983年出土于天津市薊縣獨樂寺塔的磨刻花平沿細頸折肩玻璃瓶,該墓葬年代推定為遼道宗清寧四年,即公元1058年。該瓶的器型與紋飾,均與伊朗德黑蘭考古博物館保管的10世紀伊朗水瓶相同,且經化學成分檢測為鈉鈣玻璃,與一般的伊斯蘭玻璃器成分相同,認定屬于伊斯蘭玻璃器無疑;1986年出土于內蒙古奈曼旗遼陳國公主墓的刻花平沿細頸折肩玻璃瓶,墓葬年代為遼圣宗開泰七年,即公元1018年,瓶型與以色列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玻璃瓶器型幾乎相同,是典型的伊斯蘭玻璃器型。墓中同期出土的玻璃杯殘片的成分測定為一般的鈉鈣玻璃,與伊斯蘭玻璃器一致,推定屬于9-10世紀的產物。1969年河北定州靜志寺出土的一件磨刻花折肩淺藍色玻璃瓶,地宮修建年代推定為公元977年左右;1971年出土于安徽省無為縣宋塔的一件磨刻花敞口細頸折肩藍色玻璃瓶,該塔封閉年代約為宋仁宗景祐三年,即公元1036年。這幾件玻璃瓶均為出土的玻璃器中,有具體年代可考、造型與出現于北宋末年的瓷質紙槌瓶造型類似的器物。
三.紙槌瓶仿制伊斯蘭玻璃器的原因及證據
從目前已出土的玻璃瓶年代推定上來看,最早的細頸折肩式伊斯蘭玻璃瓶傳入宋的時間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1036年以前,早于瓷質紙槌瓶最早出現的時間公元1100年,在時間上存在合理的前后關系;其次,從已發現的瓷質紙槌瓶的窯址來看,北宋汝窯、張公巷窯、南宋龍泉窯等均屬于北宋或南宋時期的官瓷出產地。而這一時期的伊斯蘭玻璃器作為外來貢品,從其目前所出土的位置均為寺廟或權貴階層墓葬可以看出,這類器物造型在當時的上流階層審美中也有著較高的地位,多為權貴及皇室使用或收藏,受到當時士大夫及王室的喜愛,各官窯極有可能以仿制伊斯蘭玻璃瓶的外形,追隨審美潮流。
宋代時社會經濟都處在較為穩定發達的時期,海上貿易繁盛,社會風氣開放,伊斯蘭玻璃因此而得以大量傳入。這些器物在當時的社會受到文人士大夫、權貴王室階層的珍視和歡迎——當時文人為官的情況較為普遍,而伊斯蘭玻璃器的運輸路途十分艱辛,于是這類透明精致又飽經風雨的器物,符合了宋代時文人對于高潔品質的期待,適時成為了當時文人們寄托品格情思的物件。有關這一情況,我們在許多的詩詞中都能夠窺見其身影,例如北宋張耒在《琉璃瓶歌贈晁二》中對于伊斯蘭玻璃器運輸過程的描寫:“大舶映天日百程,怒帆吼風戰飛鵬。舟中之人怪眉睛,獸肌鳥舌髻翹撐。萬金明珠絡如繩,白衣夜明非縞繒。以有易無百貨傾,室中開橐光出楹?!币约跋掳腙I對于器物本身的贊美:“非石非玉色紺青,昆吾寶鐵雕春冰。表里洞徹中虛明,宛然而深是為瓶……擇人而歸今子授。爛然光輝子文章,清明無垢君肺腸。比君之德君勿忘,與君同升白玉堂?!辈浑y看出,伊斯蘭玻璃器已然成為了文人士大夫們之間收藏和互贈的良好選擇以及君子品格的體現。
伊斯蘭玻璃器來自海外,數量稀少而珍貴,除去造型深受喜愛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伊斯蘭玻璃的成分多為鈉鈣玻璃,且吹制技術成熟,氣泡少,耐熱耐冷,實用性比本土玻璃要高。但當時中國本土的玻璃生產并不盡如人意,大多屬于鉛鋇玻璃,耐熱性較差,多只能用作裝飾品,無法生產出足以媲美伊斯蘭玻璃器的玻璃制品。這也成為選擇伊斯蘭玻璃器進行瓷化仿制的原因。
當時中國的瓷器生產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以御貢瓷窯對伊斯蘭玻璃瓶進行瓷化改造和模仿的方式,來留住玻璃器的美麗,是十分可行的。通過對當時汝窯瓷釉的成分測定和相關文獻記載,汝窯的玻璃釉開始采用瑪瑙入釉,也就是二氧化硅。它與玻璃的成分相同,且其中堿式助熔劑的成分增多,致使瓷釉成色更好,達到玻璃般純粹的效果,從一定程度上更符合當時人們對于瓷器“類冰似玉”的追求。而堿式助熔劑正是伊斯蘭玻璃器燒制時所常采用的方式。另外,我們從打撈于印尼、年代約為五代末宋初的井里汶沉船遺物中可以窺見當時伊斯蘭玻璃的交易情況:船上除了成型的玻璃器外,還有部分沒有定型的玻璃,推測可能是運往中國成為本土玻璃的原料。由此可以推斷,當時傳入到中國的伊斯蘭玻璃極有可能為當時的官瓷燒制提供了新的思路,甚至有部分玻璃也成為了瓷釉的原料。
除去造型上的相似以外,宋代瓷器中的部分刻花裝飾手法,也和伊斯蘭玻璃普遍采用的磨刻花技法有共同之處,這一點謝明良與馬文寬在討論時都有提到過。這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當時的瓷窯,對于精致的外來伊斯蘭玻璃器,確實存在有模仿和學習的行為。
四.結語
瓷質紙槌瓶最早出現于宋代,而后隨著時間變化,朝代更替,對于瓷器審美的不斷變化發展,也逐漸進行了更加本土化的改造。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出現的確成為了中國瓷器燒制中獨特的一道風景,秀致沉穩,簡潔素雅,是風采綽約的宋瓷系統中的代表之一。
本文采用對比法,對于宋代瓷質紙槌瓶的造型來源進行了討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思考,梳理了遼宋時期我國境內出土的伊斯蘭玻璃瓶的造型、傳入時間,以及宋代汝窯、張公巷窯等窯口出產的瓷質紙槌瓶的造型和生產時間,結合文獻,進一步論證了瓷質紙槌瓶與伊斯蘭玻璃器的仿制關系,在器型、原料以及工藝技法上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參考文獻
[1]謝明良:院藏兩件汝窯紙槌瓶及相關問題.陶瓷手記卷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馬文寬:伊斯蘭世界文物在中國的發現與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3]干福熹等: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發展史[M].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6.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泉青瓷研究[M].文物出版社.1989.
[5]河南汝州張公巷窯址.2004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M].文物出版社.2005.
[6]張耒:張右使文集[G].四部叢刊初編本.商務影印舊抄本.1922.
[7]杜佑:通典[G],商務印書館,1935.
[8]呂變庭:伊斯蘭玻璃制品對宋朝經濟生活的影響[J].民族歷史研究.2009(01).
[9]呂成龍:試論汝窯的幾個問題[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04).
[10]葉英挺:宋代龍泉窯紙槌瓶漫談[J].東方收藏.2014(01).
[11]董波:試論伊斯蘭玻璃對宋代官瓷的影響[J].中國美術研究.2019(01).
[12]劉剛:法門寺出土玻璃器——伊斯蘭早期玻璃的發現與探索[J].上海文博論叢.2005(01).
[13]李特:瓷質紙槌瓶溯源[J].藝術市場.2018(09).
[14]齊東方:玻璃料與八卦鏡——井里汶沉船文物札記[J].故宮博物館院刊.2007(06).
[15]安家瑤:試探中國近年出土的伊斯蘭早期玻璃器[J].考古.1990(12).
[16]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考古隊:天津薊縣獨樂寺塔[J].考古學報.1989(01).
[17]內蒙古考古文物研究所: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發掘簡報[J].文物.1987(11).
[18]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發現兩座宋代塔基[J].文物.1972(08).
[19]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簡介[J].文物.1972(01).
作者簡介:宋蕾杰(1997.09—),女,湖南省湘潭人,成都市雙流區四川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