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多元共治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效能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走訪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從如何增強居民參與基層民主的動力、提升居民參與基層民主的能力、激活居民網絡參與民主的潛力進行分析,提出基于居民需求多樣化,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等措施,希望為其他地區街道級如何提升城市社區多元共治的效能提供參考意義。
關鍵詞:多元共治;城市社區;街道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市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是公民的居住空間以及國家與公民間重要的溝通橋梁,因此,讓各方都參與到城市社區的治理當中來,有利于提升社區的治理能力的效率。
一、多元共治介入城市社區治理的可行性
一是黨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做好城市工作,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社區治理工作將得到更好的政策支持,區委區政府共同成立社區治理領導小組,為發揮黨建在引領城市社區治理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帶來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二是社區居民的參與支持。城市社區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自組織,他們以興趣愛好、文藝節目、棋牌娛樂為主,組成了豐富多彩、內容紛呈的自組織,在社會組織的引領下,這些自組織必將乘著自治的大好趨勢,將鼓勵更多社區居民參與自治、共治的過程,不斷創新服務載體、提高服務管理水平,為居民辦實事、辦好事,切實提升群眾生活質量。
二、城市社區治理面臨的困境
(一)社區自治力量不足
社區兩委干部及工作人員,均是按照法定選舉程序產生的直接參與基層自治的主要工作力量。在日常的工作中,往往不是單一的工作性質,而會呈現一人多職的角色扮演,由于社區工作涉及面眾多、管轄內容眾多、任務要求眾多,社區班子成員配備職數就有很大差距化了。
(二)社區居民服務需求與供給能力的不平衡
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也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日趨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社區通常在立足本職工作之余,很難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滿足居民的共性化需求和個性化需求。在共性需求上,社區層面還有解決問題的途徑,但在社區居民提出文藝愛好培養需求時,社區就很難以實現滿足。因此急需共治力量對個性問題進行回應。
(三)多元主體參與的制度不健全
不同主體參與社區治理都是出于對自身實踐需要的角度出發,還需優化各類社會資源配置,能夠讓社會中的多元力量在城市社區治理中各履其職、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凡有效履行其職責的社會治理主體,在制度的健全下,其合理合法的利益和訴求就必然會得到應有的保障。
三、在多元共治的背景下改善社區治理的對策
(一)建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社區自治專業技能
城市社區為了保障多元共治能夠順利實施,人才隊伍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社區應當和社會組織社工和社區治理服務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就培養社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孵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調動社區居民參與自治、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方面提供專業服務。
同時街道應當堅持頂層設計、精心謀篇布局,根據服務對象需求,打造“一中心五平臺”社區治理模式,即“一中心”即社區治理創新支持中心;“五平臺”即社會組織服務支持平臺、社區基金運營支持平臺、社會企業培育支持平臺、居民服務支持平臺、小程序運營平臺。在對社區居民進行服務中,建立各種工作坊,比如社區治理資源鏈接坊、社區治理項目評估坊、社治人才培育實訓坊、社會組織區級支持坊、社會組織街道指導坊、社會組織社區服務坊、社會組織院落參與坊、社區基金區級指導坊、社區基金街道監管坊、社區基金運營服務坊、社區基金院落捐贈坊、社會企業空間服務坊、社會企業支持服務坊、社會企業認證服務坊、居民訴求區級服務坊、居民訴求街道服務坊、居民訴求社區服務坊、居民訴求小區服務坊、居民訴求院落服務坊。
(二)建立引入培育并舉機制,激活社會組織專業效能
進一步建強基層黨組織,推動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進一步探索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方式、引領途徑,使基層黨組織能夠更加有效地組織黨員和群眾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建立政府、市民雙向溝通機制,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完善區級支持坊、街道指導坊、社區服務坊、院落參與坊四級培育體系,實行“黨建+業務”雙孵化模式。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居民群眾點單、社會組織出單、政府部門買單”方式,向社區居民、社會組織、院落自治組織發布小微項目,開展親子教育、鄰里互助、讀書分享等活動。
(三)建立扶持引導并重機制,激活社會企業服務效能
以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創新融合,提高基層黨組織的領導統籌和服務能力。1.建立全鏈式扶持機制,建立社會企業培育支持平臺,提供管理支持、資源鏈接、金融服務、社企認證等全鏈條扶持。2.加強訂單式服務,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動態調整服務主體、服務內容、服務規模,引進社會企業,為居民提供老年食堂、兒童早教、課業輔導、藝術培訓等服務。依托小程序平臺,創新“政務服務+便民服務+融入服務”模式,收集各類訴求并解決合理訴求。
(四)建立基金載體并聯機制,激活慈善力量公益效能
激發群眾主體作用,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治理。一是健全管理機制。在市慈善總會指導下,建立社區慈善基金和基金管委會,擴充活動經費,組織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二是拓寬捐贈渠道,建立起社區志愿者服務協會,拓寬社區經費的捐贈模式,以此促進多元化的社會群體參與到社區治理當中來。三是豐富活動載體。實施關愛行動,針對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發布心理疏導、物資贈送、勞務服務等。
參考文獻:
[1]王晶晶.新時期城市社會治理創新路徑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21(09):53-55.
[2]鈔瑾.嵌入性黨建:黨建引領構建城市社區治理實踐新機制——以西安市H社區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4):101-102.
[3]周波.城市社區治理現代化:內涵、困境與行動策略[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21,23(07):37-42.
[4]王明成,楊婉茹.基層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的路徑探索——以成都模式為例[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4):32-39.
[5]張志楠. 社會工作參與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1.
作者簡介:張婷(1990.05-),女,漢族,四川自貢,講師,碩士研究生,單位:自貢開放大學,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