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虹延
古詩是我中華文化中的明珠瑰寶,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很大的變化,《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一至六年級的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可見,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著小學語文教學的終始。我國古詩更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象征。因此要把古詩詞課上好,更是一個艱巨的工程。經過多年的語文教育教學工作,我摸索出了比較有效的古詩教學步驟:激發詩趣?—熟讀古詩—理解詩意—畫出詩境。
激發詩趣
著名科學家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見興趣猶如學習的催化劑一般,推動孩子們自覺學習和探索的動力,努力學習,向自己的目標不斷攀登。
古詩大多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包含許多哲理,而且不太貼近生活,因而對學生來說都懼怕心理。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美。我是這樣做的:視頻播放《望廬山瀑布》,讓學生說一說:這景美不美?你如何贊美它?學生發表言論后,我對學生說:“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是這樣贊美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他用了四句詩,把這個意境完美地告訴世人,讓人身如其境、回味無窮。不只這首詩美,還有更多的古詩描述出了我們想不到的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就這樣,我還在日常的古詩教學中都滲透了一些激發詩趣的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熟讀古詩
古詩具有節奏感強、韻律美的特點,學生在反復的吟誦中,也不會感到乏味。通常我在教學時會采用范讀、齊讀、個別讀、朗讀、默讀、交叉讀、開火車讀等形式,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把古詩讀了幾次,達到了教師要求熟讀古詩的目的。
為了更好的達到熟讀古詩,我在教學時,以比賽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古詩的記憶。通常會使用分男女組比賽的方式,利用希沃白板5的比賽功能進行比賽,比賽時通常同學們都躍躍欲試,能作為代表出賽的同學認真應戰,其他同學合力引導出賽的同學答題,全班共同與,比賽過程十分激烈。比賽完后,獲勝興致盎然,喜氣洋洋,失敗則期待下一次的比賽。學生情緒異常激動。
三、理解詩意
在古詩教學過程中,理解詩意是教學古詩的難點,我在教學理解古詩的詩意方法有四種:
(一)熟讀自悟詩意法。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對于意思不是很深奧的古詩,我通常給學生通過多讀,學生自然會明白古詩的意思,不用老師刻意地去引導,學生會在吟誦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借助工具書或課本上的注解理解詩意法。對于較難理解的古詩,可以借助工具書或課文的注解理解詩意、創作歷史的背景。不同的創作背景,詩人表達的情感也不一樣,例如:《贈汪倫》和《送元二使安西》都是送別詩,但是《贈汪倫》是表達李白對好友感情之深,而《送元二使安西》卻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去傷感之情。理解詩意要真正融入到詩中的意境,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意境美,讓學生有體驗美的愉悅。這樣學生在以后的古詩教學中更是有理解詩意的意愿,努力去理解詩意,達到了我們讓學生理解詩意的目的。
(三)借助課本插圖理解詩意法。古人云:“畫中有詩。”課本中的插圖以視覺的直觀性、形象性再現了古詩內容,引領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多元化的去理解感悟詩意。例如:《村居》中的插圖,柳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撫摸堤岸,春日煙霧迷蒙,孩子們放學歸來早,迎著春風放風箏。通過這首詩和插圖,學生不難理解詩中的意思,如此美的畫面,也能感受到詩人創作時愉快的心情,更能體會詩人的真情實感。
(四)根據詩意找詩句法。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有時我會給出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們根據所給詩句的意思,找出相應的詩句,找出詩句后,說一說理由,并談一談自己的收獲。例如我在教學《絕句》時,我給出“兩只黃鸝的翠綠的柳樹上鳴叫”學生找到了“兩個黃鸝鳴翠柳”相對應的詩句,并說出:我是根據“黃鸝”這個詞語判斷出來的,我知道了“兩個黃鸝鳴翠柳”的意思就是兩只黃鸝的翠綠的柳樹上鳴叫,我還知道了“翠”就是翠綠的意思,“鳴”的意思是叫。
四、畫出詩境
為了更好的鞏固所學的古詩,我在教學古詩時,學生理解詩意后,通常給要求學生根據詩意畫出詩的意境,這樣可以表達那些用文字無法言狀的空間和具體細節,還能把整首詩的內容牢記于心,通過自己的畫筆來體現詩中的意境。
當然學生的知識是比較有限的,在必要的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繪畫,加以指導,讓學生能順利的完成創作。例如在畫《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詩境時,學生不會畫荷葉,我就會示范給學生看,荷葉可以先畫很多的括號連起來,再畫上葉脈,荷葉就畫成了。總之,在學生有困難時要恰當的給予指導,讓學生能順利完成。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牢記于心,否則將會適得其反。
這就是我在古詩教學獲得的一些經驗。古詩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每一次面對的學生也不盡相同,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加努力探索,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把我國古詩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