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坤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的,這既是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也是對百年鄉村建設思想的傳承和創新,旨在完善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我國能夠基本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所以對鄉村建設行動路徑探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回溯鄉村建設百年歷史,為鄉村建設提供思想支撐
正如葉敬忠所言,“無論是鄉村建設運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抑或是鄉村振興戰略,始終離不開‘發展這一主題詞”。可見,作為一種旨在促進鄉村發展的綜合實踐,鄉村建設在百年探索過程中呈現出高度的一貫性,因而必須及時回溯鄉村建設的百年歷史,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提供思想支撐。所以要繼承“盛世修史”的文化傳統,加大對鄉村建設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等工作的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學術界對百年鄉村建設進行重訪、再研究,并對鄉村建設的主要類型、代表模式和典型經驗進行歸納和總結。還要對“定縣實驗”、“鄒平實驗”等典型鄉村建設實驗進行深入挖掘,并在繼承鄉村建設精神的基礎之上,嘗試重啟鄉村建設實驗,從而打造鄉村建設行動的實驗點和模范區。
二、積極發展鄉村產業,為鄉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在鄉村建設行動中,鄉村產業振興是前提,是基礎,沒有產業的振興,沒有產業的支撐,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在鄉村建設過程中要積極發展鄉村產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松原市素有“糧倉、肉庫、漁鄉”的美譽,大米、花生、馬鈴薯、小米等特色農產品全國聞名。所以我們要推動“規模農業”向“綠色農業”轉型升級,向生態、資源、產業優勢要增量,向規模、集約、創新要效益,走出一條綠色、高效、優質的產業振興發展新路。松原市乾安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博瑞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疊碗栽培、立體式栽培的方式,打造綠色有機特色蔬菜。500棟溫室年產果蔬400多萬斤,成為吉林省最大的反季節綠色果蔬種植基地,徹底突破了以往棚膜種植黃瓜、西紅柿、豆角這些“老三樣”,因為種植品種市場旺銷,鄉親們的收入穩定可觀。松原市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基地輻射帶動面積超過300萬畝。重點在水稻、花生、谷子、馬鈴薯4個作物品種上發展精品訂單,實現產銷精準對接。而且建設查干湖生態小鎮、大遐牧場“稻田公園”、博瑞現代農業產業園等農業高質量發展項目85個。從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到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勾勒出一幅多彩多姿的美麗鄉村振興畫卷。
三、全面整治人居環境,塑造美麗鄉村特色風貌
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包括農村改廁、垃圾處理、污水處理要有序推進。為改造松原市的人居環境,松原市財政投入150億元,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我們在全省率先出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條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超過200個。而且還要重點打造東起扶余蔡家溝,西至長嶺太平川,涵蓋100個示范村莊的美麗宜居鄉村示范帶。在改造人居環境的過程中,我覺得扶余的“結對共建美麗鄉村的經驗可以推廣”。扶余扶余市有精神文明志愿者協會,這個協會其80%是農民,分布在扶余市境內12個鄉鎮,123個自然屯,志愿者以“弘揚中華文化、傳統美德、助推精神文明、共建美麗家園”為志愿者服務宗旨,以“團結、互助、共建、奉獻”為服務精神,以“村容整潔、鄉風文明、鄰里守望”為志愿者服務重點,扎扎實實、任勞任怨開展工作。正是因為這些志愿者服務工作已經趨于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并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起到了帶動輻射作用。所以長春嶺鎮黨委就想和志愿者協會結對子,彼此結對共建美麗鄉村。長春嶺鎮多次組織群眾去王家、更新鄉、弓棚子鎮等鄉村美化比較好的村子去參觀,參觀他們大紅燈籠高高掛,張燈結彩過大年的喜慶氣氛,學習他們亮化、美化的經驗,目的就是想在志愿者協會成熟經驗的指導下,使美麗鄉村建設之路能夠走得更快,建的更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這是一個亟待解決又很難解決的問題,這個過程中要把握一個度:新農村建設等工作一定不要搞大躍進,老百姓的聲音大了就是一個問題,老百姓的事情好好的商量,做老百姓歡迎做的事情,符合老百姓利益的事,老百姓因此想不通的事不要搞霸王硬上弓。尤其農村改廁問題,要尊重農民的意愿,改廁絕對不是一刀切的,絕對不是一個模式的,也決不是一個時間的,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絕不能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
四、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引領美麗鄉村文明風尚
鄉風文明是鄉村建設的魂。在鄉村建設中,鄉村外在的環境改善固然重要,最重要的是百姓的內在變化,靈魂深處的向真、向善、向美,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剛才談到結對共建值得推廣,最重要一點是扶余精神文明志愿者協會不但在物質上幫扶結對村,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教化,精神文明志愿者協會充分發揮“鄉賢”的作用,讓鄉賢到幫扶的村屯講課,義務開展道德宣講,以國學引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尊老愛幼,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讓有道德的人講道德,傳播真善美、弘揚正能能量,農民信服,最終也真正達到了家庭和睦、鄰里融洽,干群和諧的目的。另外還讓個別的志愿者“現身說法”,聯系自己以前“吃喝嫖賭抽”、害了自己、害了家庭、害了社會的事實,達到教化群眾,淳樸民風的作用,警示勸化村鄰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些做法使百姓觀念轉變了,認識提高了,思想升華了,村民的文化涵養、道德提升、精神富足等精神層面有了很大的改觀。所以,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鄉村文明建設,這很重要。
五、保護鄉村生態底色,在鄉村建設中傳承農耕文化根脈
一是鄉村建設要彰顯生態資源特色優勢 廣大鄉村自然條件優越,山水林田湖草資源豐富,具有傳統的田園風光和鄉村特色,生態環境優勢明顯,把生態環境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的潛力巨大。鄉村建設要從農村發展實際出發,把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鄉村特色,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推動鄉村建設,應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加快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大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力度,引導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優化布局,以優質生態環境為依托、以集約化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特色資源開發為路徑,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是鄉村建設要傳承弘揚農耕文化根脈 傳統的農耕文明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建設美麗鄉村,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注意保護好古村落。鄉村文明是中華文明史的主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推進鄉村建設,應結合地方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典故古跡等,以留住文化根脈和記憶為依托,注重延續歷史文脈,挖掘歷史內涵,喚醒文化元素,著力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和特色文化資源,充分彰顯地方人文特色,讓往來鄉村的人能夠充分感受中國鄉村的魅力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