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摘 要:現在高層建筑正在慢慢興起,采用大體積混凝土技術的基礎樓板也越來越多,并且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和其他混凝土工程一樣,一般的混凝土施工過程也會因為水化熱聚集在混凝土中,使其不易散發出去,進而導致混凝土內外溫差較大。使混凝土產生不均勻的溫度變形和溫度應力因子是溫升的變化,因此會導致混凝土產生裂縫等。因此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控制好溫度,否則澆筑后特別容易出現裂縫,影響結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必須嚴格按照你所要求的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技術。
關鍵詞:建筑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施工管理
導言:
混凝土施工技術是建筑工程施工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施工技術。混凝土施工技術的運用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整個建設工程的施工質量。高層建筑工程施工中大量采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基礎板,因此準備對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板在高層建筑施工中的技術創新和優化,保證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在高層建筑基礎板的施工中發揮作用,對于高層建筑基礎板的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從高層建筑基礎層施工入手,對高層建筑大體積混凝土的特點及施工技術進行了全面的探討和分析。為我國高層建筑基礎層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技術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大體積混凝土在高層建筑底板中應用的施工技術特性
所謂大體積混凝土就是指體積大、水化熱不易分散的混凝土。特別是在內力和外部環境的約束下,這種混凝土能有效避免因溫度和收縮裂縫造成的施工過程問題。
1.1大體積混凝土的應用效果
混凝土是一種脆性材料,其抗拉強度僅為抗壓強度的十分之一,其抗拉變形很小,特別是短期極限抗拉應變保持在一定值,相當于溫度下降時的變形。這些大型混凝土結構通常有大的截面。混凝土一旦澆筑成功,由于水泥的水化熱,內部溫度迅速上升,彈性模量變小,在一定條件下拉應力較大。同時,大體積混凝土一般是裸露的,所以大部分表面與水和空氣接觸,相應的基礎溫差較小。雖然大體積混凝土的設計一般不允許拉應力,但由于溫度變化,大型混凝土結構不可避免地在施工和操作過程中產生大的拉應力。這種拉伸應力極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這也可能導致溫度裂縫等問題。
1.2大體積混凝土在高層建筑基礎層中的應用效果
大體積混凝土在高層建筑中的施工技術是相當廣泛的,特別是高層建筑的基礎設計。這些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在施工過程中不同于普通混凝土結構。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混凝土砌塊較大、較厚;二是具有較好的成型要求。混凝土體積連續澆筑,水化帶內部溫度遠高于普通混凝土。第三,為了減少水化帶混凝土結構變化的影響,當混凝土厚度達到1.5米或更大時,可全面進行水平分層。第四,高層建筑基礎的大體積混凝土通常建議作為一種基本的混凝土結構,通常在地下。即使不受外界溫度變化的影響,也必須加以改進。因此,不僅要充分考慮水化熱。必須妥善解決混凝土結構的自防水問題。
2大體積混凝土原材料選取
2.1 水泥
由于水泥的水化反應是導致大體積混凝土內部溫度過高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溫度裂縫的關鍵因素,因此水化熱低通常被作為水泥材料的一項重要指標。在實際應用中,可選擇水化熱較低的水泥,適當加入粉煤灰、礦渣粉等外加劑,抑制水化反應,降低溫度裂縫產生的可能性。
2.2總
首先,對于細骨料,對泥漿含量和粒徑都有相應的要求。泥漿含量過高會降低混凝土的強度。合理選擇大粒徑細骨料,不僅可以減少水泥和水的用量,還可以減少水化反應。此外,還可以減少混凝土硬化過程中的體積收縮效應。其次,對于骨料來說,級配和粒徑是主要因素,良好的級配對提高混凝土性能有很大的幫助,大粒徑有助于減少水泥用量,所以適當選擇具有連續級配和粒徑較大的粗骨料對大體積混凝土強度有較大影響,和易性和溫度裂縫預防。
2.3粉煤灰
為了優化混凝土的性能,通常需要添加適量的粉煤灰,粉煤灰對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抗滲性能有顯著的作用,對水化反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在初始階段起到限制混凝土內外溫差的作用。科學分析粉煤灰摻量,控制好粉煤灰摻量。過量的粉煤灰會產生負面影響。
3高層建筑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
3.1大體積混凝土的原材料選擇及配合比
在大體積混凝土的配制過程中,要對原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在實際攪拌過程中,采用雙攪拌技術對配合比進行綜合優化,以降低大體積混凝土內部的水化熱,從而減少混凝土內部絕熱溫升現象。避免或延緩大體積混凝土內部出現溫度峰值,確保混凝土在后續使用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問題和性能問題。原材料的選擇應盡量選擇一些能降低混凝土內部水化熱的材料,如粉煤灰。
3.2大體積混凝土澆注
首先,要對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方向和順序進行全面規劃。澆注前需平行布置混凝土輸送泵,數量為2臺。同時,有必要在施工帽中心局部深化部分提前進行施工,這部分施工完成后,所有施工面可分為南北兩個施工段。然后,每個施工部分由混凝土泵操作。在澆筑過程中,需要由東向西澆筑,混凝土厚度保持在40 ~ 45cm。另外,由于混凝土會自然流動,在澆注過程中會出現坡度,所以在澆注過程中可以采用斜面分層、逐層澆筑的方法,可以采用逐層到頂的方法,使澆注過程在不存在澆注間隙[1]的情況下,從整體上促進整個澆注過程。
其次,振動和表面處理。在混凝土振動過程中,需要使用高頻插入式激振器進行振動作業,振動時間和間距需要在施工規范要求下得到保證,從而保證振動操作能夠充分避免振動的泄漏或不壓實現象。混凝土澆筑到一定高度后,要用木刮板刮除混凝土表面,然后除去混凝土中滲出的部分。混凝土在凝固前需要反復碾壓,然后將混凝土表面壓實,確保混凝土在凝固前無裂縫。
3.3 大體積混凝土攪拌和供應
在大體積混凝土的制備過程,為了能夠進行一個全面的控制混凝土溫度,混凝土攪拌過程中使用的石頭,需要保存和管理是使用擺脫陰影,避免在陽光下它,同時也可以洗水來冷卻的石頭,可從地下提取的水或冰水應盡量保持在10°C以下。這樣就降低了攪拌水的溫度,從而達到降低攪拌溫度的效果。實際的混合操作是由計算機全自動控制的,所以在添加原料的過程中,原料經過測量后,存在的誤差都在控制允許范圍內。攪拌時間不能小于120s,而對于混凝土的運輸也是如此,需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時間進行運輸,不能超過規定的時間,避免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凝結。另外,在混凝土攪拌運輸過程中,需要現場調度人員和運輸人員密切配合,計算出混凝土澆筑的速度和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等待時間,從而保證時間在允許范圍內,不會出現混凝土的冷裂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