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峰
[摘 要]課題組對地方本科師范生職業價值觀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了當下地方本科師范生職業價值觀特征。研究發現:地方本科師范生職業追求趨于多元化,重自我發展和生活質量;職業期望呈現務實、求穩、薪酬期望偏高、創業熱情較低的狀態;職業意向以從教為主,多從個人價值角度評價教師職業。為此,課題組創新開展了職業價值觀教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科學調整就業期望,以加強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
[關鍵詞]地方本科高校;師范生;職業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1-0156-04
一、問題提出
高等院校的師范生是較為特殊的大學生群體,他們承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社會職責和歷史使命。大學生就業市場化和師范生就業政策改革的不斷深入,一方面賦予了師范生自由選擇職業的機會,另一方面受基礎教育市場供求矛盾、教師資格證制度改革的影響,地方高師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在社會進入深刻轉型的背景下研究地方高師生群體的職業價值觀現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不僅事關能有的放矢地開展高師生職業價值觀教育,還事關教師職業整體素質的提升,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
職業價值觀是人們依據自身需要,在學習和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關于職業期望、職業行為和工作結果的看法,其影響并指引著人們對某一職業的認同、職業規劃和職業選擇。本文以廣東某地方師范院校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研究,以期了解新時代地方高師生優先關注的職業特質是什么,針對這些特征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職業價值觀教育。
二、文獻綜述
國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高師生職業價值觀,取得了一批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成果。趙玉芳等采用投射法進行測試,提出影響高師生的職業價值觀的因素有:愉悅、自我提高、人際關系、家族、貢獻、威望、物質和環境[1]。張科等在比較四川省高師生職業價值觀差異的基礎上,提出引入全程教育理念、關注困難生群體、學校教育針對性方面對策[2]。顧莉探討了多元價值背景下高師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模式[3]。董艷依據Bandura 的社會認知理論提出從環境支持、職業體驗、職業效能方面加強免費教育師范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4]。尹玉蕭等通過問卷和訪談方式了解師范生的職業價值意識、職業價值取向,研究了師范生職業價值觀的養成問題[5]。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從廣東H高校取樣,共發出問卷330份,回收有效問卷319份,有效問卷率96.7%。其中文科109人,理科120人,藝體90人。調查以大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主。樣本中男生83人 ,女236人,男女比例為1∶2.8,符合學校男女生比例。在城鄉分布中,來自農村戶口的學生占比68.03%,城鎮戶口學生占比31.97%。從樣本分布來看,性別、學科大類、城鄉的分布比例較為均衡,符合學校學生整體特征,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著重從職業價值觀是對職業特質的追求的角度出發,通過采用自編高師生職業價值觀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相結合的方式了解高師生職業價值觀現狀特征。調查問卷是在文獻分析和開放式問卷基礎上編制的。本研究還選取了6名學生進行半結構訪談,以此作為問卷調查結果的補充。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地方高師生職業價值觀特征
問卷設計了一組職業價值觀題目供選擇,包括:1.能賺錢;2.工作穩定;3.事業家庭兼顧;4.促進自我實現;5.助人、為社會服務;6.人際關系和諧;7.能推動社會發展;8.工作專業性強、自主性高;9.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10.權力大。根據代際理論的界定,我們對以上所列職業價值觀進行了歸類,其中“物質主義”關注“經濟與人身安全”,“后物質主義”關注“自我表現和生活質量”。由此可知,第1項和第2選項屬于“物質主義”,第3項至第10選項則屬于“后物質主義”。 通過對樣本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選擇進行統計排序,結果見圖1。
由圖1 可看出,當前地方本科師范生優先關注的職業價值觀是“事業家庭兼顧”“助人、為社會服務”“工作穩定”“促進自我實現”。其中“后物質主義”職業價值觀“事業家庭兼顧”位居首位,占比54.23%,最不看重的是“權力大”,占比4.08%。反映“物質主義”職業價值觀的是工作穩定和能賺錢。綜合來看,當前地方本科師范生職業價值觀在總體上呈現出“物質主義”向“后物質主義”發展的特征。
分析圖1數據可見,位居前6項的職業價值觀之間并沒有非常明顯的差異,均在50%左右。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6項職業價值觀可歸類為“情感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這可以印證高師生職業價值觀受社會變遷趨于多元影響,職業價值觀也趨于多元選擇。
圖1顯示樣本學生在衡量高師生社會責任感的兩個選項(第5項和第7項)上的得分不差。這說明盡管當今的高師生在職業特質追求中更加關注自我,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但也呈現出不愿意完全放棄傳統職業價值觀和對社會無私奉獻的理念的特征 [5]。
通過個案訪談,訪談對象在談到“事業家庭兼顧”時談到了“讀書家庭付出多,要承擔照顧父母責任”,這說明傳統家庭觀在90后師范生觀念中仍有很深的烙印。在談到“能推動社會發展”職業價值觀時,訪談對象提到如“需要到偏遠地方工作”,父母不同意,“收入不高,讀書成本高”等。這說明地域因素、父母期望、讀書成本是影響學生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在談到為什么更看重穩定而不是收入時,學生談到“就業壓力太大,先求穩再說”“工作有保障生活質量更高”。這說明在就業壓力大的社會現實下學生求職心態以求穩為主。
(二)地方高師生教師職業取向特征
此項目主要了解作為準教師的高師生對教師行業的態度、看法和評價。問卷設計內容包括:1.收入水平;2.工作穩定;3.社會聲望高、貢獻大;4.充裕的休閑時間;5.職業發展;6.促進自我實現;7.人際關系簡單;8.工作的創造性;9.工作環境舒適;10.其他方面。通過對樣本學生的教師職業觀選擇進行統計排序,結果見圖2。
由圖2 可看出,當前地方本科師范生對教師行業優先關注的職業特質依次是:工作穩定、充裕的休閑時間、促進自我實現和職業發展。這說明樣本學生選擇教師行業的首要因素是工作穩定,其余三項都屬“非物質主義”范疇,和前提職業價值觀總體特征基本相符。
通過分析圖2數據發現,樣本學生更多是從職業特質和自我實現角度看待教師行業,看重教師行業對社會貢獻的比率不足三成。這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教師工作對大學生來說已不僅是“飯碗”,更多承載著自我價值的實現,逐漸追求在工作中發揮興趣和特長,體驗工作成就感,向“后物質主義”轉型,這也造成傳統職業價值觀中關注國家和社會的需求、社會擔當意識、自我發展和社會發展協調統一意識的有所弱化。
圖3是調查的樣本學生畢業后的從教意愿。可以看出,超八成的畢業生畢業后選擇從教,14.42%的學生不清楚自己的畢業去向,還有4.39%的學生表示不會從教。這表明大部分的高師生職業目標較為清晰,對教師行業選擇明朗,對教育行業有積極的感情。
當問及“你為此做了哪些準備?”時,受訪學生的自評都不高,進一步訪談得知很多學生對教師職業能力水平認知模糊,“不太清楚教師職業能力,上課時也只是很籠統地提一下”“很想去了解,接受針對性鍛煉,卻缺乏引導”“只靠自己的一些義教經歷來摸索”。這表明高師生需要的不僅僅是一般性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更需要有針對性的具體性的職業需求指導和幫助。
(三)地方高師生就業期望特征
就業期望可以分為物質期望與精神期望,前者主要表現為對薪酬待遇等的期望,后者主要表現為對工作環境和職業發展空間的期望。本研究側重調查高師生的物質期望。
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普遍認為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壓力大,就業競爭力大,不是首選的就業地點。而中小城市發展潛力大、生活成本相對而言較低、就業機會多,是很多學生的就業意向地。 調查結果也非常明顯地表明高師生對去鄉鎮等基層地區就業的意愿非常低,僅有0.94%的比例。當問及學生不愿到鄉鎮就業的因素時,學生選擇的前三位原因是職業發展受限、收入低、不合家人期望。
2.預期薪酬區間。圖5表明31.35%的學生選擇6000元以上,30.09%的學生選擇5000元到6000元區間,29.15%的學生選擇了4000元到5000元區間。選擇4000元以下的學生不多。相比一些畢業生就業薪酬待遇統計數據來看,樣本學生薪酬期望值偏高。通過訪談了解到,部分學生表示不太清楚行業的薪酬水平,只是憑自己的主觀愿望選擇的,可能與實際情況不符。這表明很多學生對當前就業市場的薪酬水平不太了解,需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職業環境。尤其是藝體專業的學生,他們認為學習藝術專業成本高昂,薪酬水平應該相對高一點。
3.就業單位性質選擇。 圖6是樣本學生就業單位選擇的統計結果。從統計中可以看出,74.92%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單位時首選公辦學校,民辦學校備選,僅有2.19%的學生選擇非公辦學校不去。這表明很多學生對就業單位的選擇仍受傳統觀念影響,以求穩心態為主,但趨于靈活,對民辦學校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另外,調查數據顯示高師生選擇去社會培訓機構工作的比例很低。訪談中,學生表示社會培訓機構發展迅速,但“壓力大,不喜歡”“不利于職業發展”“不合家人期望”。這一結果也正好印證前述職業價值觀趨于“后物質主義”,注重自我實現和生活質量,同時也證明家人期望在我國大學生職業選擇中的影響力。
4.地方高師生創業意愿。 圖7的調查數據顯示,有3.45%的學生表示畢業后就開始創業,還有51.72%的學生表示當前不考慮,但準備以后創業,二者合計為55.17%,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數合計超過半數。數據顯示,44.83%的學生明確表示不會創業。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將近九成(87.9%)的在校大學生有一定的創業意愿,遠高于高師生的創業意愿,兩者比較來看,師范生創業意愿不強。從不同群體數據看,男生選擇畢業后就創業的傾向比女生更明顯。
訪談中,學生談到選擇工作后再創業是因為“畢業工作后知識準備、經驗準備、心理準備會更充分”,表明學生的創業意愿較為理性。在談到為什么不會選擇創業時,學生較為集中地談到“風險高,缺乏創業準備”。這表明高師生在創業準備上還有所欠缺,影響到了他們的創業意愿。當問及你是否愿意參加創新創業類課程時,學生大多表示非常愿意。
五、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地方高師生職業價值觀特征
通過對地方本科師范生職業價值觀的問卷調查及訪談反饋分析,可以發現當前這部分群體的職業價值觀存在以下特征。
1.價值追求趨于多元化,呈現由“物質主義”向“后物質主義”發展特征。調查發現,當前高師生職業價值觀總體上呈現出多元化。根據英格爾哈特的“物質主義”與“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分類,高師生職業價值觀表現出“物質主義”和“后物質主義”并重的階段,但已呈現出“物質主義”趨向“后物質主義”發展特征。
2.注重自我發展,關注生活平衡。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對個人自我發展、個人生活等方面的價值觀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凸顯,這說明大學生群體在職業選擇時并非像外界認為的一味看重物質利益,而初步具備了關注職業生涯長遠發展與自我實現的意識,同時調查發現,高師生更看重家庭責任,關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3.個人價值優先,兼顧社會價值。 調查發現,高師生在職業發展中表現為個人價值優先,注重內在價值,希望工作中能施展自身的才能,發揮自己潛力,但學生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亦比較看重助人、為社會服務等社會責任感的履行。
4.就業期望偏高,與社會需求有偏差,職業認知不足。調查顯示,高師生薪酬期望值偏高,就業區域集中在中等城市,去基層鄉鎮村級就業的愿望不強,意向行業以學校為主,去中小企業意愿不高。這與社會教育培訓行業迅速發展以及廣大鄉鎮村級基層基礎教育單位求才迫切的社會需求有明顯偏差。很多學生對教師行業的認知明顯不足。
5.創業意愿相對不高但較理性,對創新創業教育培訓需求強烈。調查發現,當前高師生的創業意愿雖不高,但對待自主創業的看法比較理性,普遍在創業準備上有所欠缺,對參加與創業相關的教育培訓需求強烈。
(二)教育對策建議
職業價值觀形成和作用發揮有明顯的主觀性,但其形成機制受多因素綜合作用影響,可從個人價值觀、內外部環境,以及所學專業特點方面統籌把握。
1.堅持職業價值觀導向一元化,創新職業價值觀教育內容和方式。職業價值觀是個人價值觀在職業領域的體現,而個人價值觀無法脫離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高師生作為未來的準教師,他們的價值取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堅持在高師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高校開展師范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責任。
高校要在人才培養中向師范生傳遞服務地方的就業觀。要引導高師生自覺地將自我價值和貢獻社會統一起來,使自己的職業發展在服務社會中獲得持續發展。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應積極行動起來,加強更有針對性地服務于地方基礎教育的意識,積極建立校地合作的平臺,為地方教育服務,讓師范生更早更直接地面對基層教育。高校要拓展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方式、載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喚起了青年大學生的平等意識、自主意識,他們的參與感、主體感大大增強,對集中統一管教模式厭惡反感[6]。要提高教育效果,就要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新媒體是重要陣地和關鍵渠道,大學生在微信等網絡媒體上的交流已成為其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應發揮網絡渠道的正面影響力,使職業價值觀教育從嚴肅刻板的模式中解脫出來,營造寬松鮮活的氛圍。
2.注重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正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地方師范院校起步晚,存在理念認識不夠、師資缺乏、課程體系不完善、實踐平臺作用不明顯等主要障礙。
首先,師范院校應主動探索適應自身特點的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從理念引領、課程教學、社會實踐等方面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在思想引領方面,學校應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使師生統一思想,有大局意識。師生中存在一些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誤解,如創新創業是緩解就業壓力的舉措,創新創業是經管、技術類專業學生的事情,是培訓開辦企業當老板等,這些狹隘的認識引發了高師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偏見。其次,師范院校應設置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要建立一支專兼結合,既有豐富理論又具備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師范院校要以創新創業推動課程教學改革,開發課程中所蘊含的創新創業精神內涵和要素,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普及化,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
3.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規劃教育。 高校要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市場意識,根據自身特點擬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師范院校應給予學生更多職業期望方面的指導,使學生充分認識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的綜合實力,在此基礎上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比如針對過高的薪酬期望值,可以因勢利導向學生提供往屆畢業生平均薪酬數據和就業市場相關薪酬數據,使畢業生更有依據設定目標薪酬值。師范院校應通過各種途徑拓展學生的就業視野,引導他們根據社會發展階段定位目標職業,鼓勵他們選擇具有發展潛力與創新活力的民辦學校、中小企業就業。為避免學生對民辦學校、社會教育培訓的刻板印象,師范院校可以邀請在這些行業工作的優秀校友回校訪談,引導學生通過生涯人物訪談直觀地了解教師職業環境、工作內容和任職資格。同時,師范院校要加強職業理想教育,把國家利益、社會需求和人生價值三者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投身西部、基層施展自己的抱負,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六、結語
本文從職業追求、職業期望、教師職業意向三個方面對地方高師生職業價值觀進行問卷調查和分析,對地方高師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進行歸納。地方師范院校應創新多種方式加強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提高職業認同感,培養職業道德,引導其將個人發展與服務地方基礎教育事業相結合,注重完善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立具有師范院校特色的職業規劃教育。本研究也存在著條件所限而樣本偏少的問題,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選取更多地方師范院校,以更深入地探討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生職業價值觀的特征及教育對策。
[ 參 考 文 獻 ]
[1] 趙玉芳,張大均,張進輔.高師生知識價值觀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6):718-723.
[2] 張科,佘萬斌,彭巧胤.四川省高師生職業價值觀研究及其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0(8):169-171.
[3] 顧莉. 師范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對策研究:牡丹江:從孔子德育論反思[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1(4):17-20.
[4] 董艷. 免費教育師范生職業價值觀現狀及教育建議[J].職教論壇,2013(24):28-31.
[5] 尹玉簫,蔡斌,王然.師范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4:7.
[6] 王燦明,張建鋒,袁三立.試論專業化視閾中的師范生敬業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4(9):62-64.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