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摘要:農業是鄉村的主要經濟來源,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在鄉村振興視域下推動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鄉村環境的改善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是落實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但是,農業生態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著農業資源短缺以及技術落后、生產系統不完善等問題。因此,只有深耕于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推動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本文將針對鄉村振興視域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展開詳細的探討,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視域;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相關策略
引言:
基于城鄉經濟發展的落差與不平衡性,十九大提出了注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以及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同時,為促進農村地區的長遠發展,也應注重鄉村文明的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的建設等。在鄉村振興的視野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是未來的一大趨勢。因此,鄉村振興的實現需要相關部門能夠注重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建立生態農業發展的模式,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1、鄉村振興視域下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問題分析
經過相關的調查與實踐發現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對于鄉村振興有著重要的作用,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但是,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著鄉村振興的進程。
首先,嚴峻的環境問題以及農業資源短缺兩方面因素之間存在著十分明顯的矛盾。為了確保生態農業經濟能夠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就需要選擇更加集約化的方式開展農業生產,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充分利用各種不同類型的生產要素。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存在著人口基數大的現狀,較大的人口基數導致人均占有農業資源的水平不足。并且,我國的農業資源相對分散,這位集約化農業生產帶來了難度。與此同時,由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一直在我國占有主導地位,而為了提高產量,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又加劇了污染程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生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其次,落后的技術是影響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原因。從現階段市場發展的情況來看,農業生產者普遍比較重視現代工業技術,而對于生物技術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影響生態農業發展。最后是缺乏完善的生產系統,雖然現階段很多地區都已經認識到了生態農業發展的積極效益,但是實際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生產系統的完善程度依然有待提升,進而嚴重影響了發展效果。我國的國土面積遼闊,每個地區都有每個地區的特色,不同地區之間的情況則不同。因此,農業生態經濟的發展需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特點,若在實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自身特點,則往往會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2、淺談鄉村振興視域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2.1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工作
鄉村環境的治理工作,是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點工作。在農村環境治理的過程中,管理者需要將污染治理以及生態修復至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注重末端治理,也要從源頭注重防控,以使鄉村呈現出新的面貌與生機,以確保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此外,還要加強耕地修復治理工作,以此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同時還要繼續做好生態濕地與生態造林建設工作,不斷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以此來維護農村地區生物的多樣性。另外,在深套農業經濟發展中需加強有機環保肥料、配方肥料以及生物農藥等環保型產品的推廣及應用,進一步加強養殖場污染治理等工作,積極推廣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通過應用多種經濟手段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以此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區域的協調穩定發展。
2.2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技術體系
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先進的技術以及完善的技術系統的建立。因此,相關的管理者應將傳統農業技術中的優勢融入到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的技術系統之中[2]。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生態修復技術體系,針對現階段我國個別地區出現的鹽堿地、有機污染土壤、沙地以及以及重金屬土壤需要做好改良和治理,針對富營養化的水體也需要積極進行治理。其次,則要注重循環農業技術系統的建立,要對農業身長過程中的廢物進行及時的回收,并對其進行二次利用,一面造成環境污染。此外,還需建立完善的農業資源綜合利用體系,例如,提升農藥化肥的利用效率、做好土地保護、落實秸稈還田、合理應用生物防治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治等。最后,建立完善的農業生產防控系統以及監測系統,確保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災害能夠得到迅速、高效的防控,做好相關災害的預測工作,建立完善的應對體系。
2.3 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生產系統
我國的國土面積遼闊,遼闊的國土因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差異。因此,在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通過特色技術的應用,建立完善的農業生產配套服務體系,實現各地區農產品生產質量的提升。每個地區有其相應的優勢和劣勢,各地區應對優勢加以運用,盡可能的將劣勢最小化[3]。因此,在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各地區也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在自然條件方面的優勢,有效優化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建立具有更強生態化特點的種植體系。為了有效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可以嘗試建立農林牧復合型高效生態體系,充分利用不同類型農業資源之間的互補性。在不違背生態規律的前提之下,使當地的生物數量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平衡,在構建區域養殖體系的過程中,要充分突出生態平衡的特點。在落實農業設施工程施工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對環境的影響,如此,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積極效益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保證,進而達到全面落實鄉村振興的發展目的。
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是未來的一大趨勢。鄉村振興的視域下,鄉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依賴于農業生態經濟的發展。因此,相關部門需根據鄉村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制定相應的策略,以優化農業生場結構,實現農業生態與經濟和和諧發展,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隋斌, 張慶東, 張正堯.論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工程科技創新[J]. 農業工程學報 ,2019,(04):1-10.
[2]朱麗君, 王光宇, 張揚. 鄉村振興戰略下安徽省金融扶貧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 ,2019,(22):232-234.
[3]萬祥虎,孫一新. 帶動鄉村振興戰略的休閑農業景觀規劃研究——以設計汶川縣青云田園綜合體為例 [J]. 福建茶葉 ,2019,(0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