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玲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九年級物理實驗教學中運用微課模式的重要意義,而后對九年級物理實驗教學中運用微課教學模式的有效措施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提高九年級物理實驗教學的成效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微課模式;九年級物理教學;意義;措施
對于九年級的物理教學來說,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實驗內容,通過實驗過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出微課教學的優勢,將其運用在九年級的物理實驗教學中,以便切實提高課堂成效。
一、九年級物理實驗教學中運用微課模式的重要意義
1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對于初中的物理知識來說,它是一種基礎性的知識,而且很多都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而教師在對實驗教學的方法與教學計劃的制定方面,必須要具有明確性,要讓學生通過實驗過程在物理方面打下牢固的基礎。要想讓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嫻熟的掌握,首先就要確保學生能充分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因而,教師在實驗教學中通過運用微課模式,就能將抽象的實驗內容變得直觀形象,進而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其興趣,從而能促進其對物理知識的深入掌握。
2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教師在講解初中物理實驗內容時,可以通過微課教學模式,形象的將生活化的知識融入其中,這樣能讓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實踐進行有機聯系。我們可以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是與物理知識有緊密聯系的。因此,教師在微課中可以多以這些生活現象為例來進行實驗教學,就能對學習內容進行更好的優化,這樣學生在理解枯燥的物理知識時,就會容易一些。在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課本內容后,在課下學生還能通過具體的實踐,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進行驗證,這樣學生就能充分鍛煉其實踐能力。
3有助于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物理實驗教學中通過微課教學模式,可以形象的展示出各種物理現象的發生過程,進而讓學生增強其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對于生活中隱藏的物理現象,也能進行發現,并能學會通過物理學角度來對各種有趣的現象進行闡述。這樣學生就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并能有效拓展其思維能力,最終充分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二、九年級物理實驗教學中運用微課教學模式的有效措施
1多與現實問題產生關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在使用微課教學方式時,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多汲取更多的養料,這樣學生在生活中就能對物理知識的趣味性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進而在觀察具體事物中對物理知識的具體內涵進行把握。比如,在做關于“磁場”的相關實驗內容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觀察一些生活中的常見物品,進而對相關的磁場現象進行分析。比如教師可以在微課課件中向學生們介紹,在大西洋海域,有一個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區域,過往的船只以及飛機經常會發生離奇的失蹤現象,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謎。有相關的研究者發現,這片海域中存在著強大的磁場,這些磁場的作用力會讓飛機以及船只的儀表器械發生偏差,因而引發了很多的事故。通過這樣的圖片以及相關的視頻資料,學生對于磁場知識的掌握就能更加深刻,進而也會提高對實驗內容的興趣。
2引導學生找尋一些生活化的問題
對于初中的物理實驗教學來說,師生之間需要保持良好的溝通,特別是在課堂問題方面,教師可以在和學生的交流中,多使用一些生活化的方式,進而讓實驗教學過程增加趣味性。教師可以將一些具有典型性的物理現象提供給學生,進而讓學生提高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做“測試小燈泡功率”的實驗時,教師可以通過微課模式,實驗中的點點滴滴都向學生展示出來,可以通過形象的圖片以及視頻來展示實驗儀器的具體操作方法,這樣學生就能清楚的了解到實驗的具體原理內容。而教師也不用花費很多的講解時間,可以利用更多的時間來觀察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問題以及表現情況,進而及時給予指導,這樣就能增加課堂的活力,并能讓教學質量得以提高。此外,比如在講解關于“故障電路分析”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微課方式展示給學生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故障問題的相關圖片以及視頻,而后由學生來自主對實驗方法進行設計,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我們家庭里是否會突然出現電路故障的問題。通過微課模式的教學模式,學生會對實驗過程產生強烈的興趣,進而全身心投入其中,相比于以往教師單純的口頭講解,教學成效有著顯著的提升。
結語
我們知道,很多的物理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它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因而,教師在九年級物理實驗教學中,要善于積極運用微課教學模式,通過形象直觀的圖片以及視頻把物理知識和生活現象的聯系展示出來,以便讓學生增加對物理實驗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生學習中就不會再產生枯燥感,進而提高課堂的成效。
參考文獻:
[1]蒲桂娟. 微課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銀川市回民中學為例[D]. 寧夏:寧夏大學,2015.
[2]李露. “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電學部分”為例[D]. 河南:河南師范大學,2015.
[3]范佳榮,王雪,唐燁偉,等. 信息技術與中學物理教學 深度融合的研究 ——以《電功率》教學設計為例[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1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