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妮
摘要:語言文字的運用,存在于人類社會各個方面。《語文課程標準》總體目標其中有:學生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然而,小學高年段學生由于主觀原因、客觀原因等原因,書寫時出現錯別字的現象較多,這成為我們特別關注的問題。現在就小學高年段學生語文作業中錯別字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高年段學生 錯別字 原因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漢語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漢字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它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演變階段。目前使用的楷書仍未完全定型。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和使用漢字。小學高年段學生識字量有一定積累。但是,漢字數量眾多,學生作業中出現錯別字的現象屢見不鮮,嚴重影響到學生作業的質量、語文素養的提高,也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這必須引起重視,從多方面分析形成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學生缺乏認真的學習態度,學習不夠扎實,寫作業時不認真。學生預習時,不認真,沒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沒有深入理解字詞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不會查找資料;課中,老師講授知識時,多為被動寫筆記,沒有把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而運用。更沒有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總結、拓展;甚至有得過且過的現象。為什么學生的作業里有許多錯誤,寫得文理不通?我認為,毛病的根源就在于能力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失調。在絕大多數的學科的學習中,學生的能力落后于知識。當能力“軟弱無力”,不能為知識“提供服務”的時候,知識就變成了一種沉重的、不能勝任的負擔。 學生在寫作業前,很少情況是先復習所學內容,再動筆寫作業的。而是直接匆匆動筆寫作業,一味追求速度,想著快點完成作業;遇到不會的字或者不確定的字時,沒有認真思考,很少會查找書本、翻閱參考書或者請教他人,而是把似曾相識的字寫下來。也有不專心書寫的時候,寫作業時腦子想的不是知識內容,而是其他的、無關學習的內容。完成作業后,沒有養成檢查的習慣。完成作業后,立刻把作業放一邊,拿起下一份作業就開始奮斗。這樣容易出現多一筆、少一筆的錯字,或者寫成別字。
學生閱讀量較少,字詞積累少。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高年段學生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我們學校的每一個學生,到小學畢業時擁有200-250本個人藏書,個別學生有400-450本書。我們特別關注的一件事,就是要讓那些在家庭中由于各種原因而造成沒有書籍就會感到精神生活很貧乏的環境的兒童,以及那些在學習上遇到嚴重困難的兒童,一定要擁有豐富的個人藏書。 可惜我們現狀是較少學生能自覺閱讀課外書。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習慣需要從小培養,而高年段學生由于升學壓力,把集中精力在語文、數學、英語科目;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時間少,導致個人字詞、句子積累少;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沒有積累到更多、更好的字詞句,容易停留在自己所認知的字詞里,就容易導致生字詞的誤用。
二、客觀原因
(一)漢字結構特點。
《說文解字》中對文字構成規則的概括和歸納,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漢字從甲骨文發展演變為今天所運用的楷體,很多漢字是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字形與字義有著密切的聯系。部分漢字筆畫較多,《3500常用字筆畫檢字表》顯示15劃以上的漢字有318個。 漢字數量很多而音節少,出現較多同音字、形近字、形聲字,學生難以分辨。漢字中,部分字是字形相近的,“晴 睛”相差一筆;也有讀音相近的,如“提 題”讀音一模一樣,“的 地 得”三個字讀音可以一樣,用法需要細心思考區分的;意思相近的,如“擅長”誤寫為“善長”;更有讀音和字形都相近的,如“辨 辯”;字形、筆畫都很相似的字,如“已 己 巳”“栽 裁 載 ”;學習古詩文時,受通假字的影響,學生也會出現錯別字,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見”同“現”,學生沒有理解古詩文意思,沒有了解其來源,就容易寫錯字。學生學習漢字時,沒有注意把漢字音、形、意結合起來,書寫時一不留神就會出錯。
(二)社會因素。
日常生活中,走在繁華熱鬧的大街上會看到鋪天蓋地的廣告招牌、宣傳單張,打開電視、手機會看到各式各樣的宣傳畫、標語等宣傳,經營者為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為了商業利益,故意用諧音字、同音字或者亂改成語來表達,如“衣衣不舍”(服裝店)”“精舞門(舞蹈中心)”“早夕(早餐店)”,造成常用文字被誤用、錯用。小學生對新奇事物感到好奇,辨別能力相對較差,又經常接觸到這些錯誤信息。久而久之,學生會張冠李戴,難以區分正確的漢字,這對學生學習漢字造成不良影響。
現在是信息時代,網絡傳播非常快速,學生課后時間會刷抖音、看網劇、聊QQ。網絡用語中也有不規范的漢字出現,如“稀飯”表示“喜歡”,“太南了”表示“太難了”。學生接觸到網絡用語后,覺得新潮,會習慣使用網絡用語,而會不自覺地在造句表達上運用了。這對學生學習正確的漢字造成負面影響。
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是民族精神的紐帶,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每一位中華子女都應該從我做起,熱愛漢字,保持認真、嚴謹、細心的學習態度,正確書寫漢字,規范使用漢字,傳播漢字的音、形、義之美。
參考文獻:
[1]《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2]《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年1月第1版。
[3]《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4]360百科,baike.so.com/doc/5411841-5649961.html
[5]《3500常用字筆畫檢字表》,語文出版社,1997年9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