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化進程越來越快,我國流動人口也越來越多,其中年輕人多向一線大城市流動,老人隨著年輕人來到新城市定居,但是隨遷老人在異地定居時,所享受的政策方面,面臨著諸多的困境,像是醫保報銷、福利政策等問題,都還有待解決。對此,地方政府和社會工作者要努力突破政策的困境,提供專業方法幫助隨遷老人,從而更快更好地融入進這個生活的新城市。
關鍵詞:隨遷老人;政策困境;社會工作
一、研究背景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大城市的人口流動性越來越大,而這之中就包括我們所說的“隨遷老人”。目前國內學者對流動和遷移的老人主要有以下幾種稱謂:老漂族、隨遷老人、流動老人等,可以看出雖然概念界定有差異,但所表述的群體是一致的,即流動和遷移的老人。本文將該群體界定為“隨遷老人”,特指為幫助子女照顧孩子而離開家鄉、來到孩子工作所在地的老年群體。
根據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流動老人健康服務專題統計,我國流動人口規模達2.47億人,占總人口的18%,其中流動老人占流動人口總量的7.2%,近1800萬流動老人。同時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進程,發現2020年我國仍有2億以上的流動人口,其中流動老人的數量也在不斷上升,伴隨而來隨遷老人所面臨的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二、隨遷老人的相關政策
2013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正案)實施,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加了一條“對常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外埠老年人給予同等優待”。這一規定,讓更多的隨遷老人看到了希望,它能夠更好的改善在異地居住的生活,也能夠讓隨遷老人更好的融入這個新城市。
(1)戶籍制度的限制
我們國家長期以來實行的戶籍制度,有著許多的優點,例如便于管理、地方保護等等,但也存在著一些弊端,那就是戶籍的限制,例如當地的政府所制定的老人優惠政策,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只針對當地戶籍的老人。例如沒有當地戶籍的老人,無法享受的優惠政策包括:半價或免費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免收普遍門診掛號費;領取長壽保健金等。所以不少的隨遷老人,會希望將自己的戶籍遷往自己居住的新城市。
(2)公共政策的地方性差異
養老金政策的地方性差異。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依然存在著地方差異,沒有明確的統一標準。各地的經濟狀況不同、省情不同,導致各省市所制定的企業退休人員退休金也不一致,也就決定著各地的養老政策會不相同。各省市養老金制度的不一致,其實也表明了社會發展不平衡的一個現象,而這對于隨遷老人的生活質量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3)相關程序有待完善
醫保關系轉接雙向性有待建立。隨遷老人的醫療報銷,常常伴隨著異地結算的問題,可是仍有部分地區即時結算服務未完全鋪開。例如存在的問題有:第一是醫保的定點醫院,有部分人的醫保報銷是有一定地域限制的,它可能在這個醫院報的了,在超出管轄地的醫院就無法報銷;第二是異地報銷的手續繁雜,老人如果在異地看病,需要在個人醫保所在地開一份書面的轉診證明,住院期間醫藥費先自付,留存相關票據作為憑證,然后回到醫保所在地進行報銷。
三、隨遷老人政策困境的嘗試性解決
(1)宏觀政策方面
①擴大優待范圍,打破戶籍壁壘。戶籍壁壘是當地政府為了“保護”本地居民能夠優先享受公共資源的方式,消除公共政策的戶籍壁壘,能夠有效實現公共資源更好地公平分配,減少區別對待,降低隨遷老人使用公共資源的成本,有助于更有效地實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②減少地區差異,達到相對平衡。減少社會保障制度的地區差異,能夠有效促進“同城待遇”的實現。一方面是縮小養老金的地域差異。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縮小各地經濟差距,從而縮小各地養老金待遇的差距。另一方面,通過完善醫療保險的統籌層次,加速建立國家統一的醫保報銷標準、規范報銷藥品目錄、報銷范圍和報銷金額等,從而構建完善的、高效的全國醫保統籌制度。
(2)社會工作的實際介入
對于隨遷老人所面臨的困境,社會工作者應當借助自己的專業理論、專業方法幫助他們減少異鄉感,增加歸屬感,提升隨遷老人的自我發展動力。
①個案工作方法。社會工作者應當針對隨遷老人的不同情況、不同個性,提出不同的輔導方案,幫助隨遷老人們調試成為更加良好的心理狀態。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個案工作中的支持型技巧、引領性技巧和影響性技巧,引導隨遷老人排遣負面情緒,發掘內心潛能,學會使用優勢視角面對生活,以更好的心理狀態迎接生活。方式包括:首先評估隨遷老人所面臨的的問題和需求,再次根據不同的情況,個性化的制定具體目標和相應方案,而后引導隨遷老人挖掘自身潛力,了解當前負面情緒的心理機制,幫助他們更加清晰、客觀的認識自己的心理與行為,進而幫助他們對自己當前的負面情緒進行詳細分析,使其認識到心理問題的根源。
②小組社會工作方法。社會工作者可以發揮朋輩群體的力量,將一個社區中的隨遷老人組織起來,相互認識,相互幫助,形成一個朋輩小組。通過認識更多的朋輩群體,在小組活動中共同做游戲、交流,能夠幫助老人構建屬于他們自己的朋友圈,從而減少對所在城市的疏離感,增加歸屬感。
③社區社會工作方法。社區工作者可以營造和諧氛圍,幫助隨遷老人迅速融入進社區之中,也引導社區中的其他居民更友好地接納隨遷老人,從而形成和諧一體的社區氛圍,更有效地消除隨遷老人的異鄉感。舉措包含:組織隨遷老人與社區原居民共同開展節日活動,例如中秋做月餅、端午包粽子等,過程中能夠迅速建立友誼;開展隨遷老人與社區原老人的生日會,將每個月過生日的老人聚集起來共同過生日,在良好的氛圍中拉進彼此距離等等方式。
參考文獻
[1]王麗英:《“老漂”的社會適應研究———以北京市9位“老漂”為例》,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3.
[2]于華偉.福利多元主義視角下隨遷老人異地養老問題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
[3]楊芳、張佩琪,2015,《“老漂族”面臨的政策瓶頸與突破路徑——基于廣州H社區的實證分析》,《社會保障研究》第3期.
作者簡介:熊慧,女,漢族,無職稱,碩士,江西應用科技學院,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