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挺
摘要:全面發展及終身教育教育的理念正在逐步發展,幼兒教育是發展全面教育中非常重要內容,也是未來孩子全面發展基礎,幼兒體育是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的基礎。在幼兒園的體育改革中,要深化教育意識,可見有必要在課堂上教孩子們訓練各種基本動作,幫助他們成長發育,提高體力。如何制定適合兒童個體發展教學策略,加強兒童在學前體育教育中的自我保護和適應能力,是所有學前教育從業者應該思考的課題。因此,本文對深化幼兒園體育教學的改革,促進發展健康幼兒體力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關鍵詞:幼兒體育教學;幼兒體能;方法
引言:年幼的孩子年齡比較小,身體也比較虛弱,家長及學校都害怕孩子出現身體上的問題,往往會形成過度保護的狀態,但這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后勁。容易受傷和疾病的氣氛不利于成長。因此,要通過各種運動和情感滲透,重視孩子的身體活動,加強孩子的體育鍛煉,增加孩子對運動的積極性。因此,體育教師應在教育活動進行調整各個方面,通過加強對孩子的體育鍛煉,使孩子擁有健康體魄。
一創新幼兒體育教學的積極意義
體育作為幼兒體育發展的主要教育形式正在逐步興起,是以素質教育引導兒童發展是幼兒教育重要任務。由于兒童身心特點不匹配、體育課內容枯燥、教學方式單一機械化、教學難度過大等因素,當前兒童體育教學質量偏低,實際教育效果不佳。這不利于幼兒的身體發育,因此,可以通過一種新的體育教育來科學引導孩子,針對少兒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全面改進教學模式,讓孩子更有趣、更容易主動參與。幼兒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形成積極運動的意識,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和技巧,在運動中不斷增強體力,穩定支持健康成長。
二幼兒體育教育的現狀
由于幼兒園實際因素影響,教師對孩子的安全比對孩子身體各部位的活動更加關注。一是在教育方面,教育目標不明確,內容普遍統一,結構不足,過分強調兒童的興趣點,忽視兒童基本運動技能訓練,難以滿足孩子身心發展的需要。二是教師自身身體能力弱,缺乏專業的體育知識,在與家長分享育兒知識過程中,對孩子身體健康內容傳遞不足,多與其他方面的知識技能有關。此外,沒有專業的幼兒體育教師,孩子無法接受專業、系統的體育訓練,也是影響孩子體育教育不完善因素。
三創新幼兒體育教學,促進幼兒體能發展
1注重教育內容創新,豐富體育活動類型。
就幼兒而言,產生興趣是保證體育教育有效開展基礎及關鍵,因此教師要注重教育內容的創新,以豐富多彩、有趣的內容吸引學生。為了使活動對兒童有足夠的吸引力,必須根據實際教育需要,靈活選擇,應用適當類型的教育活動。由于孩子很難長時間保持專注,長時間參加體育活動會導致他們失去興趣或分心,因此教師通常需要在課堂上開發多項體育項目,以保持孩子的興趣。用各種運動項目享受運動的樂趣。然而,課程通常需要2-3個項目,因為過多的體育項目會迫使孩子在短時間內從事任何項目,從而影響教育效果。比如在教學時,老師組織孩子們學鵝,然后在車站學習排隊訓練,最后組織孩子們玩“抓鷹抓小雞”的運動游戲。孩子們逐漸對體育活動產生興趣,在體驗活動樂趣的同時發展體力。
2激發教師對運動的興趣,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
兒童主要以具體形象思考,缺乏判斷是非能力,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幼兒園教師是孩子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模仿對象。模仿幼兒園老師的言行是孩子們學習主要方式。在幼兒園的體育活動里,教師對體育活動態度和興趣對孩子的體育教育有著微妙而重要的影響。然而,對運動興趣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和形成的。孩子的運動學習“模仿”,尤其是在采訪中提到自己缺乏運動技能、沒有運動愛好的老師,更要注意培養對運動的興趣。
3開展體育活動專題講座和研究,提高體育活動質量
學前教育研究活動根本目的是發現學前教育活動中存在問題,及時改進策略,保證學前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體育活動的質量非常重要,初步研究對教師進行了訪談,發現目前幼兒園很少開展以體育活動為中心的特殊教育和研究活動。事實上,教師在體育活動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所以,幼兒園開展體育活動專項教育和研究,選擇在實施體育活動中有重要價值問題,邀請具有實踐經驗的高校專家和幼兒園管理人員和一線教師。組建教育和研究聯盟,準確有效地解決體育活動執行中具體問題,提供教師組織體育活動所需的指導及支持。
結語:體育教育使幼兒在生理及社會適應方面達到一個平衡健康的狀態。兒童是祖國未來和希望,應重視社會各界對兒童體育教育科學合理引導,加強兒童體育事業的全面發展。所以,學前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能力,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結合幼兒園的發展和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教育。將從頭形成點、線發展趨勢,為促進少兒體育更快、更好、更有序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常鈺晨.傳統游戲在幼兒體育活動中的應用[J].中外企業家,2018(30):190-192.
[2]閆斌.新時期下幼兒體育教學內容的有效創新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8(07):45-46.