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珍 武俐 袁軍偉
[摘 要]“新工科”是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領域實施的又一項“國家行動計劃”,對理工科高校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來說是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分析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問題基礎上,河南理工大學通過設立專門機構推動協同聯動、強化師生培訓夯實全程幫扶、優化專業布局適應經濟發展、修訂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拓展實踐平臺實現開放共享、出臺激勵政策激發持久活力等措施,構建了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六位一體”工作體系,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成效顯著,為“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工科;地方高校;創新創業;培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1-0022-03
當前,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時期,第四次工業革命以物質科技、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等交叉融合為特征并加速演進[1]。從國際環境看,虛擬現實、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方興未艾,科學技術以指數型爆發式發展,給未來世界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從國內形勢看,中國經濟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近年來涌現出的“新四大發明”已成為中國新經濟的靚麗名片[2]。結合歷次工業革命的歷史經驗可知,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須抓住新工業革命提供的歷史性機遇,科學謀劃、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加大工程教育范式轉型和變革創新力度,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加快推進我國教育強國和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一、高等工程教育進展與新工科的提出
2016年6月,中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正式與國際接軌。近幾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持續舉辦了四次高等工程教育峰會(研討會),分別就新時代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新工科建設理論與實踐、工程教育的“創新和行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進行了研討,穩步推進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質量與成效。
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和倡議的出臺[3],2017 年教育部在復旦大學召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并形成共識,認為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臨新機遇、新挑戰,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求各高校加快啟動“新工科”建設。由此,繼“雙一流”后教育部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領域的又一項前瞻性的“國家行動計劃”拉開帷幕[4]。
新工科是與“老工科”相對應的概念體系,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主動性戰略行動。“新工科”建設是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取得改革成果基礎上,更加突出工程項目及工程學科的創新性、綜合化、全周期理念。新工科建設倡導概念和理念共融、學科和專業共通、學科建設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共進,其本質特征是面向未來,強調專業建設與規劃的動態性、靈活性、綜合性和引領性,旨在培養面向未來的具有持續學習力、創新力、設計力和實現力的科技人才,對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結合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進展和新工科建設要求分析,我國地方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一)運行模式職責分工不明
由于組織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的差異,地方高校在創新創業工作運行機制方面大相徑庭。在學校層面,創新創業工作有的高校是由校團委牽頭負責,有的是由教務處負責,也有不少高校是由招生就業處兼顧。在基層教學學院運行層面,負責的學院領導有的是分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有的是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長,有的是學院黨委副書記。可見,各高校存在機構設置和運行模式差異、職責分工不明等問題。
(二)專業師資隊伍選配不強
為促進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地方高校積極組建各類學生社團組織,廣泛開展學生培訓講座。但無論是管理人員、任課教師,還是創新創業團隊的指導教師,他們大多學科背景單一,多以機械、電氣專業為主,普遍存在著創新意識、能力不強,創業經驗不足等問題,與新工科建設要求差距較大。各高校積極外聘行業、企業專任教師參與創新創業競賽作品或項目指導,但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數量遠遠不夠[5]。
(三)實踐平臺作用發揮不大
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是成果培育和轉化的重要載體。地方高校受地理位置、政策資金和開放程度的影響,已建成的開放實驗室受開放時間限制,不能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學生實踐實訓主要以完成課程任務為目的,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工業互聯網、AR、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發展,要求學生在進行工程實踐時能操控相關裝備,而現有工程訓練中心實踐教學設備相對落后,主要還是以普通機床為主,無法滿足新時代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需求[6]。
(四)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不優
地方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開設了創業類課程,但多數課程分布于大學生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系列課程中,并以講座、報告、培訓等形式開展,尚未形成獨立系統的創業課程群,也未能與專業課程實現有機融合,導致創業教育與學科教學、專業教育脫節。工程訓練課程與項目內容陳舊,滿足不了學生個性化需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不足,教學方式效率低下。傳統的“師傅帶徒弟”工程訓練教學方式,束縛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訓練效果較差。
(五)創新創業社會融合度不高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背景下,學生創新意識得到顯著提升,但受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地方高校學生創業意識較為淡薄,創業成功率較低。在各類賽事中,學生作品較少考慮其成本和商業開發價值,作品僅停留在功能實現層面上,局限于在校園內推廣和運作,與政府、高新技術企業協同聯動力度不夠,未能形成相應的聯動育人機制,導致其創新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度較低[7]。
三、構建“六位一體”工作體系,助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質增效
河南理工大學始建于1909年,是我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學校。學校工科優勢突出,安全、地礦學科特色鮮明,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校地處非省會城市、非沿海開放城市的河南省焦作市,近年來注重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被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專家譽稱“小城辦大學的典范”。近年來,學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全方位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優化組織機構設置,推動跨部門協同聯動
學校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院長由主管學生工作的校黨委副書記擔任,常務副院長由招生就業處處長擔任,教務處、校團委、工程訓練中心負責人分別擔任副院長。創新創業學院在學校創新創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全面安排、部署學校的創新創業工作,負責整合、組織、協調全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協調各有關部門、二級學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工作。
創新創業學院設立院務委員會,院務委員會單位成員包括招生就業處、教務處、校團委、工程訓練中心、學生處、科技處、泰科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等13個單位。其中,招生就業處發揮職業發展教育教研室的職能,做好學生創業教育教學及研究工作,負責學生創業競賽、職業規劃大賽、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政策(資金)扶持、服務(孵化)、培訓等。教務處主要負責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方案的制訂、學分認定,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組織實施,學科競賽的協調組織工作。校團委主要負責學生創新創業氛圍營造,組織實施“步步高”大學生科技攀登計劃、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創青春”等各級各類創新創業賽事。工程訓練中心作為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基地,提供學生科技作品設計、制作平臺,負責云臺創客空間運行,組織開展工程訓練基本技能大賽、綜合能力大賽、創客大賽、機器人大賽、機械設計創新大賽等。協調聯動的運行機制和明確的責任分工,為創新創業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加強師生隊伍培訓,夯實全過程精準幫扶
學校定期外派指導教師參加專業培訓,聘選校內外知名創業培訓師、職業咨詢師、財物專家、律師、企業家、工商稅務顧問作為園區創業導師,不斷提升創業師資隊伍的專業化和專家化水平。定期開展SYB大學生創業培訓,使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產生和選定自己的企業想法。分批對創業團隊或企業開展專項培訓、個別指導、問診把脈,引進風投公司,解決企業運作困難等。每年開展兩次大型咨詢會,每周二、周五下午開展“一對一”咨詢輔導,個別解決大學生創業問題,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全過程精準幫扶。
(三)優化專業結構布局,適應新經濟形勢發展
為應對煤炭行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優化本科專業結構,學校改造升級了采礦工程、安全工程、地質工程等傳統工科專業,大力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術人才。自2014年起開展特色專業提升工程,每年提供400萬元對16個傳統優勢工科專業進行升級改造,投入2000萬元支持新工科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8]。截至目前,已有26個國家級別、省級特色專業,新增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機器人工程等8個本科專業,專業集群逐步實現綜合化、現代化、超前化和科學化。2019年獲批機械電子工程、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三個新工科專業。
(四)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創新人才課程體系
為應對新經濟形勢挑戰,深入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學校結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在廣泛汲取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建議,制(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確立了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基于信息化時代以“學”為中心的課程教學和評價體系,鼓勵專業分類培養,開設各類創新人才培養試驗班。學校能源學院、機械學院等邀請行業企業人員深度參與煤炭綠色智能化開采、智能裝備制造等專業的教學改革,建設綠色智能開采、智能建造等課程群,推進采礦、安全、機械、自動化等相關課程的深度融合。同時,學校積極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論證,增強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對產業發展的適應性。目前全校已有個10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其中安全工程專業已經進行了3次。學校結合專家組意見開展示范推廣,對所有工程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進行修訂完善并持續改進,推動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創新體系的優化升級。
(五)拓展實踐教學平臺,實現資源立體開放共享
學校從學科建設發展實際出發,以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校外實踐基地為抓手,打破學院、專業和課程之間的壁壘,致力于構建教學、科研、研發等功能融為一體的立體化實踐教學平臺。整合兩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打造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實訓中心。基于“互聯網+”、智能采礦技術和信息化管理系統,籌建地下工程與智能開采訓練中心,打造施工透明、過程可控、質量可溯的智能采掘一體化實踐平臺。此外,學校還與河南能化集團、許繼集團、鄭州煤機集團等單位聯建校企聯合實驗室、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產業研究院等實踐育人平臺,校企共同制訂定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實施教學、組織考核評價、開發課程和教材、開展教學研究,推動學校教育與科技生產相結合。同時,建設面積2600余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業園,滿足創業團隊或企業的日常運營和商務活動,聘請校內和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老師,積極探索與企業聯辦“創新創業實驗班”,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和創業能力。
(六)出臺賽事激勵措施,激發創新創業持久活力
為激發師生創新創業積極性,健全彈性學制,允許大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進一步完善學分積累與轉換獎勵制度。同時,學校還出臺并及時修訂了《河南理工大學學生競賽管理與獎勵辦法(修訂)》,從組織管理、場地設備、導師配備、經費保障等方面對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支持。學校積極承辦2019年、2020年河南省“互聯網+”大賽等賽事,不斷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每個教學學院均結合各自的學科專業組織相關賽事,并參加全國范圍內的學科競賽,通過逐級選拔,以賽代訓,學生作品獲獎數量和質量連年遞增,激發了師生參與創新創業賽事的持久活力。
四、結語
“六位一體”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體系實施以來,河南理工大學創新創業氛圍濃厚,每年獲“節能減排”項目國家級獎勵近10項,“挑戰杯”項目省級以上獎勵年均30余項,國家級綜合類學科競賽獎勵100余項,省級學科競賽獎勵年均達1000多項。學校與20多家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探索構建“政府、產業、學校”協同育人體系,獲批134項教育部門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總數名列河南高校之首。同時,學校創業園已有30多個大學生創業團隊或企業簽約入駐并運營良好,大學生創業園榮獲“河南省眾創空間”“河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學校“六位一體”工作模式下取得的各項成績,為地方工科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提供了借鑒。
[ 參 考 文 獻 ]
[1] 任羽中,曹宇.“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9(5):13-16.
[2] 張占東,高顏萌,張楠,等.以學科競賽推進地方高校“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大學教育,2020(4):148-150.
[3] 吳亞輝,張英琦,行志剛.創客教育理念融入工程訓練,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12):152-155.
[4] 陸興發.新工科視域下大學生綜合創新能力提升的教學設計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1):149-151.
[5] 王淑坤,王金龍,李學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大學教育,2019(10):20-22.
[6] 肖漢.理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設研究:以惠州學院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2017(1):125-128.
[7] 閻秋鳳.多元驅動:助推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質增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10):228-232.
[8] 楊小林.河南理工大學“新工科”建設探索與實踐紀實[N].中國教育報,2019-06-13(7).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