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黃瑾

[摘 要]在旅游國際化背景下,培養高質量的國際化旅游專業人才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需求,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首先從優勢、劣勢、機遇與威脅四個方面分析了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條件,由此提出了旅游國際化背景下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定位;接著對浙江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特色發展實踐進行了案例分析,總結了其中的經驗和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進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特色化發展的五大路徑:科學規劃,明確定位,突出特色;深化改革,創新體制,理順機制;以生為本,思政育人,鍛造人才;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匯聚資源;校際交流,推進合作,共同發展。
[關鍵詞]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旅游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 G6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1-0106-04
近年來我國國際旅游業發展迅猛,2018年我國入境旅游人次1.412億,出境旅游人次達到1.497億,穩居世界出境旅游的第一位,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龐大的出境旅游人數和國際旅游消費量為世界旅游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紅利。在全球旅游發展格局中,我國旅游市場的體量、分量和質量愈發突出,成為影響全球旅游版圖和競爭格局的重要力量。與旅游市場國際化程度加劇相伴的是旅游企業經營國際化特征的趨勢日益顯著。一方面,除了國際化特征原本就比較明顯的酒店業外,近年來境外旅行公司紛紛涉足國內旅游行業,開展在華經營業務;另一方面,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我國旅游企業實施國際化布局的腳步也越走越快,境內旅游企業跨國經營不斷涌現。旅游國際化發展趨勢要求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必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培養行業發展所需的高質量國際化旅游專業人才,否則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在此背景下,國內許多本科院校在建立國際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國際化旅游專業人才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但從整體來看,這些探索仍處于起步階段。
從目前國內辦學情況來看,旅游管理本科專業主要在以下幾類高校中開設:一是財經類院校,以經濟學為依托,形成具有明顯經濟特色的專業方向; 二是綜合類大學,以地理、歷史等學科為依托,形成具有地理、人文特色的專業方向;三是外語類院校,依托外語學科優勢,形成與自身優勢相結合的特色專業方向。與財經類院校和綜合類大學相比,外語類院校在教育國際化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能夠也應當在國際化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做出獨特貢獻。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需要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進行教育改革,努力探尋符合行業發展所需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走出獨具特色的專業發展之路。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問題。
一、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發展條件分析
目前,國內外語類高校主要包括9大傳統外語類高校和7所新建外語類高校。9大傳統外語類高校分別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7所新建外語類高校分別為: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安徽外國語學院、廣西外國語學院、河北外國語學院 [1]。其中,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院校共11所,分別為:西安外國語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安徽外國語學院、廣西外國語學院、河北外國語學院,占外語類院校總數的69%。相較于其他類型院校,外語類院校在旅游管理專業的辦學方面具有自身的優勢,也存在劣勢,在當前旅游國際化背景下,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機遇和挑戰。
(一)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優勢
1.多科多語種優勢。在學科布局方面,外語類院校具有多科性、多語種的特點,其突破傳統語言文學專業的限制,開設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 [2],在學科建設上已逐漸形成多學科格局。如北京外國語大學擁有本科專業121個,開設101種外國語言,形成了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為主體,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西安外國語大學定位為以人文學科為主體,社會學科、管理學科和理學學科協調發展的多學科外國語大學,開設56個本科專業,7個輔修專業,覆蓋文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理學、藝術學7個學科門類。完備的學科教育體系提供了旅游管理專業與其他專業交叉、融合的環境,為培養國際化復合型旅游專業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2.復合型人才培養經驗優勢。在教學上,國內許多外語類院校已制訂并實施了復合型、復語型的高質量外語人才目標;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已逐漸從過去的單純語言型向適應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方向發展[3]。可以說,經過這么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外語類院校已積累了大量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經驗。這些寶貴經驗為旅游管理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基礎和借鑒。
3.國際合作交流優勢。在不同類型的院校之中,外語類院校的對外國際交流無疑是最積極的,許多外語類院校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成果豐碩,特別是在師生海外訪學或游學、校際合作、設立孔子學院等方面表現突出。這為國際化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極具優勢的平臺。
(二)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劣勢
1.辦學資金較為有限。傳統外語類院校均為公立高校,經費渠道比較單一,與綜合性大學相比,其辦學資源有限;大多數新建外語類高校均為民辦性質,其經費主要為自籌,獲得的政府資助相對較少,辦學資金來源較為單一。但從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來看,外語類專業提倡小班教學和針對性培養,需要較多的培養經費,這無疑又增加了經費的緊張度,對于非外語專業的旅游管理專業而言,這意味著辦學資金的有限性。
2.競爭力相對較弱。外語類院校中外語語言類學科專業占主體,非外語語言學科占少數,而大多數新興非外語學科專業比較薄弱[4]。旅游管理專業由于其專業性質,在與其他外語類專業同時參與對外競爭的過程中,競爭力相對較弱[5]。例如,在招生方面,與外語類專業招生火爆的場面相比,很多高校不得不靠低分調劑來獲得旅游專業的學生以維持專業的存續。
(三)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面臨的機遇
1.行業對國際化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大。隨著我國旅游業國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業界越來越需要既熟悉中國國情,又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胸懷,熟悉國際旅游慣例和規則,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創新能力,熟練掌握旅游國際化知識和技能的旅游專業人才。
2.高等教育國際化。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國際化已然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之一。我國政府始終把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趕超世界科技水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手段,出臺了諸多支持政策,這為旅游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機遇。
(四)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面臨的挑戰
1.外語語種選擇未形成差異化。從目前的發展來看,雖然大多數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都強調對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但在語種的選擇上,基本集中在英語,較少涉及其他語種,未形成差異化人才培養格局。
2.專業建設離國際化還有一定距離。許多外語類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主要還是針對國內旅游業,沒有真正從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要求進行系統的解構與重建,師資隊伍、國際合作等方面離真正的國際化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旅游國際化背景下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定位
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定位應以學校的辦學定位為參照,同時考慮與其他類型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形成差異化。目前,國內外語類院校的辦學定位大多以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服務國家戰略和地區發展、培養復合型、復語型人才等為核心。在此基礎上,筆者綜合考慮旅游國際化背景下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面臨的發展條件,提出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定位:秉承“中外人文交流”使命,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地區發展為己任,堅持內涵發展,強化與外語專業的交叉融合,致力于培養國際化復合型多語種旅游管理專業人才。人才培養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國際化。主要體現在是否具備國際化視野和較強的國際語言能力。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要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胸懷,熟練掌握旅游國際化知識和技能,熟悉國際旅游慣例和規則,具有較強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
2.復合型。主要體現在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等方面。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要培養具有旅游專業技能,并在外語方面有特長的復合型人才。
3.多語種。主要體現在對外語語言的掌握和應用上。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多語種優勢,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能力,并熟練掌握另一門外語,即能熟練使用至少兩門外語語種的旅游人才。
三、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特色發展實踐
本文以浙江外國語學院為例,對該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特色發展實踐進行案例分析,總結其中的經驗與存在的問題。
(一)浙江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概況
浙江外國語學院作為浙江省唯一一所公辦外語類院校,具有多年的旅游人才培養經驗。該校旅游管理專業1999年正式招收全日制專業生, 2011年正式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13年開設旅游管理國際西班牙語方向;2016年開設旅游管理全英方向;2017年獲批教育部西班牙語專業(旅游管理方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也是國內首例獲批的此類辦學項目。浙江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以“融入國家戰略、對接區域發展、凸顯外語特色”為宗旨,在國際化旅游人才培養方面,尤其是小語種國際化旅游人才培養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探索。經過多年的發展,旅游管理專業積累了明顯的優勢,成為浙江省“十二五”省級特色專業、浙江省“十三五”省級優勢專業。
(二)相關經驗總結
1.清晰的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在學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特色指導下,旅游管理專業確定了“以外語交際能力為特色、以國際化應用型為導向、以全球就業為目標”的專業定位。立足服務浙江省和長三角旅游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具有扎實的外語語言能力,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及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國際化復合型、應用型旅游管理專門人才。
2.旅游與外語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旅游管理專業改革了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探索與外語專業的融合,尤其是與英語之外其他語種專業的融合發展,形成了“旅游+外語”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學校已開設了旅游管理西班牙語方向、旅游管理全英教學方向、旅游管理德語方向、西班牙語旅游管理方向,后續將考慮與更多語種專業的融合。
3.旅游與外語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外語教學平臺課程不采用一般的大學英語課程,而是根據所融合外語語種,置換成相應的外語語種專業課程,并提高外語教學平臺課程總學分;專業教育平臺課程采用全英授課或相應語種的雙語授課。
4.注重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學校大力推進以年輕教師為核心的專業師資團隊國際化水平提升建設,積極支持教師到境外知名高校旅游管理院系訪學、交流,鼓勵教師參與各種高規格的國內外學術交流等,聘請具有豐富教學和科學研究經驗的國際旅游知名專家,從事各種長期、短期教學。
5.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以眾多的國際交流項目為依托,逐步建立起一套“走出去、請進來”的國際交流模式:選派優秀、有意愿的學生在本科四年期間赴國外高校進行一年期的留學或短期帶薪實習;本科畢業后出國留學深造;對外招收留學生,與本國學生同堂同修。
(三)現有問題的反思
1.跨專業人才培養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理順。由于在行政管理上與外語專業隸屬不同的學院,教學資源相互分割,因此,在與外語專業融合的過程中,遇到了學院之間協調不暢、外語語種專業課程任課教師安排難等問題,導致跨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效果大打折扣。
2.人才培養方向需要與時俱進。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和現代信息技術在旅游業中的廣泛運用,旅游業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商業模式,這意味著旅游從業人員各方面的技能、能力、素質等也需要與時俱進。體現在高校的人才培養中,需結合行業實際調整人才培養方向,但目前的人才培養方向尚未能及時調整。
3.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需進一步深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扎實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但當前尚停留在淺層次的校企合作水平,需進一步推動深度合作,在打造穩定的行業兼職教師隊伍、合作開發課程、聯合授課、指導學生等方面進一步深入。
4.國際交流與合作空間可進一步拓展。在深化與海外若干院校的長期合作、引進海外教師來校授課、開拓海外實習基地、提高留學生招生比例等方面都可以進一步努力。
四、推進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特色發展的主要路徑
綜合考慮旅游國際化背景下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定位以及浙江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特色發展實踐,筆者認為,要推進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特色發展,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科學規劃,明確定位,突出特色
為了達成國際化復合型多語種人才的培養目標,有必要對接國家與區域需求,考慮學校辦學歷史、優勢特色,堅持前瞻性、國際化與特色性原則,在頂層設計、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制訂本專業發展規劃,明確專業定位、中長期建設目標、重點任務與舉措等;并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進一步明確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彰顯學校傳統與學科布局、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方面的特色,以便與同類院校相同專業形成差異化發展。例如,浙江外國語學院定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該校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中便突出應用型特色。
(二)深化改革,創新體制,理順機制
對外語類院校而言,把外語專業與非外語專業有機結合,既能凸顯外語特色,又能促進非外語專業的蓬勃發展,這樣學校才能不斷獲得生命力。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各方應秉承改革、創新精神,統一發展理念,自上而下,通力合作,突破院系、專業的限制,整合資源,為培養復合型人才理順體制機制。例如,學校層面應做好頂層設計,通過校內管理體制改革,出臺相關政策,促進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間的合作,嘗試建立校級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機構,鼓勵院系為跨專業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三)以生為本,思政育人,鍛造人才
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切實貫徹以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尤其是在跨學科跨專業的各項體制機制建設方面,更需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打破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在專業方向定位上,要考慮到學生長期職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同時,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立德樹人貫徹到育人的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德才兼備的國際化旅游人才。
(四)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匯聚資源
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在建設過程中要彰顯國際化特色,充分發揮外語類院校在多語種和國際化方面的優秀傳統,加強國際合作,匯聚各方資源,提高師資和學生的雙向國際化程度,深化與世界高水平大學的學生交換、聯合培養、學分互認、學位互授等,吸引不同國家、區域的留學生,特別是吸引學位留學生進入校園學習,引進國外優質專業或者學術團隊;同時,借助海外孔子學院、國際合作研究機構等平臺,推動本校的專業、課程、師資“走出去”,提升國際認可度。
(五)校際交流,推進合作,共同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內各外語類院校在辦學理念、學科布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旅游管理專業的建設上也有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如果能夠加強合作交流,有助于互相借鑒,共同發展。
五、結語
外語類院校是中外人文交流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當前旅游國際化背景下,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無疑具有自身的優勢和機遇,各外語類院校作為國際化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需要科學規劃、穩步發展。本文在分析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發展條件的基礎上,從定位、實踐案例與發展路徑等方面為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特色發展提出建議,涉及專業規劃、體制機制、人才培養、國際合作、校際交流等不同層面,以期為外語類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提供思路和借鑒。
[ 參 考 文 獻 ]
[1] 李茂林.國內外語類高校建設和發展的新趨勢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4(2):23-25.
[2] 王雪梅.從對接國家戰略視角探索外語類院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思路[J].外國語文,2014(2):162-167.
[3] 龔波,湯哲遠.我國外語院校高教所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1):40-43.
[4] 孫玉華.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對外語院校進一步發展的幾點思考[J].語言教育,2013(1):5-8.
[5] 蒲欣.歷史與走向:我國外語類院校的發展戰略研究:以西安外國語大學為例[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9.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