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清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 是初中階段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德育的基本陣地,對學生道德素養、法治意識等各方面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新課改的提出和推進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面臨著新的任務和要求,需要進行全面的變革、創新。有鑒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突出學生主體、創設問題情境、開展合作探究、創設生活探究四個維度,對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和具體策略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
課堂是學校最基本的單元和體系,是新課程改革推進實施最前線的陣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牢牢把握課堂教學這一環節,去調整教學策略、結構體系,將學生從被動的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獲得知識、情感、能力的全面發展。對于這一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樹立科學的觀念,進行大膽的思考和探索,尋找創新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高效教學。
一、突出學生主體,給予學生探究空間
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主體,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首先要徹底改變落后的教育觀念,改變教學姿態,而不是以“師道尊嚴”為指導,而是充分尊重和平等地對待學生,真正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適時放手,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間,消除學生抵觸的情緒,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和意愿。比如,在教授“我與同伴共成長”這一課時,根據筆者的調查,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而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很小。因此,筆者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自習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消化、吸收知識,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自主探究
提問能引起學生的疑問與思考,這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與起點,促使學生真正參與并享受學習的過程。因此,提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實現單一教學傾向的轉變,重視和突出課堂提問環節。首先,教師要自覺把握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思維層次,靈活設置問題;其次,把握時機對學生進行提問,以實現問題教學情境的創設,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性思考和自主探究。
比如,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面前”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上設置提問環節,通過提問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問題如下:你從哪些方面感受到身邊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呢?那你知道發生這些新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嗎?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我們青少年應該如何面對?提問之后,學生們的思維立刻活躍起來,圍繞問題思考。在思考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深刻理解本節課程的主題,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夠更具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
三、開展合作探究,活躍課堂氛圍
合作教學其根本目的是改變學生關系的狀態,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地優化探究過程,擴大探究的深度。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根據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理解和認識,科學合理地分配小組,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展示自己;其次是要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就自主探究議題進行溝通、討論、互動、交流,分享各自觀點和觀點,實現思維碰撞和優勢互補。例如,在教授“公共生活講文明”這一課教學中,筆者會組織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在開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6人;隨后,筆者會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程的內容,正確理解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設施的基本要求;接著,筆者會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課堂氣氛也開始活躍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對生活現象展開思考和觀察, 樹立公共生活的觀念,能夠在公共生活中講文明、講公德。
四、創設生活探究,豐富學生情感
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也會最終應用于生活當中去,因而,聯系生活就成為開展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和載體。教師應積極拓展教學思路和范圍,以現實生活為起點,主動觀察、挖掘、收集與生活、實踐經驗有關的各種事例、資料,將生活巧妙地融入教學實踐過程,還原和創造真實的生活場景,促使學生體驗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授“我的集體我的家”這一課時,這節課程實質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筆者在上課后首先會讓學生思考集體是什么,利用生活經驗來思考個人與班集體的關系,回憶自己在班級中的發展,思考自己在班集體中的位置。這樣能夠讓學生將課程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更具學習的熱情。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各學科教育教學必須順應形勢和要求,進行改革與創新,以適應時代發展。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觀念,徹底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誤區,從各個方面出發,去創新教學的策略,從而推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轉型和升級,取得理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廖麗敏.淺談生活化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資源,2019(08):27-28.
[2]鐘士艷.關于新課改環境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04):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