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華
[摘 要]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法治素養應當成為新時代師范生必備的重要素質。師范生的法治素養是涵蓋法治知識、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法治信仰、法治實踐能力等的綜合體。提升師范生的法治素養,是實現其個人全面發展,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內在要求;有利于高校培養教育人才,實現依法治校,構建和諧校園;有利于推動基礎教育法治建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從學校層面看,提升師范生法治素養的途徑主要有:構建科學的法治教育課程體系,增強法治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形成和落實科學的法治素養評估機制,打造優質的校園法治環境和法治文化。
[關鍵詞]師范生;法治;法治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1-0136-03
國之本在民,切實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是建成法治社會的根本和保障。教育領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領域,能夠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人才保障。師范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師范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未來教師隊伍的主要來源,其法治素養不僅關系到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發展,也關系到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的質量以及法治國家的建設。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法治素養應當成為新時代師范生必備的重要素質。然而,近年來教育違法違規事件愈發突出,尤其是基礎教育領域,如體罰、變相體罰、性侵害、亂收費、侮辱學生人格尊嚴、侵犯學生隱私權等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突顯出一些教師的法治素養亟待提高,也反映出師范教育法治素養培養的缺失。因此,如何提升在校師范生的法治素養是我們應當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法治素養的基本內涵
法治素養是公民適應現代社會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李昌祖、趙玉林認為,公民法治素養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學習和訓練,對現代民主國家中的法律規范、法律確立的制度、法律追求的價值的認識、理解、運用能力和信奉心態[1]。張瑞青等人指出,大學生法治素養是其對法律、法律現象的看法以及對法治認同的一種自覺意識,是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對法治理念、法律體系和法治思維的認同、理解和踐行[2]。法治素養是一個內涵豐富、立體多維的概念。筆者認為,師范生的法治素養是指師范生通過學習和社會實踐,在掌握基本的法治知識和法治理念的基礎上,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并發自內心認同法治的素質、修養和能力,是涵蓋法治知識、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法治信仰、法治實踐能力等的綜合體。
正確理解公民法治素養的內涵,需要區分法治素養與法律素養。法律素養是指一個人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3]。法治素養與法律素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首先,法治素養比法律素養的內涵更深刻、外延更廣泛。法治素養除了法律素養外,還強調法治精神、法治信仰的重要性。其次,從法理上分析,公民法律素養是靜態的,而公民法治素養更加強調自覺守法、與立法活動的互動等動態環節[4]。
二、提升師范生法治素養的現實意義
(一)個人層面
1.提升法治素養是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國高等教育對師范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不僅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身心素質、創新素質,還應該包括法治素質。尊崇憲法和法律,樹立憲法至上的觀念,具有法治意識,理性對待公民權利和義務,這是新時代對師范生素質結構的新要求,也是師范生提高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提升法治素養,不僅是師范生學習和日常生活的現實需要,更是其走上工作崗位后實現個人發展的要求。
2.提升法治素養是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
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頻發,校園貸詐騙、網絡傳銷等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的案件時有發生。當大學生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利用法律途徑依法維權的人仍占少數。這表明大學生普遍法治知識匱乏、用法意識淡薄、法治信仰缺失、護法精神不足。李菁、高瑞指出,廣大師范生對教育法律的認識還處在迷茫陌生的階段,對教育法律只停留在對教育基本法的認識上,沒有一個完整、深刻的了解和認知[5]。總體而言,當前我國師范生對教育法律知識缺乏系統的學習,維權意識薄弱,用法能力不強。因此,加強對師范生的法治教育,不斷提升其法治素養,具有現實的緊迫性。
(二)學校層面
1.提升師范生法治素養有利于培養教育人才
師范教育是培養教師的主陣地,高等院校能否培養出大批高素質、專業化,能適應現代法治社會需求的教育人才,關系到各高校辦學水平的高低和可持續發展程度,也關系到我國教師后備隊伍的建設和專業化發展水平高低。師范生的法治素養,尤其是教育法律素養,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本內容,是其走上教育教學工作崗位后依法執教能力的保障。提升師范生法治素養,提高其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和水平,培養其法治思維,有利于促使師范生將法律法規和政策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為學校發展提供法治教育人才。
2.提升師范生法治素養有利于推進依法治校
推進依法治校,發揮法治在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學校治理法治化、科學化水平的客觀需要[6]。提升師范生法治素養,讓他們學習掌握必備的法治知識,樹立法治意識,培育法治思維,有利于促使學生依法主動行使知情權,積極參與和監督學校事務,依法維權。這就要求學校依法辦學,尊重學生人格,推進信息公開,完善高校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權利救濟和糾紛解決機制,依靠法治來治理學校,積極建設和諧校園。
(三)國家層面
1.提升師范生法治素養有利于推動基礎教育法治建設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師范生承擔著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師范教育具有示范輻射作用,師范生的法治素養直接影響青少年學生法治素養的形成。提升師范生的法治素養,能夠給青少年學生樹立尊法學法守法的榜樣,影響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教育引導學生從小了解法律知識、樹立規則和法治意識、養成遵紀守法習慣,有利于依法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教師的法治素養直接關系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基礎教育法治建設和教育事業的未來。
2.提升師范生法治素養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強國必先強教,法治中國建設的基礎在教育,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全面推進依法治教是建設教育強國的迫切要求,也是貫徹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政治任務。廣泛開展普法教育,提升師范生法治素養是加快教育法治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時代的師范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將成為教育現代化、教育法治化和法治中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和重要推動者,其法治素養的提升將對社會起到引領作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三、提升師范生法治素養的策略
學校是師范生法治素養培育的主陣地,提升師范生的法治素養必須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從學校層面看,提升師范生法治素養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構建科學的法治教育課程體系
1.增強法治教育課程的獨立性
目前,針對非法學專業學生的法治教育高校開設的主要通識課程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重視思想道德教育而忽視法律基礎教育的現象,法律基礎的授課時間與授課內容大幅度縮減,教育法律法規相關的內容甚少,教師對法律知識的講授缺乏針對性,法律知識教學效果不佳,不利于師范生法治素養的提升。因此,要提升法治教育課程的地位,在課程改革上,要將法治教育課程從思想政治課程中獨立出來[7],在師范院校開設專門的法治教育課程,推動課程改革,進而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
2.形成系統化的法治教育課程
課程體系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師范院校的法治教育,首先要明確課程觀和課程目標,培養師范生掌握法治知識,提高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形成法治信仰,提升依法執教、依法治教的觀念和能力。其次,圍繞課程目標的實現開設系列法治教育課程內容,形成科學的課程結構。師范教育類專業除了設立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類課程外,還應開設教育法學課程。除了民法、法理學等基礎法律課程外,師范院校應該增設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與教師職業行為有關的法律法規課程,明確學時比例。第三,加強校本法治教育課程開發,定期更新課程內容,增加教育法學前沿知識。
(二)增強法治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1.明確法治教育特殊性,加強教學針對性
師范生的法治教育,既不同于培養法律精英的法學教育,也不同于普及法律知識的法律通識教育,而是跨學科的綜合教育模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師范院校的法律教育不僅要吸收法學教育的針對性和應用性特征,又要充分利用法律基礎教育的普及性,同時還要保留師范教育的思想性、師范性特點[8]。首先,針對不同專業的師范生發展需求,開設不同的法治教育課程,如歷史教學專業可開設法律文化、教育法制史課程,特教專業可以結合《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教育條例》進行法治教育。其次,開設不同的法律課程以滿足不同年級學生的現實需求。如向大一、大二學生介紹《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相關知識,向大三、大四學生介紹《勞動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等相關知識。
2.創新法治實踐形式,強化法治實踐能力
實踐是法治生命力的源泉,法治實踐能力是公民法治素養的重要內容。師范生法治素養的提升,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注重實踐育人。可成立大學生法律服務中心、普法志愿者服務隊伍等社團組織,創新普法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把法治素養的培育融入學生的生活實際,緊跟時代熱點事件,利用多種形式增強普法的實踐性。挖掘校外資源,利用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深入開展法治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參與調研,到法院旁聽案件審判活動。通過多樣的形式、鮮明的主題,使法治理論學習轉化為法治實踐能力。依托教育實習的實踐平臺,在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融入法治教育,防止校園侵權行為,預防青少年犯罪,鍛煉學生解決教育糾紛、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和依法執教的能力。
(三)落實法治素養科學評估機制
1.健全學生的法治教育考核和評估制度
要建立科學的法治素養評估機制,就必須完善評估內容與方式,堅持頂層設計,遵循系統性、整體性和全面性原則[9]。首先,要把法治素養的培育納入師范生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師范院校要把提升師范生的法治素養作為自己的一項基本任務,作為培養優秀教育人才的基本條件。其次,要健全法治教育考核和評估制度。將法治素養納入師范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制訂師范生法治素養具體的評估指標,明確考核內容、考核方法和考核要求,推動考評工作的規范化、法治化開展。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形成閉卷考試、面試、課程論文、調查報告、學習成果展示等多種考核形式,發揮評估的導向和教育功能,以評估促發展。
2.利用教師教學質量評估促進學生發展
師范生法治素養的提升,需要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高校要建強做優教師教育,必須制訂教師法治教育培訓大綱,全面提高教師依法執教能力,整合優質教師教育資源。要加強法治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科學制訂評估指標體系,實事求是地評估教師的教學質量。堅持全面綜合評估,以提高評估結果的可信度。通過教學質量評估,教師可以了解自身的教學狀況及效果,結合學生的法治素養評估結果改進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
(四)打造優質校園法治文化環境
1.以校園管理法治化促使學生法治意識養成
校園法治化建設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要提高學校管理者的法治素養,引導學生自覺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注重以法治精神與“以生為本”理念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把法律的剛性要求與法治理性的寬容、法治的人文關懷有機結合起來[10]。要健全校園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鼓勵學生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社團成立與工作的開展要有章可循。在獎懲機制、獎助學金申請、黨員遴選等與學生切實利益密切相關的制度中要體現程序和實體公正,要滿足學生對民主、平等的內在需求,強化學生的權利義務意識、契約精神、法治精神[11]。
2.以校園法治文化涵養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
校園法治文化建設能對師范生法治素養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園LED屏、教學樓門廳電視機、校內各處宣傳欄,加強校園法治宣傳,打造法治景觀和法治文化長廊,以法治環境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其次,要把法治元素融入學生的公共文化生活中,利用各類學生社團開展法治文藝演出、法治知識講座和辯論賽等活動,發揮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詮釋好法律知識和法治精神。第三,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校刊校報、微博、今日校園APP等多種媒體,建構法治網絡交流平臺,利用現代化手段傳播法治文化,用校園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涵養法治信仰。
四、結語
師范教育是教師發展的源頭和根本所在,提升師范生的法治素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教的內在要求,也是有效對接新形勢下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客觀需要。要培養具備良好法治素養的未來卓越教師,迫切需要構建師資法治素養提升體系,創新師范生法治教育模式,在課程改革、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機制、法治文化環境建設等方面強基固本,常抓不懈,補足短板,與時俱進。
[ 參 考 文 獻 ]
[1] 李昌祖,趙玉林.公民法治素養概念、評估指標體系及特點分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97-302.
[2] 張瑞青,聶增民.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11):111-114.
[3] 黃明友,李元進.師范生法律素養提升論[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6(1):22.
[4] 蔣尉,黃慧蕓.公民法治素養問題研究綜述[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4):41-44.
[5] 李菁,高瑞.師范生教育法律素養現狀調查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1):246-248.
[6]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的通知(教政法〔2012〕9號)[EB/OL].(2012-11-22)[2013-01-14].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33/201301/146831.html.
[7] 朱子桐,張寶軒,司文超.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2):60-62.
[8] 李婷,謝強.師范生法律教育價值探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7):12-14.
[9] 王眾威.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2):25-30.
[10] 劉利平.卓越教師目標下的師范生法律素養芻議[J].學理論,2012(24):174-175.
[11] 歐海燕.“四個全面”背景下我國大學生法治價值觀養成路徑研究[J].法制博覽,2019(34):53-54.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